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湘西土家族音乐哭嫁歌的传承与发展

2018-01-25

北方音乐 2018年17期
关键词:曲调土家族新娘

高 雄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一、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历史渊源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历史很久远。在清朝时期的《永顺县志》第四卷“风土志·风尚·二”记录了“崇巫尚鬼,歌丧哭嫁”,记录了那个时候的哭嫁歌与婚嫁习俗。清彭秋潭的竹枝词:“没有娘顿足哭沾衣,十姊妹歌歌太悲。犹似巴娘泪竹枝,宁山地近巫峡”。详细绘画出了土家族的婚礼情景,而且还指出了古时候民歌竹枝词和哭嫁歌的“相似”关系。所以,哭嫁歌在清朝的时候已非常流行了。

到民国初期之后,对于哭嫁歌的记录也越来越多,比如《广州婚嫁俗》《中华全国风俗志》《琼崖岛风俗志》等,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的风俗志,婚俗志都是有许多有关系的。从哭嫁歌的内容上看,说到关于封建社会生活内容的有许多,应当是在那个时候才真正的成熟并且成为习俗的。到了民国之后,中华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封建的婚姻制度也随着改变,哭嫁歌也失去了保留的土地,慢慢灭亡。在现代社会,只有在经济发展较差,交通不发达的区域还有残留现象。

二、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类型

哭嫁歌的表演方式是有许多类型的,是以哭唱为主的曲调方法,基本类型有:由新娘一人哭唱与由人代哭,新娘陪哭、两人对哭与群体众哭。

(一)新娘一人哭唱与由人代哭

“一人哭唱”是新娘为主的哭唱形式,新娘在出嫁之前自己一个人在洞房里哭,哭诉自身的命运、哭诉父母的对自己哺育之情、哭诉亲朋好友的情谊、哭的是自己要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里重组新家庭的不安,还有控诉媒人可恶的坑骗行为和古代封建的婚姻制度等。

“由人代哭,新娘陪哭”这个方式主要就是新娘子自己不知道唱哭嫁歌,只有在结婚的时候,请别人来帮自己唱哭嫁歌,而新娘自己在旁边一边掉眼泪一边跟哭唱。

(二)两人对哭和群体众哭

“两人对哭”又称“姊妹哭”,两人对哭主要就是为新娘解决心中的疑惑,就是由新娘对着不同的目标哭诉,采用的是两人一问一答的方式,先是由新娘先哭,然后其他人在旁边劝慰,两个人的哭唱我唱一句你唱一句,从句尾插入,这样让哭嫁歌的曲调是十分明亮的,和新娘子的情绪变成了一种相互接应的主线思维。家里的亲朋好友每天晚上都会过来陪哭,而不是很熟悉的少女们也彼此邀请对方,三五成群的来到新娘家学哭嫁歌。哭嫁歌基本上是从女方自己开始哭唱的,然后在引发亲朋好友的劝解之情与依依不舍。姿势一般都是坐着唱,新娘的手拿着手帕,用手挥动起来,或者用来擦眼泪的,以借抒发自己的感情。在旁边一起唱的人则坐在一起,低着头或者看着旁人哭唱,为了能够抚慰对方,调节哭唱的节拍、起止、力度、速度等。跟着一起唱的人还会互相拍对方的背或者拍腿来转达信息。

三、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征

土家族哭嫁歌的结构比较自由,又有充足的内容,演唱灵动,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歌曲通常选的是一曲多用方式,唱出的是不同的歌词,用的却是相同结构的旋律。不仅有毫无准备的创作内容,又有几百年来沿用没有改变的一定结构,再唱的歌声中带有哭声,而再哭的声音中也带有唱声。句子是比较自由的,句式长短不一,措辞委婉明快,民族感非常的强。不似汉族的哭嫁歌句句整齐、起承转合明白、文艺性比较浓厚。

(一)哭腔的运用

哭嫁歌整个曲子选用的是特有的哭腔,基本上用的是自己的真嗓子来演唱,唱声低沉悲切,哭声哀怨悲悯,有时有力,有时却又柔和,在唱到累的时刻思路停歇、哭声停止,在而到情感激烈的时候语气加速、咬字不清。休息一下然后再继续,婉转绵长,断断续续。在唱到有感叹时,基本上是一个字有许多的音调,然后重复选用拖音和抖音,可能还会在最后加点儿语气助词来增强哭叹的成果。哭腔基本上贯通于所有哭嫁的过程,这是哭嫁歌最重要的风俗特点。在表演的时候充分运用这个特有的哭腔,会更加使情绪更具有影响力,使人痛哭流涕。

(二)曲调结构

1.歌词

因为哭嫁歌的曲调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以悲伤为主的,所以哭嫁歌的歌词通常都是传统的结构形式,而在句首基本上都在是叫对方,到了最后的时候再加上点感叹。哭嫁歌在最开始的时候基本上是用土家族的土话唱的,地方的口音很浓厚,再加上土家语和汉语在哭唱中的连接,使得哭嫁歌曲调多样而又反复频繁,歌词明快,又看重艺术性。哭嫁歌有许多的内容,是由于在古时候中女子身份卑微,而别人对女子整个评价是由哭嫁歌的表演的好坏来鉴定的,哭嫁歌还会间接地影响着女性结婚以后的日子,所以女性通常会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使用比喻,排比,夸张等许多修辞手法让歌词押韵、易于传唱、通俗易懂,以便于哭出自己心底的真情来感染到他人。所以曲调也多为反复,而语言基本上是重复的,歌词有不同长度,句子较为自由,既自然表露又会留意艺术效果,既不会强求又会押韵。

2.旋律

哭嫁歌选用的是山歌小调旋律与民族五声调式,基本上都是以短小的句子为主,每个句子都是差不多的,凄凉惆怅,氛围悲伤,通常都是几个非常小的音节构成一个比较长而又相连的音节,再用变化反复的方法加上发展和延长,组成了一部曲调。哭嫁歌基本上是以一个或者两个句子起头的,再有许多个反复或者转变的句子,不停的重复填写句子而成,构造固定不变的、节拍是很规律、句子优美,而且偏重特别的旋律音阶的色彩音,特别是下小三度与纯五度的运用,主音、属音与中音之间上的使用,连接于整首曲子的开头和结尾,最终变成了土家族哭嫁歌里最为明显的曲调特色。结合独特的哭腔以及音程的使用,强烈地表达了新娘的心里情感,充分表示出了新娘心里的动摇。

3.节奏

哭嫁歌的节拍较为规整,严密,多运用2/4和3/4拍子,有时也采用3/4和2/4的变换拍子,节奏有规律,较为疏松,二分、四分、八分时值运用较多,全音符和十六分时值较少出现,一般多出现前紧后松的结构,连续的同音重复在哭嫁歌中也较为多见。

(三)歌唱方式

我们从歌唱方面来看,哭嫁歌说是在哭,还不如说是在“吟咏”,以是人们把它称为“中国式的咏叹调”。哭嫁歌的曲调许多都是往下的,下滑音,装饰音十分的多,抒发情感也十分丰富。新娘和亲朋好友们我一声,你一句,非常自然地变成了一种二部和声音乐。因为旋律比较消沉,还有在哭唱的时候不停的呜咽,所以哀愁感人,非常的悲伤。哭嫁歌的曲调与构造亦是十分的分明,节拍亦是十分的自然明快,在结构中有前言、插曲和结尾,虽然结构有点儿散,但是一点也不乱,曲子的自身也是十分的明快且连接得非常好,十分的合适故事发展的情况,在表示的方法上也体现了许多的呈现方法,有多人哭、对哭、一人哭等许多类型,使得在演唱的过程中多个音部共同作用,起到了很好的烘托和陪衬作用。

四、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土家族哭嫁歌的传承性

湘西土家族的哭嫁歌充分呈现了土家族婚嫁习俗的特有性,在汉族的文化中人的一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因为这个所以知道了,在土家族的婚礼主要是悲伤的、哀怨的,而汉族的婚礼主有是喜庆的、开心的与高兴的。哭嫁歌是湘西土家族婚嫁习俗里特有的文化习俗,也是存在于湘西土家族生活里的一部分,在婚礼的整个过程里,哭嫁歌表现了湘西土家族女性的悲伤与哀伤,对没有自由婚姻的控诉。根据历史的展现,土家族从前的婚嫁习俗是自由的,后来遭到了封建制度的撞击以后,就变成了没有自由的婚姻制度,基本上让女性们失去了该有的自由,女性的社会地位也一步步地在下降,在这种处境下,土家族的女子们只有用哭嫁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思想不被束缚,所以哭嫁歌的整个过程里都是比较悲伤的、伤感的。

(二)土家族哭嫁歌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高科技的产品出现了,电视、手机、电脑层见叠出,网络科技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在这的发展下,土家族地区的生活水平比起以前得到了改进,而大家的看法、认识也改变得非常的前卫。随着大批外来文化的撞击和大家看法的变化,土家族哭嫁歌的传承与发展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经过调查,发现没有太多人比较了解土家族的哭嫁习俗,许多人都是通过亲朋好友的婚礼和长辈的口中知道的,还有通过本地的哭嫁演出和上网等媒体知道土家族的哭嫁习俗,还有许多的土家族人在自身的婚礼上并不再继续用“哭嫁”习俗。土家族哭嫁习俗的保护近况真的是让人们担心,乃至于快消失了,现在只有遥远的山区和农村还有保持的现象,而在都市里基本上是没有的了。在原来的时候,土家族的女性是用哭嫁来发泄自己心里的伤感与悲伤,而现在的哭嫁歌只是变成了一种形式,带有许多的娱乐性。而哭嫁的女性担当着“哭嫁演员”的角色,哭嫁歌已经变成了一种含有“表演”的方式。土家族的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一个婚姻史,可以帮助探索土家族女性心理特点、社会变化、婚礼的进展,还能够探索土家族的语言、宗教信仰、歌谣还有土家族与汉族的文化,是具备重大的社会价值。在清代的时候哭嫁歌就初步流行了,到了现在,已然传布了有许多时期了。在传布的经过中,哭嫁歌吸收土家族的宗教信仰的精华、不一样的风采、文化艺术。现在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非常快速,我们保护与发展土家族哭嫁歌的工作变成了立马要做的一件事情。

作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应对土家族民俗音乐“哭嫁歌”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尽一份义务和责任。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继承发展和创新,让哭嫁歌在新时期迸发出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曲调土家族新娘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新娘,你很帅
幸福的“围头新娘”
结婚季 新娘美甲推荐
笑熬 完美新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