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声乐表演中二度创造的价值体现

2018-01-25陈香莹

北方音乐 2018年17期
关键词:二度歌者歌唱

陈香莹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一、二度创造与声乐作品解释的审美关联

声乐表演艺术活动,离不开声乐作品解释和二度创造这两个环节。由于词曲作者的想法并不能完全直接呈现在作品之中,严格说来,当词曲作家把生动的情思以歌曲作品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抽掉了它活的灵魂,所剩下的不过是没有生命的文字语言和乐音符号系列。要使作品重获生命,这就要求演唱者首先对作品进行解释,把词曲作者的隐含意图揭示出来,同时还要科学地判断作品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个性心理因素,从而把握特定时期的人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所做的二度创造,才能最贴近作品的本质,丰富作品的情感表现力。

二度创造与歌曲原创的区别在于,体验的不同。第一度创造者的体验是有感于客观世界的,是从心灵发动的体验,是个体生命认识与生命意志的一种表征,这是一个主动性过程。而二度创造则是从作品发动的体验,作品中的内容起了一种导游的作用,带领歌者去体验作品所表述的世界。歌者必须带着自己的经验、认知,带着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进入第一度创造者的世界,在此体验上做再次创造,这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什么样的体验,决定着什么样的二度创造。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声乐作品解释所表述的内容对于歌者来说,可能是完全陌生的经验世界,也可能是很亲切的经验世界,无论是哪一种,只要是与歌者的生命趣味相适应,歌者就会从中获得强烈的震撼性体验。(之所以说歌者的知识越全面,生活经验越丰富,就越能把握歌唱的情感表现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歌者总能从不同的作品世界中获得强烈的体验。)歌者会很快把握住作品的情绪,会直接成为作品中情感的化身,会从中得到鼓舞,受到激励,得到启示。歌者的体验此时虽含有个体的经验,但更为重要的是,他已被声乐作品解释的内容所控制,完全沉浸在作品的世界中。从音乐的意义上看,再优秀的作曲家,使用再多的音乐表情术语都无法记录出音乐运动的内在韵律和微妙变化,都无法显示出声音及频率带给人心理及精神的情绪反应和感受,更无法记录下蕴含在音乐作品中的文化与音乐的因素巧妙结合所能展示与表现的种种情感和思绪。无论多伟大的作曲家写下的曲谱都与他们的生活乐思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要使这种差距得到弥补,把这些隐藏的情思充分发掘,使乐谱无法展现的内容丰富起来,正如李渔所讲:“变死音为活曲。”这一切都依赖于歌者的解释——即最深沉的体验。这个体验过程是一个再生的过程,是一个领悟的过程,是一个审美超越的过程。

二、二度创造价值的实现

(一)二度创作的技巧运用

声乐表演艺术是一种非常精确、细致、灵活,需要有高度表演技巧的创造行为。如果没有高度的本专业的基本表演技巧的支撑,无论多好的音乐设想也不可能得到实现。因此说,二度创造需要借助专业技巧来表现,你所掌握的技巧能否承载你对作品二度创造的分量,应是一个重要问题。成功的声乐表演离不开娴熟的演唱技巧,歌唱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如发声方法、气息控制、吐字行腔等,对于歌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作品解释得再透彻,对作品进行再精彩的二度创造构想,最终得靠演唱来实现。因此,技巧是实现二度创造的根本。

之所以说歌唱技巧而不是说歌唱技能,是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歌唱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歌唱这项技术的能力;而“歌唱技巧”则是指巧妙地运用歌唱技术的能力。前者不一定包含后者。就像一些歌者,其实已具备了演唱的能力,能顺利地完成作品,甚至是难度较大的作品,展示出了扎实的基本功。但是,这种歌声里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那么点“味儿”。这个歌唱的“味儿”其实就是靠“歌唱技巧”来抒发的。没有技巧的运用,也就没有歌唱的“味儿”。这种技巧的运用,能使作品的处理更细腻,情感更丰富,使歌声更动听。

因此,对于声乐的二度创造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把基本技术灵活运用于歌曲艺术表现的能力,或者说是根据歌曲艺术表现的需要,创造性地运用基本技术的能力,这就是“歌唱技巧”的意义所在。例如,歌剧《白毛女》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其中有“雷暴雨翻天我又来”一句,为了表现一种愤怒的力量和伤痛悲哀情绪,“雷暴雨翻天”几个字唱得铿锵有力,而这个“来”字的唱腔则可以运用戏曲里的技巧,带哭腔去表现,在力度和情绪上形成对比。再有,“我是叫你们糟蹋的喜儿,我是人”一句,这里要用连说带唱的技巧来体现一种悲怨的情绪。又如作品《血里火里又还魂》里的一句“雨啊纷纷的下,打在脸上冷透心”,民族唱法的音色是明亮的,但明亮的音色不足以表达某些很含蓄、内在、深层的情感,所以当唱到“冷透心”三个字的时候,可以多一些气声,虚一点,暗一点,表达这种凄惨的境况。我们在二度创造中对中国声乐作品进行这样的技巧处理,是不被西方音乐体系认同的,因为“音色、状态不统一”。但是在中国却被广泛应用,这种多变化的音色正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能更直观地体现情感。所以,同样一种现象,因为不同的美学系统,就会得到不同的价值判断。比起西方,中国的音乐是多元的,而在西方,它对音色的讲究,比较趋向唯一的,某种特定美的追求。如唱中国声乐作品的时候要更灵活,力度的强弱,情绪的缓急,音色的明暗,还有润腔等,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在声乐作品解释阶段就能准确把握西方声乐作品和中国声乐作品各自的特点。

(二)二度创造的自由度

在声乐演唱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歌者既是解释者,也是二度创造者。作为一个解释者需要歌者对待作品要理性,要严谨。可是,同又作为二度创造的歌者,怎样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呢?二度创造跟第一度创造不同,二度创造受到第一度创造的限制,歌者的主观意识必须服从客观事实,必须认识到二度创造的自由度直接取决于歌者的基本价值立场,即二度创造不是为了“卖弄技巧”,而是为了求得对作品本身的深化。这需要一种科学认真的态度,在作品解释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情感创造。

例如,在对陕北民歌《兰花花》里,其中的一句“你要死来你早早的死”进行二度创造的时候,普遍歌者都是把这里唱成一种“诅咒”的情绪。但是从作品背景所表达的内容来看,兰花花是一个美丽、善良、有教养的姑娘。在这样一种人物性格背景下,演唱这一句就不应该有那种“牙尖嘴利”的表现。在那个年代,很多男人患痨病,便以娶亲的方式“冲喜”。因为家里穷,兰花花被迫嫁给一个病恹恹的男人,主人公的情绪应该是既叹息自己的命运又可怜那个半死不活的男人。她期待他早死早了,自己才能得以逃脱。在这样一种情绪下,这一句的演唱是无奈,是委屈,是可怜,是期待,所以,不能唱得那么硬,否则出现在大家面前的便是一个“尖酸刻薄”的声音形象。

自由的二度创造本身是艺术实践和演唱技巧乃至艺术勇气达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创造的自由绝对不是“初学者或外行的胡作非为”,更不是“任性的生理冲动的产物”,可以说不经过训练或不具备成熟的演唱技巧就不可能有二度创造的自由。而具备了一定的演唱技巧又确实需要自由地二度创造。在这个条件下,自由的二度创造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作品的不完善之处进行突破。声乐作品毕竟是用文字和音乐符号创作出来,呈现出的是一个总体的音乐感觉设想,在很多细致的地方,给歌者提供了二度创造的空间,使之可以在这些地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创造,从而达到对作品地审美价值的突破。二是对经典演唱的突破。在优秀歌曲的传承过程中,不自觉会形成某种形式的经典演唱,包括语言、音色情感等一系列技巧运用,大多数歌者自觉地遵守这种演唱模式,只是进行微小的变革,而对于有创作才能的歌者,他可以完全实现个人的艺术自由,甚至背离传统或否定传统,这种艺术革新常常需要以冒险作为代价,很多优秀的歌者通过这种冒险和反叛达成了艺术的自由,他们在艰苦训练的基础上确实做到了二度创造的自由,而且不在意别人的武断或无理的评价。

三、结语

声乐表演是一门涉及到音乐美学、和声学、表演学、声乐心理学等范围的艺术学科,不仅需要我们对歌唱技能的刻苦学习,更需要我们对一切相关学科进行探索研究,寻找一切有价值的能为声乐表演艺术所用的理论知识。演唱技能的训练不能成为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再精湛的技能也只是声乐表演的工具而已。技能始终是为情感的表现服务的。脱离了情感,再高超的技术都不会使演唱生动感人。因此,在歌唱技能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对声乐表演的理性思考就变得尤其重要。生来嗓子条件就好的人不少,歌唱技能好的人也不少,可真正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能达到相当水准的歌唱家却并不多。因为,真正的歌唱家所具备的,绝不只是不凡的演唱水平。声乐界千军万马的大军,能到达鼎盛境界的又有多少呢?在演唱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准后,需要的,更是一个声乐演员的思想深度。

在这个充满着竞争和压力的社会,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对自己进行全面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以前人们常说,“搞艺术的人是疯子!”我们需要这种“疯狂”,因为艺术需要激情,可激情不是艺术的全部,艺术需要我们去思考。当我们冷静下来,认真地对自己所学的艺术专业进行试探性分析时,在艺术的感性层面掩盖下看到了它闪烁着的理性的光芒。

猜你喜欢

二度歌者歌唱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仅有三个非负特征值的图
草原歌者的大爱情怀
图说·“梅”开二度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歌者和履痕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