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机采棉相关配套技术刻不容缓

2018-01-25李显文

中国棉花加工 2018年3期
关键词:机采棉配套技术机采

■ 李显文

国家自2003年实施棉花检验体制改革已经有15个年头了,GB 1103棉花国家标准从1972年颁布实施,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修订(1999年、2007年和2012年)。2017年2月23日,为落实国务院标准化改革工作精神,按照国家标准委总体安排,中国纤维检验局组织相关专家就GB 1103棉花国家标准第四次修订工作举行了第一次预备会,主要是探讨标准修订的主要思路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相关的技术研究攻关项目,特别是GB 1103.1和GB 1103.2的整合。

一、国家棉花标准的发展历程

GB1103棉花国家标准历次修订都是根据当时的棉花产业的发展、纺织行业需求及国际棉纺市场的大环境下的一次革新,每一次标准的修订都有其侧重点,具体表现在:1.1972版标准比较简单,它是我国颁布的第一部有关棉花检验的国家标准,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棉花国家标准,主要设置了品级、长度两个品质考核指标,含水率、含杂率两个重量指标,体现了方便、快捷、简单的特点,为当时指导棉花生产、加工、流通、交易发挥了积极作用。2.1999版标准,首次将马克隆值这一国际通用品质指标纳入,从而进一步突出了棉花的内在质量,将棉花长度分级由2 mm改为1 mm分级,进一步提升了棉花长度的突出地位,10%标准含水率改为8.5%公定回潮率,并引入了公定重量的概念,使品质检验和重量检验都有较大突破。3.2007版标准则是为配合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和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的需要进行的修订,将过去的按批检验修订为按批检验和逐包检验,并在检验上明确区分了两者的检验方法,新增了仪器化检验指标和检验方法,新增了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标等反映棉花内在质量的指标,特别是新增了色特征级为推荐性指标,初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4.2012版对涉及品级、长度、异性纤维含量要求、抽样规则、检验方法、检验顺序、组批规则、检验证书等19个方面进行了修订。特别是对棉花品级三条件(色泽特征、成熟程度和轧工质量)分拆,代之以对棉花颜色进行HVI测试分级、马克隆值和轧工质量。根据棉花的明暗程度和黄色深度,将颜色级划分为白棉、淡点污棉、淡黄染棉、黄染棉四种类型,共计13个颜色级。轧工质量根据棉花的外观形态粗糙程度和所含疵点的程度,分为好、中、差三档。我国的棉花标准水平及检验技术得以提升,又更加注重棉花的内在质量,在质量指标设置上基本实现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

二、机采棉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机采棉短绒率高、含杂量大、棉结多、品质低导致纺织企业不愿使用,销售价格低;二是机采棉的加工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大幅增加的机采棉加工费用均由加工企业承担,减小了棉农生产经营风险的同时却增大了棉花加工企业的经营风险,生产过程中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不均衡;三是机采棉是一个系统工程,机采棉品质的提高牵涉品种、种植模式、脱叶、采收、运输、喂入、清理、加工等技术的协同作用,目前相关配套技术并不完善;四是机采棉棉种是决定机采棉后续生产与品质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机采棉棉种研发投入不足;五是机采棉颜色级与品质较低。机采棉在收获时要求棉花集中吐絮,棉花植株越高,采收时杂质含量越少。而实际上由于新疆无霜期相对于世界其它植棉地区短,因此,棉花种植以“早、密、矮”模式为主,棉花的生长期较短、种植密度大、棉株较矮,棉花的始节高度一般为8 cm~10 cm,远低于美国机采棉40 cm的水平。再加上新疆气候干燥,棉花采收时喷洒的脱叶剂使棉叶迅速干枯、破碎,加上树型的果枝分布结构,使得棉花落叶不易掉在地上,机械采摘时破碎的叶子极易混入棉花中难以清除,这既造成棉花的减产,又增加棉花杂质含量。较高的含杂量使机采棉在加工过程中比手采棉多出4道~5道的清理工序,既增加了加工的成本,又降低了机采棉的颜色级与品质。

此外,棉花密度太大也影响棉花的成熟度,催熟的棉纤维性能一致性也不高。同时,新疆棉花采摘时水分含量高,缺少预处理的加工厂又不能直接堆放,需要经过烘干工序才能再加工,而棉花的采收期又很短,造成加工能力与采收能力很难匹配。轧花厂必须增加清理次数及力度才能使皮棉达到较好的外观,但多次的打击使棉花纤维内在质量受损程度较大,这就使得机采棉在价格上竞争不过美棉,质量上比不过手采棉。同时机采棉短绒率高、含杂量大、棉结多、索丝多,如机采棉的衣分率降低10%,则短绒率可以达到18%。机采棉颜色级与手采棉相比要低1个级左右。一是适合棉花种植环境的机采品种并不多,未将机采品种进行单独的研发与种植;二是一些适宜机采的田间管理技术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规范性不够,适宜新疆干燥环境的脱叶催熟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机采棉加工工艺上大多直接沿用引进工艺,缺乏与当地加工条件相适应的改进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采棉的产量和品质。

目前,国家没有出台明确的机采棉生产相关配套技术,现行普遍的做法是沿用手采棉的标准来确定机采棉的颜色级。由于采摘和加工方式的不同,因此,机采棉与手采棉在质量指标上的细微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按照我国现行的棉花收购标准,用手采棉的标准来确定机采棉的颜色级,就会得出机采棉比手采棉等级低、品质差的结果。因为现行棉花质量标准并没有规定适合机采棉,所以机采棉的质量和颜色级的评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在公量结算方面,机采棉的含水率、含杂率普遍高于手摘棉。棉农在交售机采棉时多以与收购企业协商为主,容易产生异议和矛盾,近几年有关投诉案件逐年上升,由于没有相关的处罚依据为案件的处理带来诸多不便。为此,笔者建议以此次修改棉花国家标准为契机,尽快完善机采棉相关配套技术,为机采棉的监督检查及检验提供法律和技术依据。

三、完善机采棉配套技术的必要性

(一)机采棉配套技术制定的必要性

棉花标准是评定棉花品质和使用价值的依据,决定着棉花价格和用途,直接关系到棉花生产、加工和使用者的切身利益。目前,机采棉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新疆机采棉则在80%以上,出台相关配套技术已势在必行。

(二)完善机采棉配套技术制定应遵循的原则

在制定机采棉配套技术时应能真实地反映机采棉的特点,准确、全面地评价机采棉的使用价值。检验方法应以仪器检验为主,感官检验为辅。应体现于国家现行标准及国际标准的兼容性,有利于国内外市场使用,其量化指标以反映棉花品质为主,符合仪器化公证检验和棉花使用价值的评定。品质指标应不低于国家标准指标,考虑纺织企业的需求,以适应纺纱的各项指标要求。全面地反映棉花的使用价值,体现供需双方的一致性,为交易时提供依据,进一步指导棉花育种、生产、加工、检验、纺织各个领域的工作,起到棉花质量升级的作用。

(三)完善机采棉配套技术的作用

机采棉技术是我国现代植棉中的一项综合高效的系统工程,是一种新的棉花生产方式,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变革。几十年来,我国一直是人工采摘棉花,采摘周期长,成本高(以2017年为例,新疆地区人工采棉1 200元/hm2~1 500元/hm2元/亩),增加了棉农的植棉成本,使广大棉农的植棉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机械化采棉不仅采棉效率高,采棉费用也较人工采棉低(一般在2 700元/hm2~4 500元/hm2),深受广大棉农的欢迎。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技术,因此在销售棉花公量结算时颇有争议,而标准的作用就是规范产品的生产技术,保证产品的质量,是规范消费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是决定产品价值和用途的依据,对于机械采摘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就要有相应的配套技术来规范其生产和市场,为供需双方的根本利益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机采棉配套技术机采
新疆机采棉花和手摘棉花公证检验质量分析
机采棉加工质量管理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想要了解机采血小板,请看这里
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综合配套技术
桑树穴盘育苗组合配套技术要点
隧道施工中的机械设备配套技术探讨
机采棉籽棉清理与轧花联动控制系统
新疆北疆植棉区机采棉品种筛选试验
机采系统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东江本地早快速投产配套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