APP下载

旅游轨道交通运输组织模式研究

2018-01-25刘广武连义平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8年1期
关键词:跨线快车换乘

刘广武,连义平,张 凯

(1.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运输系,陕西西安710014;2.中国铁路总公司调度部,北京100844)

1 旅游轨道交通概述

1.1 技术经济优势

旅游轨道交通是指设计速度在 120 km/h 及以下,为游客运输服务、仅开行旅客列车的轨道交通方式。旅游轨道交通的根本属性是轨道交通,一般应采用全线封闭的形式,服务对象主要为景区游客,一般修建在景区内、景区与景区之间或景区与路网主要节点之间,为景区内、景区间或景区与外部交通之间提供旅客运输服务。旅游轨道交通具有列车旅行速度快、运输能力大、整体服务水平高、运营成本低、节能环保等特征,技术经济优势明显[1-2]。

(1)速度快。当旅游轨道交通线路设计速度为100 km/h 时,运行速度可以维持在 80 km/h 左右。一般旅游轨道交通全线封闭,不存在交叉干扰,几乎没有堵车延误,旅行速度可以达到 60 km/h 左右,旅行速度高、服务水平好。

(2)能力大。轨道交通车辆定员较多,多辆编组每列车定员可达数百人。旅游轨道交通修建双线、采用自动闭塞时,可组织列车追踪运行,以 10 min 的追踪间隔计算,每小时单向输送能力为 4 248 人。另外,旅游轨道交通的运输能力可挖掘潜力大,能力扩充方便。遇节假日游客集中期,可以采用加开列车、增加编组、适度超员等措施应对大客流。

(3)可靠性高。旅游轨道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最明显的一个优点是可以承受不良天气的干扰,普通的风雾雨雪对轨道交通几乎没有影响,不会轻易中断运输,在不良天气下可以快速地疏散旅客。

(4)节能环保。旅游轨道交通占地少,景区内还可以架空铺设,既能适应山区起伏的地势,又不破坏景区的自然风貌。旅游轨道交通运营成本低,人均燃料消耗少,符合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高标准的环保要求。

1.2 客流特征

(1)客流构成。旅游轨道交通的客流构成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职业看,以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员工为主,非固定职业人员、经商人员等比例相对较小;从地域看,以大中城市居民为主,农村人群比例相对较小,但中小城市游客增长较快;从文化水平看,由原来以高学历人群为主向中低学历人群转移。近几年,家庭出游和学生出游的比例越来越高游客的年龄跨度越来越大。

(2)客流时间分布。①全年客流分布。旅游轨道交通客流分布与景区游客量全年分布基本一致,与当地气候条件、节假日安排有紧密关系,一般全年游客的旺季为春秋 2 个季节,并以“五一”“十一”、春节等节假日为核心形成几个高峰,节假日前后出现客流低谷。②一周客流分布。一周客流分布以周末最多,对于 4A 级以下的普通景区周末客流多以周边、省内客流为主。对于 5A 级的著名景区、世界级文化遗产景区,多以外地客流为主,节假日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形成客流最高峰。

(3)客流空间分布。旅游轨道交通客流从方向上可以分为 3 类:一是进入景区的客流,一般是从景区出入口的旅游轨道车站流向景区内部各景点车站;二是离开景区的客流,从各景点流向景区出入口,换乘其他交通工具离开;三是内部交叉客流,在景区内部各景点之间流动,如果游客流线在一条旅游轨道线上,则客流将直接从一个景点流向下一个景点,如果游客流线跨越多条线路,则客流可能需要经由接轨站转换。

(4)客流需求特征。游客对乘车舒适性要求较高,希望有良好的候车、乘车环境,有舒服、宽松的座位,有便利的购票、换乘条件,追求的首要目标是身心愉悦,对价格敏感度较低。

2 旅游轨道交通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2.1 列车开行种类

2.1.1 根据停站方案划分

(1)普通列车。普通列车即站站停车的列车,这种列车是各条线路必须开行的基础列车,在所有客运营业站均靠站停车。普通列车覆盖面广,可以方便沿途各站客流乘车。

(2)大站快车。这种列车只在重要的节点站停靠,或在站站停车的基础上跳站停车、错站停车,大站快车可以有效提高列车旅行速度和服务水平,满足长距离乘客的需要。但是,运输组织方式相对较为复杂,途中可能需要越行普通列车。另外这种列车开行只能满足部分客流的需要,对于不在其停站范围内的乘客会增加换乘次数和乘车时间,造成一定的不便。

(3)直达列车。直达列车是仅在起点、终点站间开行的点对点列车,沿途不停靠。一般可在景区出入口、客流中心、核心景点和换乘站之间开行。这种列车旅行速度最高,服务水平较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乘客直达景点的需要。但是,这种列车只在起终点站停靠,完全甩开沿途车站和客流,客流吸引范围小,只有在直达客流量大并且集中的条件下才可以开行。

2.1.2 根据运行速度划分

(1)普速列车。普速列车即旅游轨道交通主体列车,其运行速度是根据线路运行条件、载运工具状况、旅行速度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的较为经济的运行速度。例如:设计行车速度为 100 km/h,则普速列车的运行速度一般在 60~80 km/h 之间。

(2)快速列车。快速列车是为适应大站快车或直达列车需要而开行的比普速列车高一个等级的列车。其速度目标是考虑各种因素后确定的安全、快捷的运行速度。例如:设计行车速度为 100 km/h,其快速列车的运行速度一般在 80~100 km/h 之间。

(3)观光慢车。观光慢车是在景区内开行以沿途景观欣赏为目的的慢行列车,列车不需要开行速度太快,以便游客欣赏拍照;同时,可以在车厢内营造温馨舒适的乘车环境和高贵典雅的文化氛围,配以导游讲解、互动游戏,将乘车融入旅游项目,变成一种享受和乐趣[3]。

2.1.3 根据运行区段划分

(1)本线列车。本线列车是仅在一条线路上开行的列车,对旅游轨道交通而言,其线路模式大多是一条干线衔接若干条支线的形式,该线路形式下的本线列车即干线和支线各自开行的内部循环列车。各线路开行本线列车运输组织较为简单,但对于跨线客流需要在接轨站换乘,较为不便。

(2)跨线列车。跨线列车是根据客流需要开行的跨越 2 条以上线路的列车,沿途需要在接轨站进出不同的线路。对于干支线衔接的旅游轨道交通而言,跨线列车即在干线支线间或支线与支线间开行的列车。跨线列车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跨线客流的直达需要,减少跨线客流的换乘,提高其旅行速度和服务水平[4]。

2.2 列车开行方案

旅游轨道交通客流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客流波动大,高峰客流极值大。旅游轨道交通需要储备足够的运输能力应对大客流,规划设计多为双线,或者干线采用双线、支线采用单线。此处讨论的旅游轨道交通开行方案均基于双线轨道。

2.2.1 开行一种列车

只开行一种普速列车,站站停车。这种模式对于一条旅游轨道交通线路而言,可以满足任意 2个站点之间的出行需要。这种列车运行组织方式较为简单、方便,正常情况下不存在越行,运行调整的压力也比较小,同时仅有一种列车车底,在移动设备管理、养护、维修方面也较为方便。另外,不存在越行作业,对于双线旅游轨道交通而言可以在正线停车上下游客,不需要铺设到发线,减少设计和施工工作量,减少投资。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对于远距离客流来说,其旅行速度不高,服务水平较低[5]。因此,这种方式适用于线路形式单一、长度较短、出行时间不长的旅游轨道交通线路,对于线网复杂的旅游轨道交通需要开行速度较快的列车。

2.2.2 混行多种列车

多种列车混行即开行 2 种以上的列车。例如:在旅游轨道运营初期,开行站站停车的普通列车和大站快车即可满足需求,后期随着客流上升,可以考虑是否开行一站直达列车和观光慢车等其他形式列车。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开行大站快车在国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案例,国内还比较少,只有上海地铁 16 号线开行快慢车比较成功。开行大站快车需要解决 2 个核心问题,即大站快车采取何种速度等级和是否需要越行普通列车。

(1)大站快车不越行普通列车。大站快车一般比普通列车高一个速度等级。大站快车不越行普通列车,列车运行图铺画容易,列车运行组织方便、车站设备配置简单。双线车站可以在正线停车,不需要另外铺设到发线。这种模式的主要问题是通过能力较小,难以满足远期客流需求。以一个 60 km的双线区段为例,假设站间距为 15 km,共有 5 站、4 个区间,普通列车按照 60 km/h 速度运行,各区间纯运行时分均为 15 min,大站快车按照 90 km/h速度运行,起动附加时分均为 2 min,停车附加时分均为 1 min。区间追踪间隔为 10 min,前慢后快I到= 5 min,前快后慢I发= 5 min。普通列车每次停站时间 3 min,旅行时间为 81 min,大站快车在中间停车 1 次,停站 3 min,旅行时间为 49 min。普通列车旅行速度为 44.4 km/h,大站快车旅行速度为73.5 km/h。全天营业时间为 7 : 00—19 : 00。如果只开行普通列车,铺画平行列车运行图,不考虑天窗则每天最多可铺画 72 对/d。如果开行大站快车,运行图铺画时按照 1 列普通列车、1 列大站快车交叉铺画,则大站快车不越行普通列车铺画方案 (上行列车)T周= 42 min,其通过能力为n1= 34 对/d,比开行一种列车能力减少 52.7%。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大站快车不越行普通列车运输组织方式的运输能力较小,适用于线路较长且能力不紧张的线路。

(2)大站快车越行普通列车。大站快车越行普通列车,需要在越行站配置到发线,增加设计和施工工作量。另外,快车越行在运输组织上相对复杂,列车晚点容易互相干扰,造成晚点传播,接发列车时应做好协调。仍然以上述区段为例,大站快车在途中停靠 1 次,停站 3 min,途中越行普通列车1 次,普通列车为避让快车多停车 7 min,则普通列车旅行时间为 88 min,大站快车旅行时间为 49 min。运行图铺画时仍然按照 1 列普通列车、1 列大站快车交叉铺画,则大站快车越行普通列车铺画方案 (上行列车)T周= 27 min,其通过能力n2= 53 对/d,比不越行普通列车模式高出 55.9%。但此种模式下普通列车旅行速度为 42.8 km/h,比不越行模式稍有降低。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大站快车越行普通列车运输组织方式的运输能力较大,旅行速度也较高,适用于线路较长、线网复杂、客流量大的情况[6]。

2.3 跨线客流组织

2.3.1 跨线客流组织模式

(1)游客换乘模式。游客换乘模式是在各条线路上开行本线列车,列车不跨线,乘客在接轨站下车换乘。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各线列车独立周转运行,互不交叉,车底安排简单,列车运输组织也较为容易。游客换乘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跨线客流在接轨站换乘,产生额外的步行和等待,如果列车前后到达时间不匹配,等待时间较长。

(2)列车跨线模式。列车跨线模式即在跨线客流方向上开行跨线列车,跨线客流乘坐指定列车直达目的地,无需换乘。游客乘车方便,直达目的地,旅行速度较快、舒适性较高。列车跨线模式的缺点是列车开行方案较为复杂,列车运输组织有一定难度,而且跨线列车运行调整较困难。如果线网复杂,跨线客流种类太多,很难在每一支换乘客流方向上都开行跨线列车。同时,客流较小的跨线列车上座率较低,容易造成载运能力浪费,或发车频率低,造成乘客过多的等待和候车时间,降低服务水平。

(3)部分换乘模式。部分换乘模式即在各线路方向上都开行本线列车,在主要跨线客流方向上开行跨线列车,使大部分换乘客流能乘坐跨线列车直达目的地,零星的换乘客流在接轨站换乘,换乘站配置高效的换乘设施和高效的换乘组织。这种模式既能解决大部分跨线客流的直达需要,又能保证列车上座率和能力利用率,适合于路网复杂,换乘客流方向较多的情况。

对于旅游轨道交通而言,路网形式简单时跨线客流方向不多,可以采用列车跨线模式,方便游客乘车,而且运输组织不太困难。对于干线衔接若干支线的路网形式,可以采取游客换乘模式,干线和支线各自开行本线列车,干支线列车在到达时分上做好衔接,尽量减少换乘等待时间。当路网形式复杂时,采取部分换乘模式能较好地满足需要[7]。

2.3.2 换乘站客流组织模式

在游客换乘或部分换乘模式下,游客需要在接轨站步行换乘。为了减少游客的走行距离和换乘时间,车站需要在换乘设施设计、换乘客流组织等方面进行优化,力求实现“无缝衔接”、“零换乘”[8]。

(1)换乘设施设计。换乘流线设计应尽可能快捷、简便,旅游轨道交通的接轨站只是一种交通方式内部不同线路的换乘,一般平面换乘即可满足需要,为此需要合理布置车站客运设施,包括进出口、通道、站台,使走行距离最短,进站、出站、换乘流线互不干扰。为避免交叉绕行距离较远,可以考虑设置自动人行道。

(2)换乘客流组织。车站在换乘客流组织上以乘客为中心,提供方便的引导、咨询服务,标志标线设计清楚、醒目,提前告知和分流,避免误解、误导走错方向。优化作业流程,设置专用的换乘客流购票窗口,实现站内换乘、加快换乘速度,避免出现乘客出站再进站的情况。在到发线使用安排上尽量使前后换乘的 2 列车停靠近一些,避免长距离走行,有条件时停靠在同一站台,实现真正的“零距离换乘”。另外,车站与调度部门紧密联系,如果发生列车晚点需要等待,提前做好乘客安抚、疏导,为老人、儿童等特殊旅客提供休息条件[9]。

2.3.3 列车运输组织配合

为了实现游客的快速换乘、缩短旅行时间,还需要合理安排列车时刻表,安排换乘列车到达时间前后合理接续。因此,铺画列车运行图时应充分考虑跨线客流前后乘坐的 2 列车的时间间隔,满足乘客下车、换乘、上车的需要并留有一定的富裕。

日常运输调整中应充分考虑客流换乘的需要,合理安排列车到发时刻。列车调度员在列车运行调整时不能仅从行车作业角度考虑。出现大面积晚点、应急处理时,调度员应充分听取客运作业人员的意见,做好衔接、尽快疏散。

3 结束语

旅游轨道交通在开通初期的路网形式较为简单,线路较短时开行一种列车即可满足客流需求,即站站停车的普通列车;旅游轨道交通线路成网后,当旅行时间较长时,可以考虑多种列车混行。如果开行大站快车、前期运量不大时,可以采取快车不越行普通列车的方案;运量较大时,可以采取大站快车越行普通列车的方案提高通过能力,满足客流需求。换乘客流组织建议采取部分换乘模式,即在主要方向开行跨线列车、其他方向为乘客换乘的模式,同时换乘站需要做好换乘设施设计和换乘客流组织服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13[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1-13.Min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de for design of metro:GB 50157—2013[S].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2013:11-13.

[2] 国家铁路局. 城际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3—2014[S].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18-24.National Railway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de for Design of Intercity Railway:TB 10623—2014[S]. Beijing:China Raiway Publishing House,2015:18-24.

[3] 孙 鹏,杨旭刚,曾俊伟. 长西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研究[J].铁道运营技术,2016(7):40-43.

[4] 韩富强,贾永刚,王宇嘉. 提高铁路线路通过能力利用质量的探讨[J]. 铁道货运,2016,34(3):26-30.HAN Fu-qiang,JIA Yong-gang,WANG Yu-jia. Discussion on Increasing the Use Quality of Carrying Capacity[J].Railway Freight Transport,2016,34(3):26-30.

[5] 王天军. 西安北客站至机场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研究[J]. 铁道标准设计,2014(3):33-37.WANG Tian-jun. Reasearch on Transport Organization Mode of Xi’an North Station to Airport Railway[J]. Railway Standard Design,2014(3):33-37.

[6] 包伟民,闫海峰,张强锋,等. 中国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研究[J].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6(9):13-18.BAO Wei-min,YAN Hai-feng,ZHANG Qiang-feng,et al. Reserach on the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Mode of Chinese High-Speed Railway[J].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2016(9):13-18.

[7] 马春山. 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运输组织模式探讨[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6,38(9):1-5.MA Chun-shan. Traffic Organization Mode of China Rapid Railway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Network[J]. Railway Transport and Economy,2016,38(9):1-5.

[8] 黎志国. 客运中心跨线列车运输组织相关问题探讨[J]. 交通企业管理,2011,26(10):60-62.

[9] 陈 波. 地铁车站大客流组织措施[J]. 都市快轨交通,2015,28(3):20-23.CHEN Bo. Organizational Measures for Large Passenger Flow in Subway Station[J]. Urban Rapid Rail Transit,2015,28(3):20-23.

猜你喜欢

跨线快车换乘
甜甜圈快车
基于时间成本的城轨列车跨线开行方案建模
换乘模式下货物运输路径问题
考虑跨线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交路优化研究
互联互通CBTC系统的跨线进路处理方式
北京地铁连拱换乘通道下穿引桥施工沉降控制研究
健康快车
健康快车
CTCS-2级列控系统跨线兼容性测试的典型问题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三线换乘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