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粗放型到精细化:图书馆馆藏评价的新趋向*
2018-01-25叶继元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叶继元 谢 欢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1 引 言
近几年,文献价格,尤其是中外文全文数据库的价格连年上涨,引起了图书馆,尤其是高校、研究院所图书馆的强烈不满和激烈反应,他们联手抱团,发出诘问,研讨对策[1]。从现象看,虽然这些言行针对的是数据库商,但是其背后反映的是当下高校图书馆界对数据库价格不断上涨的无奈。面对不断上涨的数据库价格,许多图书馆或是放弃部分数据库的订购,或是牺牲印刷型文献采购经费来保障数字资源建设。那么图书馆印刷型文献与数字文献的结构如何确定?在削减印刷型文献资源或数字资源时,哪些可以削减,哪些应该保留,其依据又是什么?重点学科的经典文献收集是否齐全,重要期刊是否连续?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图书馆馆藏评价的问题。所谓馆藏的粗放型评价,主要是指简单的、形式化的、数量的、笼统的评价,也指名与实不见得一致的评价;如藏书量、期刊种数等,这些统计数据仅反映藏书的总体概况,是需要和有用的,但对于某重点学科的重要文献是否具备,经典文献是否有系统性、连续性等收藏质量情形则反映乏力,而要反映馆藏质量则要进行“精细化”评价,即馆藏的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
2 研究及实践回顾
图书馆馆藏评价,又叫图书馆馆藏资源评价、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评价,是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数量、质量、信息资源体系的结构、运行状态及效用等进行的全面的衡量与测定[2]。图书馆馆藏评价一直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及图书馆实践工作的重要内容。
2.1 国内研究及实践评述
通过检索CNKI等数据库,发现目前国内对于馆藏评价的研究主要从馆藏评价理论及方法两个维度切入:前者主要探索馆藏评价对于图书馆发展的作用、意义,馆藏结构理论,馆藏评价的重心、指标等,如肖希明就指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馆藏评价时要重视对图书馆信息资源保障能力、信息资源质量、信息资源共享的评价[3];后者则是围绕具体的馆藏评价方法展开,从目前来看,关于馆藏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两个视角出发:以馆藏为中心的评价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评价[4],以馆藏为中心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目录核对法、馆藏结构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直接观测法、统计分析法等,以用户为中心的评价方法则包括用户调查法、引文分析方法等。
目前,全国性的馆藏评价实践主要有:(1)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我国自1994年开展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评估活动,至今已进行了6次,在公共图书馆评估中,馆藏评估是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就最近的2017年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来看,其中关于馆藏评估的指标包括“年文献外借量”“普通文献馆藏量”“馆藏发展政策与馆藏结构”“文献资源保障”[5]等,也加了一些馆藏特色的“加分”项目。(2)除了公共图书馆外,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简称高校图情工委)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全国高校图书馆馆藏进行过较大规模的评估,也曾对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购经费,包括纸质资源购置费、电子资源购置费等馆藏投入数据进行统计。高校图情工委下设的期刊专业委员会在1994—2003年曾经就全国主要重点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订购、收藏情况、读者与利用情况进行过统计和评价,评价结果为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6]。中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igital Resources Acquisition Alliance fo Chinese Academic Libraries,简称DRRA)的成立和发展对各馆馆藏共建共享和数据统计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需要获得中国有关部门批准的图书进出口商才能协助组织国际采购数据库的谈判和签约等相关工作,因此,2010年CALIS不再承担引进资源集团采购的组织工作,取而代之的是新成立的“中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以联盟形式参加国际谈判,确保高校各大图书馆以最优的价格引进海外数字学术资源,以集团的名义采购海外数字资源。该联盟是由中国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共同发起成立的,由成员馆、理事会、秘书处组成。其宗旨是团结合作开展引进数字资源的采购工作,规范引进资源集团采购行为,通过联盟的努力为成员馆引进数字学术资源,谋求最优价格和最佳服务。联盟引进资源集团采购工作通过单一来源谈判方式进行,对于存在集团采购可能性的数据库,由牵头馆联系数据库商或代理商组织试用,根据试用、馆藏等情况确定是否组织集团采购谈判,并上报联盟理事会。各个引进数据库(资源内容或整合平台)均由国外唯一的数据库商提供,其中部分通过国内独家代理经销商代理,数据库价格由唯一数据库商或代理商与联盟进行谈判,形成评估报告及采购方案。该联盟有联盟章程和联盟工作规范(草案),成员馆要签订集团采购委托协议。 购买的数据库包括所有网络数据库产品:二次文献型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事实型数据库等。
对数据库利用的数据,按照国际标准(COUNTER标准)进行统计。
除了这几项有代表性的全国性图书馆馆藏评价之外,区域性的或各图书馆自身也会开展一些馆藏评价活动。
就目前国内馆藏评价研究及实践总体来看,尽管取得一定进展,但也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理论与实践结合还不紧密。关于图书馆馆藏评价研究的论著非常多,但是图书馆馆藏评价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2)馆藏评价实践比较“粗放”,从目前大多数馆藏评价活动来看,评价只涉及统计数据或形式层面。有些单位或研究人员将“统计”等同于“评价”,将馆藏评价的重心仅仅放在有关数据的统计上,如注重入藏量、新增文献入藏量等,忽视对馆藏收集政策、馆藏结构、重要文献、特色文献的保障率等的分析和评价。
2.2 国外研究及实践评述
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国外图书馆馆藏评价起步都早于国内,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许多研究成果涌现,1977年到1978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简称ARL)组织了“Collection Analysis Project (CAP)”项目,就其成员馆馆藏进行统计分析。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图书馆预算的削减以及电子出版物的逐渐出现,馆藏评价成为图书馆学研究及图书馆实践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检索发现,国外对于馆藏评价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1)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涉及两个层面,一是某一图书馆个体对其馆藏评价经验的介绍与总结,二是对于某一种具体的馆藏如期刊、图书、电子数据库的评价介绍;(2)馆藏评价方法、指标、技术的研究,这一点与前文提到的国内研究情况基本相似[7-8]。
就图书馆馆藏评价实践来看,每个图书馆由于其不同的服务对象,馆藏评价也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而国外全国性的馆藏评价实践主要是由行业协会所组织,如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下面就有一个专门负责馆藏发展与评价的组织,即Collec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Section(CODES);OCLC也开展过有关馆藏的统计评价;英国2002年成立的Counting Online Usage of Networked Electronic Resources Codes of Practice(COUNTER)项目等。其中,英国的COUNTER在网络资源统计与评价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其统计对象成员多、覆盖区域广,国际化程度高。此外,该项目还整合了电子信息资源从生产到利用各主要环节的部门,便于统计以及统计标准的实施,整体化程度高[9]。
当然,就国外馆藏评价研究与实践来看,也存在着和国内一样的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之间衔接不够紧密,虽然馆藏评价研究理论成果很多,但很多图书馆员在评价馆藏时,还是存在困惑[10]。而从已有的评价实践来看,包括CODES、COUNTER等项目,同样重统计轻评价,但是其统计指标较国内更加深入、详细。不过,近年来国外已有学者认识到“馆藏统计”与“馆藏评价”两者之间的差异,呼吁馆藏评价要从“统计”向真正的“评价”过渡[11]。通过定量指标,如文献数量、流通率等统计,仅反映馆藏一时情况;而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评定馆藏能否支撑特定学科的发展、是否购买或获得读者所需要的文献是评价、反映馆藏较长时期的情况。在资金、馆藏空间的压力下,国外同行注意低成本评价、注重学科深度,而不是广度的、突出重点的馆藏政策评价;对于电子资源评价,有的高校,如美国马里兰大学还开发了专门用于评价的网站:Electronic Resources Evaluation Central;有的高校更倾向于质量改进、效率和效果的评价;有的高校则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依次评价每一个学科的馆藏;有的高校也开发出专门的馆藏评价软件。更为重要的,他们将馆藏评价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来做。
3 图书馆馆藏精细评价原理与方法
从上述对国内馆藏评价研究及实践的简要回顾来看,目前整体上对馆藏评价还是处在一个相对比较粗放的阶段,很多都是停留在形式评价层面,即主要侧重于图书馆馆藏的统计而不是真正的馆藏评价(Evaluation/ Collection Assessment)。馆藏统计主要是采用定量的方法,侧重于馆藏的形式层面;而馆藏评价以定性方法为主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更多地侧重于馆藏的内容和效用,其最终结果是要为馆藏发展政策服务,为提高馆藏文献质量服务。当然,馆藏统计与馆藏评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馆藏统计是馆藏评价的基础,其数据对于馆藏评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从长远来看,馆藏评价应该是朝着精细化评价方向发展,而目前很多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和研究院图书馆、大型公共图书馆实际上已经具备了精细评价的条件。
3.1 馆藏精细评价原理
笔者于2010年提出了“全评价”[12]理论框架,所谓的“全评价”,概括言之即“六大要素”“三位一体”,其中“六大要素”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在“六大要素”中,评价主体是核心,评价目的是龙头,制约着其他要素。“三位一体”即指任一评价客体都可以从“形式、内容和价值、效用”3个维度去评价,其中形式评价主要是根据评价对象的外部特征来评价,通常可以采用定量的方法,相对直观、简单。内容评价主要深入评价对象的内核,往往依靠同行专家来评价,费时费力。效用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的实际贡献、社会和经济效益、应用结果、人们思想变化等的评价,它依赖于一段时间或较长时间的评价,是“进行时”或“未完成时”,可以用数字,也可以用文字来表述。尽管“全评价”是针对学术评价而提出的理论框架,与馆藏文献评价并非一回事,但其基本理念、原则和框架对馆藏评价有指导意义。
馆藏精细评价,主要就是侧重于内容评价、效用评价。“全评价”理论框架中有一个推论或原则,即“分类评价”,因为每一个评价客体其本身包含很多要素,根据这些要素的不同属性,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型。以图书馆馆藏为例,按照载体形式可以分为印刷型馆藏、数字馆藏;按照类型,又可分为图书、期刊、报纸;按照学科又能划分为不同学科的文献,等等,所以馆藏评价一定要根据评价目的,将评价客体进行细分,分类实施评价,这样有助于馆藏评价更具针对性,评价结果更为准确。
除了“全评价”理论之外,图书馆馆藏精细评价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就是书目控制原理。所谓的书目控制,就是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对文献信息系统进行模拟、控制、调节的过程及方法,其目的在于促进文献工作的组织与协调,促进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13]。书目控制既包括对文献信息系统的数量控制,更重要的是对文献信息系统的质量如信息描述、组织、检索利用质量加以控制,书目控制的本质是对文献信息的控制,从某种程度而言,这种控制就是一种文献的评价活动。
3.2 馆藏精细评价方法
馆藏精细评价方法,概括言之可以分为定量方法、定性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具体而言包括:(1)书目核对法。书目核对法,或叫目录核对法,就是将馆藏与某一目录核对,从而发现馆藏问题,是一种传统的馆藏评价方法。虽然数字时代的到来大大提高了该方法的使用效率,但是在使用书目核对法时仍然需要耗费评价主体相当多的精力。笔者曾指导研究生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主题图书,以《全国新书目》为指导书目,使用国家图书馆馆藏OPAC目录及CALIS的“e读”学术资源发现系统进行对比,揭示国家图书馆及CALIS战略性新兴产业图书存量情况[14]。书目核对法属于定量方法,是侧重于形式层面的评价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对于馆藏政策制定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而该方法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标准书目。由于国内一些标准书目在编辑出版方面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因此采用此种方法进行评价具有相当的难度。(2)引文分析法。引文分析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虽然其在形式上表现为定量分析方法,但是每一位学者在引用文献过程中,都暗含着一种“评价”。因此,引文分析在评价馆藏质量时,是一种重要的参考方法。例如,对于图书的评价,评价主体可以参考中国图书引文索引(CBKCI)中某一主题图书被引数据,确定该主题的核心图书,从而与馆藏相对比,了解、分析和评价本馆重点、经典、基本收藏情况。(3)读者调查法(尤其是专家调查法)。馆藏精细评价的主要方法就是读者调查法,特别是针对专家读者群体的调查,其结果更为重要。每一个图书馆的根本职能就是为读者服务,像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其主要是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群体服务,这一部分读者基于平时利用情况而做出的对馆藏评价数据对于图书馆馆藏发展尤为重要。(4)馆藏结构分析法。馆藏结构分析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定量统计获得馆藏数量、学科分布、文种比例等数据,同时又要结合读者调查法、案例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馆藏结构、质量的优劣。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方法之外,还包括直接观察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文献转载法、案例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系统综合评价法等等,所有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使用的,很多时候需要将不同的方法配合使用,如在使用书目核对法时,可以借助引文分析、文献转载等方法确定核心文献目录,从而进行比对;在利用馆藏结构分析方法时,同样还要使用到读者调查法等。
4 图书馆馆藏精细评价的条件
从国内外图书馆事业发展来看,馆藏精细化评价是大势所趋,如同其他行业,诸如精准扶贫、精准打击等。然而如何从目前的“粗放型”评价业态过渡到“精细化”的评价,有哪些可供参考的路径?笔者认为大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培养合格的文献/学科复合型人才
馆藏精细评价的关键在“人”,笔者曾经撰文指出“图书情报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知识的揭示、评价、组织、利用”[15],馆藏评价工作也恰恰体现了图书情报学核心内容要求。因此,图书馆及图书情报院系在设置课程方案或培养目标时,应积极围绕这一核心内容,培养既懂文献又懂某一学科的馆藏评价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应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也真正能体现出图书馆学的专业性和学科教育的必要性。对于已经从事图书馆职业的人来说,图书馆方面要以“馆藏评价”为契机,引领图书馆员开展各项业务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培养人才。
由于馆藏评价常常涉及到某一具体的学科或领域、方向、专业,因此,图书馆要大力招徕或培养复合型学科人才,鼓励非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馆员从事图书馆馆藏的评价。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于1927年曾经辞去北大教职到中山大学任语言历史研究所教授兼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学校委托他到江浙一带采购文献,由于其良好的文史素养,期间还撰写了《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著名图书馆学家曾对该文推崇备至),除了购买了经史子集的图书外,他还亲访旧家及小书摊,为中山大学图书馆采购了大量珍贵杂志、日报、家谱、账簿、日记、公文、职员录等历史文献,为如今的中国经济史、社会史等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16]。这便是跨学科人才从事馆藏评价、馆藏建设的一个非常好的典型案例。
4.2 转变观念,给馆藏评价足够的时间。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尚未意识到精细化馆藏评价的重要性,或者说未真正区分馆藏统计与馆藏评价,因此,图书馆要积极转变观念,将馆藏的精细化评价作为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给负责馆藏评价各个环节的图书馆员以足够的时间,因为精细化的评价效果之所以具有参考价值,就在于这项评价更花时间、更耗精力。例如,中国目前每年出版的图书有数十万种,数据库也是五花八门,负责文献(数据库)采访的馆员,面对这些图书、数据库如何评价?这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调研、阅读、分析并进行最后的购买决策。当下,不少图书馆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某一个节点之前,一定要将经费用完,于是很多负责图书馆采购的馆员就会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突击采购”,造成资源的浪费。当然,这种情况很多并非是图书馆的原因,但是图书馆领导还是要做好规划,通过制定合理的评价制度,保证负责馆藏精细评价各个环节的图书馆员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做好各种文献收集方案,“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即使有突发情况,也会“稳坐钓鱼台”,化险为夷,将“钱”用在刀刃上。
4.3 选择恰当的评价理论与工具
科学合理的评价理论对于评价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馆藏精细化评价过程中,需要借鉴恰当的评价理论。当下评价理论不少,如何选择合适的理论与工具,也是需要各个图书馆从事馆藏评价的主体认真考虑的。在评价理论方面,笔者提出的包含“六大要素”“三位一体”的“全评价”理论框架,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来看,相对还是比较可信和合理的,具有较大参考价值。至于评价工具,目前主流的方法是文献计量学方法、补充计量学方法等。这些方法虽然简单、快速,但是其局限也很明显,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馆藏精细化评价更为有效和合理。定性评价方法,如专家调查法等在馆藏评价实践中重视不够,亟待进一步加强。
5 结 语
图书馆馆藏评价是图书馆研究与实践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从国内外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来看,馆藏的精细化评价是大势所趋。通过馆藏精细化评价,一方面能促进图书馆馆藏质量的提高,图书馆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持续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图书馆学、文献资源建设的学术研究,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促进图书馆“专家型馆员”的成长,同时有利于图书馆界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对话,弥合图书馆学、图书馆实践与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罅隙。
参考文献 :
[1]程焕文. 十问数据商!!![EB/OL][2018-02-1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8019f0102e5zu.html.
[2]肖希明.信息资源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76.
[3]肖希明.网络环境下的馆藏评价标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21-24.
[4]魏育辉,刘 健.馆藏评价方法研究概述[J].图书馆建设,2010(9):16-18.
[5]文化部办公厅.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EB/OL].[2018-02-24]. http://zwgk.mcprc.gov.cn/auto255/201701/t20170117_477673.html.
[6]叶继元,邵 晶,杨 毅,等.全国高校重点学科外刊资源共建共享方案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3):29-32.
[7]Nsonger T E.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Items Relating to Collection Evaluation in Academic Libraries,1969-1981[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1982(4):300-311.
[8]Whiteside A. Recent Publications on Collection Evaluation[J]. Art Documentation: Journal of the Art Libraries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1996(1):53-56.
[9]谢 欢. 国外数字期刊及其它资源利用统计项目的经验及启示——以COUNTER项目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4(1):8-11.
[10]Hardesty L, Mak C. Searching for the Holy Grail: A Core Collection for Undergraduate Libraries[J].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1994(6):362-371.
[11]Johnson Q. Moving from Analysis to Assessment: Strategic Assessment of Library Collections[J].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2016(4):488-498.
[12]叶继元.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1):97-110.
[13]彭斐章,邹 瑾.数字环境下的书目控制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5(6):10-15.
[14]睢 颖.中国图书资源存量与馆藏结构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7:I.
[15]叶继元. 图书情报学(LIS)核心内容及其人才培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13-19.
[16]张荣芳. 顾颉刚与中山大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