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月亮的女孩》(节选)
2018-01-25凯莉巴恩希尔
凯莉·巴恩希尔/文
献祭日的早上,赫兰德大长老花了很长时间来梳洗打扮。毕竟这样的献祭日每年只有一次,他希望今天在前往被诅咒的房子的肃穆的游行仪式中,以及在游行之后肃穆的退场过程中,能够呈现出自己最好的形象。
他精心地在他下垂的面颊上涂了些腮红,用黑色眼线粉勾上眼线。他对着镜子检查牙齿,确认牙齿上没有食物残渣。他特别喜欢这面镜子,这是“保护区”里仅有的一面镜子。对赫兰德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得到独一无二的东西让他更加快乐了。他喜欢让自己与众不同。
【作家选取献祭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采用电影镜头的表现方式对赫兰德大长老进行了细致的刻画。镜头由远及近,最后聚焦在赫兰德长老的脸部。作家以细致的笔墨描写了赫兰德涂腮红、画眼线等女性化的行为,表现出赫兰德长老重视个人形象到变态的程度。特写“镜子”的镜头,表现出赫兰德大长老从骨子里透出的优越感,为故事情节进一步展开做好了铺垫。】
有人敲门。
“进来。”赫兰德大长老低声答应着,调整了一下长袍的披肩。
是安坦,他的外甥,一个见习长老。这都是因为赫兰德一时心软,答应了比这个可笑的男孩更可笑的男孩的母亲,让他来见习。这么说可不厚道。安坦是一个很不错的年轻人,快十三岁了。他非常勤奋,善于学习。他的数学很好,动手能力很强,一眨眼的工夫就可以为疲劳的大长老打造一个舒适的板凳。而且,不管他是好是坏,赫兰德大长老已经莫名其妙地越来越喜欢这个男孩了。
【镜头拉长,由房间转向房门。虽然作家没有直接描写敲门人的神态与动作,但根据下文对赫兰德的心理描写,依然可以读出敲门人安坦的小心与拘谨。赫兰德大长老低声的回答与调整长袍披肩的动作,显示出人物由内而外的傲慢。】
但是——
安坦头脑清醒,满脑子都是想法,问题多得数不清。赫兰德大长老皱起了眉头。安坦—他怎么能这样想呢?太过聪明了。如果他一直这样下去的话,早晚会被除掉的,见血或不见血。这种想法使得赫兰德的心脏就像压了一块石头,变得非常沉重。
【镜头转换,再次聚焦赫兰德大长老的脸部,由人物皱眉的细微变化可以看出赫兰德大长老对安坦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这是由于安坦的聪明与清醒给大长老带来了巨大压力。“见血或不见血”的字眼让人心惊肉跳,使故事充满了张力。】
“赫兰德舅舅!”安坦那令人难以承受的热情几乎把他的舅舅击倒在地。
“冷静一点,小伙子!”大长老严厉地说,“这是一个庄严的场合!”
男孩明显地平静下来了,他的脸上带着殷切的、狗一般的表情,弓着身子。“我是被派来—”安坦尽量用最温柔的声音说道,“通知您,其他的长老都已经准备好了,所有的民众都在路边等待,人都到齐了。”
“每个人都到了?没有人逃避吗?”
“自打去年以后,我想再也不会有人逃避了。”安坦说着,打了个冷战。
【镜头拉近,聚焦人物对话,充满了画面感,安坦的热情、坦诚与赫兰德的严厉、庄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赫兰德想要压制安坦的心思表露无遗。镜头转向安坦的脸部,“殷切的、狗一般的表情”,显示安坦为了讨得大长老的欢心,拼命压抑自我的可怜模样。弓着身子及温柔的说话声都让人感觉安坦的刻意与谨慎,“打个冷战”的动作似乎有意提示读者,在大长老控制下的“保护区”中,民众命运令人担忧。】
“真可惜。”赫兰德又照了照镜子,扑了一点腮红。他喜欢偶尔给保护区的公民一点教训,这样可以让他们更懂规矩。他轻轻拍了拍下巴上的赘肉,皱起了眉头。“嗯,外甥。”他优雅地甩了一下身上的长袍,这个动作是他花了十多年时间练出来的,“我们出发吧,毕竟那个婴儿是不会主动牺牲自己的。”他悄无声息地走到街上,安坦磕磕绊绊地紧跟在他身后。
【镜头转向大长老,聚焦大长老脸部及肢体动作,其扑腮红、皱眉头及甩长袍的动作无一不刺激着读者的神经—这是多么变态的一个大长老!比起即将献祭的婴儿,他更关心的是个人的风度与形象。随后是一个长镜头,画面中出现的是披着长袍走在大街上的大长老的背影与磕磕绊绊跟在后面的安坦,背影渐远,街道寂然无声,让人深感压抑与无助。】
点拨
凯莉·巴恩希尔擅长用镜头感十足的画面来呈现故事的场景、人物及细节,带领读者走进她精心编织的故事场景中,感受一段不一样的人生旅程。在《喝月亮的女孩》这部作品的第二个章节,凯莉·巴恩希尔就充分运用镜头感十足的画面来塑造作品的两个重要角色:赫兰德大长老和安坦。
作者分别运用了远、近及长镜头,围绕重要角色赫兰德及安坦展开描写,在镜头的几次切换中完成了对角色的塑造:赫兰德大长老的精致妆容、刻意的动作设计及威严的表情、神色等,与安坦小心谨慎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电影画面般深深刻进读者的脑海中—前者高大、尊贵,后者弱小、卑微;前者手握大权,老成持重,后者谨小慎微,畏首畏尾;前者将献祭日当成重要的展示个人形象的机会,后者虽有不满却也无力改变。耐人寻味的是结尾的一个长镜头,赫兰德大长老如君王般走在空旷的大街上,卑微、弱小的安坦磕磕绊绊地紧跟在他身后。随着他们的到来,那个即将被献祭的婴儿将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呢?故事充满了张力,吸引读者走进作家所设置的情境中,感受人物命运,思索社会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