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西”一词的文化蕴涵

2018-01-25张善存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18年10期
关键词:物产苦旅骂人

□ 张善存

作为方位名词,在古汉语中“东西”至少有这样几个意思:

①东面和西面。例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②从西到东的距离。例如: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唐·杜甫《兵车行》)

③泛指四方。例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听到这样的意思和说法——

①货物:今天赶集买了不少东西;

②物品:仔细找找看,还有东西吗?

③骂人:你真不是个东西。

据清代康乾年间的学者龚伟考证,把购物称作“买东西”,大概应追溯到东汉时期,那时候商人大都集中在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所谓“买东”或“买西”,即到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购货,所以“东西”成为货物的代称。

对此,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还专门寻根究底,那时他尚未出仕。说有一天,朱熹在路上碰见他博学多才的朋友盛温如提着篮子上街,便随口问他:“你上哪儿?”盛温如回答说:“上街买东西。”朱熹又问:“难道不能叫买南北吗?”盛温如回答说:“当然不能。我这篮子只装得金类木类,水类火类是装不得的。”接着,他根据五行中金、木、水、火、土与东、西、南、北、中相配的道理解释说:“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属金木类,篮子装得了;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火之类篮子是装不得的,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

原来如此!“买东西”之说是我国古代五行观念的衍生。那么“东西”代指物品,又有什么来头呢?

当代著名学者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指出:“东西”是借代修辞格,是以部分代替全体。并解释道:物产来自东西南北中,如果把物产称为“东西南北中”,显然过于累赘,故以“东西”来借代。陈望道先生还引用梁章钜《浪迹续谈》卷七的一段话作为佐证:“通行之语,……谓物为东西。物产四方而后举东西,犹史记四时而后举春秋耳。”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实际上,作为物品讲,“东西”一词的指代意义几乎无所不包,既可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也可特指人或物,几近万能。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至少我们可以读到这样一些意思:“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的所在,把刚刚写下的那点东西(指作品)寄走”“但是东西(指文物)很多,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只有王道士一次次随手取一点出来的文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没有这种东西(指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范钦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可以实指,也可虚指。

更多的时候,人们用“东西”代指某种说不清道不明却又真实存在的抽象意义。同样是《文化苦旅》,我们还读到这些表达:“这位年迈的哲学家也许已从画幅中看出了一点远超一般山水奇景的东西,否则何来声声慨叹?”“滩祭傩戏中,确有许多东西,可以让我们追索属于我们的古老灵魂。”“这些画家的作品常常因高雅精美而让人叹为观止,但毕竟还缺少一种更强烈、更坦诚的东西,例如像文学中的《离骚》。”……

由此可知,在汉语中,“东西”不仅仅是方位词,它似乎是个万能代词。有意思的是,在指代意义上“东西”一词可以实指也可虚指,但在表达“骂人”的功能上却毫不含糊。“你真不是个东西”这句话,不管是说者,还是听者,大家都知道在表达什么。比如:“这下朱元璋勃然大怒了,你(沈万山)算个什么东西,凭着有钱到朕的京城里摆威风来了?”(《文化苦旅·江南小镇》)曹禺在《雷雨》中,写到鲁大海告诫鲁侍萍说:“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红楼梦》里写贾母骂贾琏道:“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这样的实例随处可见,不胜枚举。

问题是为什么骂人用“不是东西”而非“不是南北”呢?这里边究竟又蕴含了怎样的历史文化?

“不是东西”的言外之意自然就是“南北”了。而南属火,北属水,在文言中,“水火”指的是大小便。所以,骂人“不是东西”无异于说那人是大小便。

在“东西”的前面加上一定修饰或表达特定语气的句式,诸如“你这”“你算什么”等等,其实是增强否定意味,大致等同于“不是东西”的意思,痛骂特定对象的意思显而易见,只是这骂人不露脏字功夫,实在高明。

猜你喜欢

物产苦旅骂人
基于数字人文的明至民国山西物产分布研究
百年前,文化名人的回乡“苦旅”
喧噪
苦旅——读《文化苦旅》有感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案列
读书实践收获(3)
骂人大声机
风险警示:香溢融通、物产中拓、申达股份
知己知彼
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