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理念作引领 以夯基础为抓手推动煤炭工业转型升级向中高端迈进
2018-01-25
(作者系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煤炭是山西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山西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产业。近年来,山西省煤炭工业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煤炭先进产能,提升煤炭供给体系质量,始终坚持以安全基础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系统优化、管理强化、科技进步、素质提升四大行动,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一、以系统优化为路径,推动企业实施“一优三减”,提高煤矿集约化生产水平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抓住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机遇,秉持“简单、高质量的系统,才是安全、最可靠的系统”,制定出台了“加强煤矿井下生产布局管理实施方案”,把依法合规作为强制要求、把优化简化作为推进途径,大力推动煤矿优化采、掘、机、运、通等各大生产系统,进一步减少生产水平、采区、工作面和作业人员,从根本上推进煤矿实现集约化生产。
(一)在“优化”上下功夫。重点突出了“三优”。一是优化新建矿井生产模式。坚持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特别是严把设计源头,新建煤矿原则上设计一个水平开采,大力推行“一井一面”“一井两面”生产模式;二是优化井下生产系统。摒弃得过且过思维,加大原有系统的优化和改造力度,从而达到简化生产系统的目的。2016年以来,全省通过优化布局、老矿瘦身,182座煤矿简化了生产系统,实现安全、效率和效益同步提升;三是优化辅助运输方式。大力推进无轨运输、齿轨车、单轨吊等运输方式,减少运输环节,提高运输效率,进一步降低劳动强度。
(二)在“真减”上出实招。重点实施了“三减”。一是减水平、减采区。大、中型矿井同时生产水平不超过两个(含两个),小型矿井同时生产水平不超过一个。同时,鼓励煤矿在煤层赋存条件允许、确保安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通过适当增加矿井水平垂高和扩大采区开采范围等措施,进一步达到减水平、减采区的目的。二是减头面。通过优化采掘设计,进一步优化工作面布置,加大工作面面长和推进长度,增加工作面储量,减少采掘工作面数量。三是减人员。坚持把减人作为根本举措,进一步减少井下作业人数,真正做到“无人则安、少人则安”,推动煤矿实现本质安全。
(三)在“提效”上见成效。重点推行了“两驱”。把提效作为重要目标,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制定出台了《山西省煤矿减人提效工作方案》,打通井下减人和地面减员“两个出口”,实施井下减人和矿井减员“两轮驱动”,扎实推进煤矿减人提效工作。全省11座单班入井超千人矿井在2016年底全部减到了千人以下、在2017年底减到了900人以下。
特别是强化约束机制,在全省推行“不减人就减产”,对未实现年度减人目标的矿井,采取限产措施,督促限期整改,不能在规定时间整改到位的,责令其立即停止生产,并核减生产能力,推动减头、减面、减人。
二、以标准化为手段,强化安全基础管理,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坚持把标准化作为煤矿安全基础建设的主要内容、发展煤炭先进产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标准的学习宣贯、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标准化建设投入等措施,扎实推进标准化建设。
(一)突出抓好煤矿企业这个主体。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和企业坚持把标准化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了责任明确、逐级负责、层层把关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格局。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双管齐下,督促煤矿落实标准化建设主体责任。正向激励方面,严格落实国家明确的8项激励政策,并将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作为煤矿分类监管的重要依据,适当减少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煤矿的检查频次,调动煤矿创建标准化的积极性。同时,一些地市和集团公司也积极建立标准化建设激励机制。反向约束方面,坚持高标准抓推进,在国家实行一级、二级、三级标准化的基础上,取消三级标准化,并在《山西省安全生产条例》明确规定煤矿应当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及以上等级标准。达不到二级及以上等级标准的生产煤矿一律不得组织生产,并把取得标准化等级作为煤矿复产验收重要内容,全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
(二)突出抓好达标创建这个过程。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结合。通过省级和市级试点煤矿先行试点、先行创建,为全面实施新标准化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大力开展“学标准、用标准”活动,全面推进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为2017年底完成煤矿标准化等级申报和省级现场检查考核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坚持硬件达标和软件达标相统一,2017年以来全省煤矿共投入标准化建设资金102.83亿元,有力促进了标准化建设工作。在硬件达标方面,强化工程、设备设施达标,特别是抓住硬件达标的关键——工程,大力实施重大灾害治理工程。
一是实施了煤炭规划区、准备区和生产区“三区联动立体式”瓦斯抽采,全省累计建成地面永久瓦斯抽采泵站308座,建成地面瓦斯抽采井11498口。扎实推进煤矿井下非金属瓦斯抽采管路改造工作,2016年全省完成了100.68万米的非金属瓦斯抽采管路改造任务。
二是在2016年开展资源整合矿井水患补充调查和煤矿防治水专项整治两项重点工作的基础上,2017年制定下发了 《关于全面推行煤矿防治水分区管理进一步加强防治水工作的通知》,在全省煤矿推行防治水“禁采区、缓采区、可采区”分区管理,编制完成了分区论证报告,实现了分区管理。今年下发了《关于深化煤矿防治水分区管理的通知》,按照“基础建设达标、水患普查彻底、分区管理到位、探放措施有效、应急处置及时”的防治水工作要求,进一步深化煤矿防治水分区管理,全面提升煤矿防治水工作水平。防治水分区管理得到国家煤监局充分肯定,并通过出台的《煤矿防治水细则》在全国推行。
三是制定出台 《山西省煤矿顶板管理规定》,狠抓煤矿顶板技术、现场、质量和监测监控管理四个环节,切实加强顶板管理工作,全面提高顶板管理水平。在软件达标方面,强化管理、人员素质达标。特别是抓住软件达标的关键——双重预防机制.针对双重预防机制这个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如何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如何排查风险点、如何绘制分布图、如何进行风险分级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了专题培训,并选择了一批有风险管控基础、有专业人才队伍、有先行先试能力的煤矿开展试点工作,全面推动双重预防机制工作落实。尤其是盯紧变化环节,督促煤矿认真开展各项专项辨识评估,防止“认不清”“想不到”“查不明”的问题发生。
(三)突出抓好考核定级这个关键。考核定级工作是对达标创建成效的检验。坚持“规范管理”和“严格考核”,扎实推进考核定级工作。在管理上抓规范,结合新标准考核定级特点,按照“随时申报—随时初审—随时考核”的工作原则,制定完善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针对检查环节,制定完善了 “拟定检查计划→组建检查小组→开展检查工作→形成检查结果”的工作流程,强化流程化管理模式。在考核上抓严格,制定了现场检查工作细则,全省出动1.5万余人次对标准化申报煤矿开展了现场检查考核。尤其是针对检查队伍,强化“管理+专业技术”队伍组建模式,建立“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制,确保了现场检查考核工作质量。目前,全省250座生产煤矿申报了一级标准化等级,其中172座煤矿达到一级标准化要求。
特别是,持续深入推进煤矿标准化建设工作,制定出台了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动态达标持续提升十条意见,进一步强化达标煤矿动态监管,督促煤矿持续保持标准化等级标准,并鼓励煤矿对标一级、创建一级,不断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
三、以科技创新引领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四化”建设,提升煤矿安全保障水平
“四化”建设是推进煤炭工业转型升级向中高端迈进的根本出路。按照山西省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致力于推进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矿山建设,积极研究和推广应用采煤新技术新工艺。
(一)以机械化为基本要求,推进“四化”建设。坚持把淘汰落后、发展先进作为方向,把机械化开采作为基本要求,全面推进煤矿机械化建设。在推进采煤机械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掘进机械化,尤其是大力推广应用综合掘进机械化技术,使用综掘机、综掘机载锚杆钻机、连续转载胶带机等成套设备,代替掘、锚、支交替作业的普通综掘,目前全省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89%。同时,推广应用掘锚一体机,全省36座煤矿使用了掘锚一体机,做到掘进、支护平行连续作业,实现了高效快速掘进。
(二)以自动化为升级途径,推进“四化”建设。在推进机械化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综采工作面自动化升级改造,采用综采工作面智能控制技术和可视化远程干预控制技术,应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智能集成供液系统、图像视频远程跟踪系统、采煤机和刮板机协同控制系统、远程智能控制平台等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成套装备,实现割煤、推溜、移架、运输等采煤工艺全过程自动化。目前,全省28座矿井建成35个自动化综采工作面。同时,大力推进中央变电所、水泵房、压风机房等硐室的无人值守,全面提升自动化水平。
(三)以信息化为创新方式,推进“四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大力实施机械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充分利用和整合煤矿现有的生产调度、监测监控、办公自动化等信息化系统,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综合调度信息平台,做到视频监视、实时监测、远程控制,提高煤矿安全预测预警水平。目前,正在分步实施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工作,大型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在用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工作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其他矿井将在“十三五”末完成。同时,以信息平台为依托,建成山西省煤炭监管信息平台,涵盖了安全生产、经济运行、综合业务等32个应用系统,实现了省、市、县、煤矿四级互联,充分发挥了各大系统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山西煤炭工业厅将大力探索煤矿应用工业机器人,并以提升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依托,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煤矿在科技进步、深度融合上下功夫,使用具备智能联动、记忆切割、远程控制等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成套装备,达到采煤机、刮板机、工作面支架等综采设备连续、协调、高效、安全运行,实现工作面少人、无人操作,加快推进智能化建设。
四、以素质提升为保证,大力开展煤矿全员安全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能力素质
山西煤炭工业厅围绕“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目标,建立健全了“三提升”工作模式,建设高素质的煤炭职工队伍。
(一)实行准入标准提升。煤炭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和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推行煤矿用工管理“五统一”模式基础上,实行煤矿从业人员专业学历和技术(技能)职称“双准入”。其中:煤矿矿长、总工程师和分管安全、生产、通风、机电的副矿长以及副总工程师必须具备煤炭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其他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煤炭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必须具备煤炭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中级技能(四级)以上;特有工种必须具备高中以上学历或经过中等职业(含技校)教育并取得毕业证书,初级技能(五级)。
(二)开展学历教育提升。积极组织开展大专学历教育,大力开展关键岗位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全省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管理团队全部达到了煤炭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科区队负责人全部达到了煤炭相关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其中50%以上达到了煤炭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90%以上的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达到了煤炭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
(三)强化技能素质提升。采取多种方式狠抓培训工作,全面提升煤矿从业人员技能素质。抓专题内容培训,围绕新版《煤矿安全规程》、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防治水分区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双重预防机制等重点工作和重点内容,相继组织全省煤矿主要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抓专业人员培训,近三年来,全省累计培训考核“三项岗位”人员31万余人次。抓专项岗位培训,在全省推行“人人都是班组长”班组管理模式,推进安全班组建设;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通过群众性技术练兵、比武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和职业技能。
特别是,山西煤炭工业厅认真贯彻落实今年颁布的《煤矿安全培训规定》,出台了《山西省煤矿安全培训监督管理办法》,制定了《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现场抽考暂行办法》和 《山西省煤矿安全培训随机抽查暂行办法》,推行查考结合,严格开展安全培训检查,进一步提升安全培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