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18-01-25王余宝杨树林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转型

王余宝,李 军,杨树林

(1.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油气工程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2.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山东 东营 257000; 3.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教学科研处,山东 东营 257000)

地方本科高校是指除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外的所有本科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及民办本科高校)。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 631所,其中地方本科高校1 129所(含独立学院265所)[1],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数的90.8%,地方本科高校在规模上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力量,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出台一系列文件,不断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决策和责任主体,地方本科高校应主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紧紧抓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机遇,按照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认真分析学校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转变思想,明确定位,多措并举,不断提高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中提到,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3]。2015 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明确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4]。由此可见,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也得到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共识,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高校自我发展的难点问题。

转型,即从一种型态转向另一种型态,可能由一种制度转向另一种制度,由一种发展模式转向另一种发展模式,或者由一种发展定位转向另一种发展定位等[5]。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地方本科高校定位趋同严重等问题,客观上推动了高校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地方本科高校开始重新审视其运行机理、重新诠释与建构大学职能[6],基于高校校内外现实环境,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自我觉醒,不断探索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路径。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地方、高校联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协同,也不是学校发展的个别问题,而是整体形态、功能和定位的转变,是外力推动学校和学校内省需要的结合,学校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主动选择[7]。无论是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等角度,还是从地方本科高校自身改革与内涵式发展角度,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重要举措;二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建立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三是地方本科高校深化改革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服务地方需求、增强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满足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刚性需求的重要路径[8-11]。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经从国家层面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近年来学者们也开展了很多关于高校转型问题的研究,但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地方本科高校,对于转型的具体目标和实施策略仍处于不断探索当中,要真正实现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其转型发展的利益相关者——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地方本科高校、社会及高校师生等[5],必须在参与、推进转型发展进程中寻求利益博弈平衡点,因此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对于高校这个主体而言,仍存在很多内部困难与外部挑战。

从外部发展环境来看,作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条件创造者,政府教育职能部门虽然已经提出了的指导意见,但整体上顶层设计不完善、配套性改革措施不足、转型政策也不明晰,缺乏相关的制度性保障,原有教学管理职能转变不够;社会层面上,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转变很难,这种教育观念上的认识偏见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歧视,也将影响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技能型发展的进程;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参与应用技术性高校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意愿明显不足[12-13]。

从内部发展困境来看,作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决策主体和责任主体,高校还存在办学理念及定位不明确、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学科专业设置同质倾向严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实践教学条件不足、校企合作不深等突出问题。如果想把地方本科高校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产教融合、转到培养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上来,就必须切实解决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内部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在国家转型发展的大形势下,服务地方、注重应用的办学理念还有待形成,办学定位不清晰和不准确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对国家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精神领会不到位,学校定位上幻想从单科性或多科性学院发展成为综合的大学,对独立学院本科职业教育的属性认识还有待提高。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师资队伍数量、学历学位层次均得到有效改善,但还存在整体数量仍显不足,高水平教师较少,兼职教师还占一定的比例,青年教师居多;教师学缘结构不合理,来源相对较单一;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等问题。

(3)专业设置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同类院校中同质倾向比较突出,对专业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专业建设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不够明确,总体专业布局不够合理,与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缺乏区域品牌特色。

(4)实践教学投入仍显不足。地方本科高校相对于部属高校或双一流建设高校,经费来源相对不足,资源配置相对有限,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投入、教实验室等教学基本建设投资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5)校企合作深度有待提高。校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还有待深入,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不足;校企合作的开放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考评机制等产学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

三、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路径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成立于2003年,由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家特大型企业胜利石油管理局在优化整合有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资源基础上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2013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胜利石油管理局和东营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署共建协议,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进入油地校三方共建发展阶段。学校一直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始终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生命线的战略高度。近年来,学校结合地方普通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形势,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不断优化培养方案、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建设投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产学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思想保障、动力保障、条件保障、人才保障、制度保障和平台保障,逐步构筑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明确办学目标定位,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思想保障

转变教育观念是高校转型发展行动的先导,明确办学地位则是转型发展的前提,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和本质性问题[14]。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一直紧跟高等教育发展形势,重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不断加强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宣传和学习。围绕教育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工程教育新理念、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等问题,组织开展多次教育讨论,并制定了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建设省内一流的应用技术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为办学目标,确立了立足东营市和胜利油田、面向山东省和石油石化行业的服务定位,积极探索学校合理定位、错位发展的路径,提升了教职员工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及国家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内涵认识,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全校上下重视教学、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明晰了今后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动力保障

转型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为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及高等教育新形势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教育部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学校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按照“拓宽基础、强化应用、注重协调、合作共建”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突出“能用、适用、应用”的基本原则,强调能力为导向,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大选修课比例,并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辅助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和特长,勇于创新和实践,培养其综合能力。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强化石油石化特色,并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用型转型工作的落地,关键在于教育教学改革,抓手是课程建设,努力实现以教学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学内容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教学模式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企业车间及网络课堂延伸等。多年来,学校始终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教学工作需要,适时制定教学改革规划和实施意见,逐渐形成了以专业建设与改革为龙头、以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以教学管理改革为保障的教学改革体系。设立专项基金,以教改项目和课程建设为载体,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从事教学改革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良好的动力保障。

(三)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实践能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条件保障

学校围绕应用技术型普通高等学校办学目标,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专业建设为抓手,重点推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更新实验室建设理念,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夯实教学基础,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

学校出台制定《“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应用技术型定位,注重地方和行业需求,围绕东营市四大产业集群,按照“加强基础,注重应用,优化结构,增强优势,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按照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新工科建设思想和高校转型发展要求,依托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优势,积极发展适应“黄蓝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的新专业,并通过传统专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培育专业特色。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多年来学校非常注重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实验室建设项目,积极调整办学经费投入,加大实验室建设支持力度, 2015-2017年,年均投入1600余万元,用于新建、改造、升级各类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硬件条件不断改善。加大虚拟仿真类实验、实训室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按照工厂化实验室建设思路,保证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实际技能训练,与工程实践“零距离”接触。另外,充分发挥行业、地域优势,不断拓展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内涵建设,推进校企合作深度,构建校企合作共赢机制,推行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制度,积极探索共建专业、共建课程、校企人才双向交流、共建研发等方面的有效合作机制。

(四)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坚持人才强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师资保障

师资队伍是高校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学校的发展必须坚持人才兴校的理念。多年来,学校通过胜利石油管理局分配、母体高校派遣、自主招聘和外聘兼职等多渠道引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但整体上还存在结构不尽合理、队伍较年轻、教学经验不足、双师型教师较少等问题,制约着学校的转型发展。

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专门设立“青年教师培养专项基金”,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春晖计划”等三个专项计划,切实提高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通过“纵向培养和横向辅助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比较完善的青年教师成长培养体系,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与培训。“纵向培养”重在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主要通过以老带新制、教学过关考核制、主讲教师制等制度,辅之以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教学公开课和选派出国培训英语等活动;“横向辅助”重在培养教师的研究素质,以教学改革研讨、教育专题培训、学历进修、专家讲座、赴企业实践等方式,综合提高青年教师的研究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五)创新三方共建机制,激发办学活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机制保障

一是三方共建机制。2013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市人民政府、胜利石油管理局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框架协议,创新独立学院发展机制,为学校发展探索了新的路径。东营市人民政府以政策保障和资金方式参与办学,石油大学以大学品牌、学科优势等无形资产以及师资与管理人员、校园资产及部分运行经费的方式参与办学,胜利石油管理局以现有师资人员、资金和校属资产参与办学,充分发挥三方优势,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根据新的发展需求,按照学科支撑、资源共享的原则,改革学校内部教学及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精简高效,职能更加明确,进一步激活了办学活力。

三是实施内部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学校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家有关政策相衔接的内部分配制度,包括薪级工资制度和岗位津贴制度。在各类组成人员原隶属工资制度和资金渠道不变的基础上,强化岗位,淡化身份,充分调动了大家工作积极性。

(六)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拓宽培养路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平台保障

在高校转型背景下,基于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位置,地方本科高校应更加注重校企合作,深化合作内涵,探索构建多元化、多形式的协同育人机制,搭建拓宽人才培养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按照新工科建设理念,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平台保障。

一是依托企业资源优势,与山东德仕集团、中软国际、威玛钻具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创新校企协作人才共育培养模式,如:本科“3+1”、专科“2+1”及校企联合培养板等多种模式。

二是借助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推进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实践条件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此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三是以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石油装备智能制造协同育人平台的探索与实践》为抓手,探索构建“教学、实践、培训、科研、服务”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双师型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科研项目合作、教学内容更新等方面的优势,拓宽企业参与途径,完善校企共建机制,搭建多样化、多形式的协同育人平台。

四、结语

地方本科高校要充分理解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关于转型工作的指示精神,即转型是已有普通本科高校办学思想及模式的调整,不是“挂牌”,不是更名,不是学校升格;转型要从各校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科学认识转型发展的本质内涵。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主要是指基于高校内外部环境,在办学理念定位、办学模式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的自我觉醒和整体改革创新。转型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调整,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办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以及教学评价导向机制等进行重新设计、改革、甚至彻底颠覆。因此,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必须顺应教育发展形势,抓住转型转设机遇,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找准定位,错位发展,多措并举、全员参与,充分审视与履行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大学职能,并要始终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高校发展生命线的战略高度。学校应结合地方普通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形势,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和定位、不断优化培养方案、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建设力度,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提高高水平教师、“双师型”教师或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完善教学管理及督导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激活办学活力,提高教职工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产学合作深度,推进协同育人进程,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支持力度,切实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承担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任务,积极发挥其在国家高等教育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