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城市归属感初探*
2018-01-25樊艳芬杨文金
樊艳芬 杨文金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地方政府都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纷纷出台政策吸引人才。而人才的来源,除了从外面引进来之外,更重要的是靠本地高校的培养。将本地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留下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于政府、当地企业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而高校毕业生是否愿意留在高校所在的城市,与其对城市的归属感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从大学生是否愿意留在大学所在城市这一角度出发,探究影响大学生城市归属感的因素,解决人才留下来的问题,服务于大学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同时,找到一条政府、企业、高校、个人协同共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大学生对城市归属感的概念界定
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所在的城市生活,有些大学生甚至将户籍也迁移到了大学所在的城市,所以从广义上来说,大学生也是城市居民的一种形式。所以本研究借鉴城市居民对城市归属感的定义,来界定大学生对城市归属感的概念。结合何艳玲、郑文强在《“留在我的城市”——公共服务体验对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文中关于城市归属感的定义,本研究将大学生对城市的归属感与大学生留在该城市就业和发展的意愿相结合,以此来界定大学生对城市的归属感。
二、影响大学生城市归属感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城市归属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策方面的因素、经济方面的因素、社会方面的因素、文化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大学生个人层面的因素,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究影响大学生城市归属感的因素。
(一)经济方面的因素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看到,生理上的需要是最基本的,城市在经济上能够满足大学生吃饱穿暖的需求,是大学生考虑是否留下来的重要影响因素。
1.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大学生来说,留在大学所在城市就业的前提是该城市能够为其提供专业相关、岗位匹配、待遇可接受的工作机会,这就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学生也更倾向于在当地就业。学者调查显示91.6%的大学生希望能在一、二线城市就业,上观新闻2017年6月做一项北上广就业意愿的社会调查显示,在校生中52.6%的受访者表示向往到在北上广就业,在应届毕业生中,46.2%受访者表示已选择了去北上广就业,由此看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对大学生留下来就业更有吸引力。
2.物价水平。物价水平影响着在该城市生活的成本,特别是房价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城市的归属感和留下来的意愿。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秋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显示,职场白领对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归属感较低,而影响其归属感的重要因素则是买不起房子和生活成本高,压力大。
3.医疗卫生水平。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秋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显示,受访者对目前生活城市有归属感的第一原因是医疗条件好。良好的医疗卫生水平,可以为就业后的大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减少后顾之忧。
(二)政策方面的因素
1.政府的就业政策。政府的就业政策无疑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就业政策越好,就业环境越宽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大学生对于城市的归属感就越高,毕业后留下来的机会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2.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越高,市民对本地的公共服务认同度越高,其城市认同度也相应越高,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也是如此。城市是一个容器,人是其中最活跃的要素,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是为市民提供一个适宜居住和生活的场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包括政府的办事能力和风格、大学生办理涉政事务的体验、政府提供的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设施的服务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城市的归属感。
(三)社会因素
1.交通、治安、环境、基础教育等综合社会因素影响。交通提供方便,治安提供安全感、环境保障宜居性、基础教育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大学生在城市学习和生活的归属感,影响着大学生在城市的生活质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留下来的意愿。
2.城市文化影响。城市文化是指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在长期的生活环境及生活过程中逐渐流传和继承下来的文明,或者是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所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模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城市文化包括语言、城市建筑、习俗、民风等多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追求日益提高,对于大学生来说,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是影响其归属感、决定其毕业后是否愿意留下来的重要影响因素。
3.生源地影响。生源地以户籍为标准,即参加高考时的户籍所在地。一般来说,户籍所在地与父母所在地、与自身的成长、学习所在地一致,由于长时间的生活和学习,大学生对生源地的归属感相对较强,大学毕业后留在生源地就业的意愿也更为强烈。所以说生源地是影响大学生归属感、决定毕业后是否留在大学所在城市的重要因素。此外,对于非生源地上学的大学生来说,留在毕业城市就业,也与其生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大学生留在毕业城市的可能性就越低。
(四)个人因素
1.个人情感因素。大学生与当地城市、当地人群的情感联系,会影响其归属感和留下来的意愿。比如说,有亲戚或者对象在当地,势必会提高大学生留下来就业的概率。此外,大学生在大学建立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交友广泛,人际圈子广,在集体中获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就更多,留下来的概率也就越大。
2.个人参与社会工作情况。大学生参与城市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多少,包括志愿服务活动、企事业单位实习等,也会对大学生的归属感和留下来的意愿产生较大影响。
三、提升大学生城市归属感的措施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影响大学生城市归属感的因素包括经济、政策、社会和个人等方面,大学生的城市归属感和留下来的意愿,是参与其中的政府、企业、学校和个人多方相互发生作用的结果,所以本文将从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和大学生个人的角度来分析,探究提升大学生城市归属感、让大学生留下来就业的主要途径。
(一)政府角度(没有提到经济方面的措施)工资更有竞争性,跟城市匹配
政府在增强大学生归属感、吸引大学生留下来就业这一方面,有着较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吸引和引导,对归属感和就业意愿有正向的引导作用,总的来说,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建立系统的有竞争力的城市识别系统(City Identity system),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视觉识别系统(VI)、文化识别系统(CI)、服务识别系统(SI,如制定城市使用手册),让城市的形象更加突出,城市在大学生中的印象更加立体,增强大学生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在就业和惠民政策的制定上,更契合大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和宣传力度,让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广泛的被大学生了解和接受。
3.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建立城市的文化自信,同时加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生活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4.与企业一同改革和完善城市整体的工资体系和福利待遇制度,让城市的工资体系与城市的发展程度以及城市的形象相匹配。
(二)用人单位角度
大力开展用人单位与高校协同育人工作,如通过文化交流、用人单位实地参观学习、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学校-用人单位联合团支部建设等措施,增强用人单位在学生培养中的互动参与度,提高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归属感。
(三)学校角度
学校是与大学生接触的最直接的机构,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将直接影响到其对大学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学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归属感。
1.学校应重视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校地深度融合,创造政府、用人单位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充当好引进来走出去的服务角色。
2.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学校的政策应契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新兴技术需求,同时,拓宽大学生参与当地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
3.优化产学研机制,推动教师、学生深入参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方面建设。
(四)大学生个人角度
大学生个人因素是主观因素,大学生应有意识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城市建设,了解城市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抓住城市提供的就业和发展机遇,增强自身主动了解当地政策及文化的意识,主动融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建言献策,同时积极主动的迎接挑战。
总之,大学生是否愿意留在当地就业,与其对城市的归属感密不可分,而大学生城市归属感受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政策、社会和个人等因素的影响,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大学生个人多方相互作用,并通过长期的努力,方能形成联动,让大学生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