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缤纷世界与深居落点—对音乐与舞蹈学构架下交叉学科理论研讨之述评

2018-01-25文◎刘

音乐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音乐学教授舞蹈

文◎刘 欣

2017年10月13—15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了“音乐与舞蹈学构架下的交叉学科理论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东北师范大学与人民音乐出版社联合主办,承办单位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杂志和《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会议的主体部分以三种形式呈现:第一,主题发言。由会议邀请的资深的音乐学与舞蹈学研究学者、《音乐研究》和《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的主要编审共八位专家做主题性发言。第二,研讨交流。包括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青年学者论坛和这些青年学者与专家、与会教师现场研讨交流等多项内容的活动。第三,专场演出。分别推出舞蹈和音乐两场专场实践演出。来自国内八十八所高校的两百多名音乐与舞蹈专业的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是一次全国性音乐与舞蹈相关交叉学科的交流盛会,旨在推动音乐舞蹈理论与相关学科理论交叉学科研究,整合多学科领域学术资源,推动年轻研究学者的进步与发展,在立足学科本位的基础上,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会议内容以音乐与舞蹈学构架下的交叉学科为视域,将专题报告与青年学者论坛相结合,既有学科前沿的历史性高瞻远瞩,也有跨学科交融的创新性交流碰撞,力求通过广泛的现有多学科成果经验深入交流,夯实音乐与舞蹈理论研究基础,发掘音乐与舞蹈理论研究新视角,于学科深居落点中领略与探寻缤纷世界的绚烂与神奇(伍国栋语),全面推进学科发展。

八位音乐与舞蹈学的教授发言精彩纷呈,有基于对自己学术研究领域的深入阐释之上的学科交叉层面的探查辨析;有通过学科交叉的思路与方法的运用,在传统学科构架下的综合研究;对有在音乐与舞蹈这一学科领域下,对于音乐与舞蹈关系的感性解读和理性比较;更有基于学科本位,对学科扩展和交叉的高屋建瓴的思考。

一、于深居落点映缤纷世界:学科本位深入阐释基础上的学科交叉考议

上海音乐学院韩锺恩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如何通过音乐学方式写音乐》。他以音乐学写作基本问题为前提,以如何通过音乐学方式写音乐为命题,列举了若干作品来讨论三个问题——“从格物致知到格艺致美”“音响诗原”“当代音乐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进而将音乐学写作的主要问题聚焦为音乐的“听”与音乐学的“说”。

在讲座伊始,韩锺恩教授便对音乐听什么、音乐学写什么、怎么写提出诘问,并提出对音乐学写作的基本界定:不是用别的方式写音乐,不是用音乐学的方式写别的,是用音乐学的方式写音乐。然后,韩教授通过对格物致知的深层解释——面对直观对象却超越感性层面直接进入忽略甚至无视直观对象,并悬置甚至于颠覆感性直觉本身的理性层面,引入了格艺至美的新的设问思考——置身如此状态下,作为音乐学学者,究竟如何通过直觉达至义理?尤其是如何面对直观的艺术作品去实现应有的审美观照?韩教授从切入程序和切中目标两个层面对此进行了回答和阐释,指出切入程序要注意由音响结构力及其描写凸显的艺术问题,而音乐美学目标则为终究与规约音响结构力,之所以是的基于原始美学规范想象的感性结构力。

接下来,韩教授运用“音响诗原”这一概念,提出了艺术自在与美学自觉的同一的意义,进而提出了当代音乐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合乎当代音乐自身存在的结构发声。韩教授说道:“可以肯定的是,每个时代的音乐都有其特定的形式,尤其是美的形式,问题是:当代音乐仅仅是为求新而新?或者是为求平衡折返回归的功能发声?还是应该合乎其自身存在的结构发声?当代音乐家能否接续20世纪辉煌去再现21世纪的结构发声?当代音乐学家又能否在当代音乐中钩沉历史的声音并考掘本有的声音?”

在不断地省问之上,韩锺恩教授最后将发言归结于对音乐的“听”与音乐学的“说”的思考。感性地听声音——前提是需进行音乐、乐音、音声、声音诸概念范畴多层次、多维度的意义逻辑澄清,“依语言建构经验并使用工具以进入音响敞开与真理相遇——凭存在本有的样子去合式地说音乐并属音乐的经验。”

《音乐研究》编审、中央音乐学院陈荃有教授在他的《对中国音乐史学科相关问题之漫议》发言中,首先通过对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历程的回顾,以该学科近年来的动向及原由的追索,探讨其科研走向和题域所发生的变化。陈教授指出,21世纪以来,在音乐史学论著方面,通史著述无大的学术突破。代表性著作的修订、增订、重印和再包装常见。新著及课题反映的领域更加拓宽,视野更为开阔,研究方法愈加多样化。总而言之,音乐史各分支领域的学科研究已相对独立,如音乐考古学、乐律学、音乐文献学、音乐史学史、音乐图像学等。一些分支领域甚至成为整个学界时代发展的亮点、热点,如音乐考古、古谱解译、音乐交流、文献校释。分析个中原由,或可能是学科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所致;或可能是相关学科发展的启发、引导和带动所致;也或可能是时代及科研制度的弊病所致。在未来的若干年中,中国音乐史学仍将因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而使自身得到深化、提高。音乐史学各分支学科和相关领域,将更多地吸收、借鉴兄弟学科,乃至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和方法,以促进各自的发展。由中国音乐史学和更多更广泛的其他学科相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以及能够体现中国音乐史学科百年发展成就的通史大著或将出现。

接着,陈荃有教授通过对个案的观察与分析,思考面对研究对象时多学科认知方法的必要性;同时,借由黄翔鹏先生对学问方式的思考,提出了自己对学科与学术问题的基本认识:“对于追求创新意义的学术研究来说,应具‘问题意识’;而‘问题’之源,则在融结于‘对象’之上被充分占有之各类型材料。”并最后得出学问之道,在于由“学”而“问”,为“问”而“学”的精辟论断。

虽然韩锺恩教授与陈荃有教授的发言都是基于学科本位的探讨,但在他们在言谈论语中无时不映射着其对学科拓展与学科交叉的深层思考和启悟。韩锺恩教授在演讲开篇,就对本次会议主题回应指出,近年来随着学科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扩展,跨界、交叉、“X+”等理念不断渗入到学界议程之中。虽然这种跨界与交叉会出现一些新的成果,但音乐学者必须明确的是,“严格意义上说,任一学科都是独立自足的,任一学科也都不可能与别种学科毫无关联。”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交叉应该立足本位,关联别的,时刻警惕学科泛化与理论僭越。”

至于如何“立足本位,关联其他”,两位教授的发言内容为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韩锺恩教授在提及当代音乐的基本问题时,通过多重关系讨论了音乐的边界问题,进而探索了当代音乐研究的论域拓展。韩教授谈道:“无论古今中外,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总是离不开自然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音乐的关系,音乐与音乐学的关系,音乐学与音乐美学或者音乐人类学以及音乐史的关系。”因为音乐属性是文化产物、艺术作品、审美对象、纯粹形式四者合一。所以,当代音乐研究就会自然地进入文化、艺术、音乐、音乐学论域,探讨音乐遭遇具衍生性功能的文化问题,属原生性结构的艺术问题,有关情声能否和合为一的美学问题,以及相关物自体、情本体、声常体、听元体的哲学问题。陈荃有教授则通过中国音乐史近年来学科动向的研究,归纳出音乐考古、音乐交流等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只有以问题为中心才能使中国音乐史学科自身得以深化和提高的观点。可以说,两位专家发言的具体研究内容和透过内容折射出的对本科本位与交叉的深层思考都值得后学者品味借鉴。

二、于深居落点集缤纷世界:学科构架下的音乐与舞蹈关系辨析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主编邓佑玲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舞蹈与音乐学交叉学科下的思考》。围绕着这一发言题目,她主要论述了音乐与舞蹈学作为一级学科,应该怎样进行学科建设的问题。她指出,自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音乐学与舞蹈学合并为一个学科,但直到现在都各自在做自己的学科,没有真正走在一起,到底它们是共在关系还是并列关系,需要分开建设还是合起来建设还是一个问题。如果要分开建设,目前国家的“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存在着舞蹈学科缺位的问题,而如果要合并建设,则需淡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科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协同融合,而是高层次的融合,是音乐、舞蹈在同一艺术门类下,在探索共性的问题,找到共性的规律的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的融合。邓教授在讲座中还提及了融合的具体方法,认为可以从发生论、本体论、创作论、功能论、发展论、批评理论、方法论等角度来探索音乐与舞蹈学的共性,构建音乐与舞蹈学的学科体系。

在论及音乐与舞蹈学学科融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前景时,邓教授阐释了舞蹈和音乐的密切关系。她的观点是舞蹈不可以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而音乐虽然可以独立存在,但舞蹈作为人类艺术抒情的最高手段或形式,也可以起到传扬音乐文化、推广音乐的重要作用。不过,目前要做到学科融合还是困难重重,专业艺术院校的独立建制、学科传统、学术共同体和已有的学科理论的融合建设等问题都需要逐步解决。只有撇开门户之见,从优势互补的角度站位,才能促进整体的一级学科建设。

邓教授在发言中还强调了音乐舞蹈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认为音乐与舞蹈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当代的功能和作用有三:可以满足人们在衣食富足后,全社会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可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配合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可以培养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会欣赏创意设计的大众,提升创意的文化氛围。涉及音乐与舞蹈学科建设的具体做法,邓教授从弘扬民族艺术文化的角度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要建立中华艺术的自觉、自信;让中国的音乐、舞蹈文化走向世界;警惕文化他信现象的普遍存在;增强音乐与舞蹈学术理论和学科理论自信。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舞蹈学研究专家欧建平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舞蹈与音乐关系研究》。在讲座过程中,他运用直观感性的方式形象地论述了舞蹈与音乐的关系。他认为,在舞蹈与音乐、美术、文学等姊妹艺术的关系中,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最为密切。人们对音乐与舞蹈关系的思考传统上可以分为四种观点:“灵魂说”“舞曲说”“主仆说”“并行说”。

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方式上,欧建平教授提出了五种方法:(1)“踩点法”:指大多数传统舞蹈的编导和表演都按照音乐提供的节奏去“踩点”跳舞的方法。(2)“借力法”:指借用爵士乐、摇滚乐、各类流行歌曲的“张力”来编舞的方法。(3)“借用法”:指不用原有的经典舞剧音乐,而是根据古典名家名曲的不同特征,去选取现成交响乐编舞的方法。(4)“并行法”:指在舞蹈与音乐的创作中,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各行其道的方法。(5)“休克法”:指在舞蹈演出中,让音乐骤停、骤起,将观众从审美疲劳中唤醒过来的方法。同时,欧教授还对舞蹈中使用音乐的三类方法,即“同步法”“异步法”“同异结合法”做了清晰的梳理和阐释。

最后,欧教授由对于舞蹈与音乐关系的诠释引发了对其创作的思考。“无论在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上有多少种不同的观点,无论在舞蹈中对音乐的使用上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使这两种艺术亲密互动,在潜心学习并熟练运用传统舞蹈与音乐的标准化语言和经典性审美的基础上‘适度创新’,创造出技术精湛、令人惊艳,艺术精深、感人肺腑,制作精良、使人愉悦,传达全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此外,欧教授在发言中还精心地选择了多个有代表性的舞蹈音乐录像视频,形象地阐释他的论点,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中两个视频。一个是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王子与白天鹅双人舞的小提琴独奏的一段音乐,唯美曼妙,如歌如诉,舞蹈与音乐配合得天衣无缝;另一个是运用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管弦乐作品《鲍莱罗》作为舞蹈音乐的男子舞蹈,从领舞者的独舞开始,到最后的几十个群舞者的全部加入,完全与音乐的曲式结构契合,体现了一种与音乐表现密切相符的壮勇阳刚之美。欧教授以这种形象地佐证方法给大家带来了深度的感性冲击和体验,也打动了所有的与会者。

邓佑玲教授和欧建平教授的发言,带我们重新审视了音乐与舞蹈的辩证关系。邓教授更多地从学科建设的视角出发,探索了音乐与舞蹈学在同一个学科框架下,如何进行学科融合、科技整合的问题。而欧教授则以舞蹈音乐创作为前提,在传统的舞蹈与音乐四种关系的基础上,引发了舞蹈与音乐结合方式和在舞蹈中使用音乐的方法的论述。两位专家虽然研究的出发点不同,视角也各异,但相同的是对音乐与舞蹈融合思路的引领和探究。特别是邓教授提出的可以从音乐与舞蹈学的共性切入,探索两者诸如发生论、批评理论、方法论等共性问题,由此入手来构建音乐与舞蹈学的学科体系的观点,无疑为音乐与舞蹈学未来的学科融合之路指引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另外,在论及树立中华艺术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方面,邓佑玲教授的很多话语也是发人深省的。比如,她指出“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本民族文化自觉地自信,就失却了本民族文化发展内生的动力,也就不具备传播的影响力”。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中,流传下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为现在的艺术教育、文艺创作、艺术生活、审美生活提供了足够多的营养和养料”,我们有必要全力以赴地珍惜保护和开发利用之。发言中,邓教授特别提及的增强学术理论和学科理论自信也是洞彻深刻的。她认为,中华文化艺术中有一些独特的范畴、概念、体系。如美学、艺术学本体论中的“意象”,审美体验论中的“味”“悟”,艺术品评鉴赏论中的“品”“妙”、形与神、虚与实、似与不似、气韵、风骨,戏曲、舞蹈中的起范儿等。这类传统的范畴和概念闪烁着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智慧,在进行学科理论建构时应充分重视和挖掘。邓教授秉持的“我们的理论建设应该建构在自己文化的土壤上,应该扎根”,这一学术观念和思想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认同和高度共鸣。

三、于深居落点观缤纷世界:音乐与舞蹈学科构架下的综合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舞蹈学研究专家于平教授的论题为《中国舞蹈原始发生的综合研究》。于平教授认为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虽然一直是舞蹈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其研究状况却不尽人意,进而于教授提出了基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构想:“舞蹈的原始发生是混沌初开时的综合文化现象,需要有多重理论视角对其进行综合研究。”

于平教授的演讲总体分为四个部分:一、“认知建构”与中国舞蹈原始发生的逻辑起点。二、“动力定型”与中国舞蹈原始发生的预成图式。三、“集体表象”与中国舞蹈原始发生的图腾崇拜。四、“意义指称”与中国舞蹈原始发生的功能意蕴。

在第一部分,于教授根据皮亚杰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建构”理论,结合中国舞蹈史料提出了原初舞蹈者的活动指向和舞蹈的动态构成最初是一个没有分化的、完全整合的活动。第二部分,他又依据巴甫洛夫的运动生理学体系中的“动力定型”理论,指出在原始发生期的舞蹈动态主要(甚至全部)是人体的自然动态,即自发的随机行为的人体动态,这种人体运动动力定型,主要受人的生理机能、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其中最显见的因素是生产方式。第三部分,于平教授借用列维·布留尔关于“集体表象”论述加深了我们对中国舞蹈原始发生之图腾崇拜的理解。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解释了所谓“集体表象”其实是集体对共同的宗教观念构成的一种表象的抽象化借代,这些表象的灵魂是“与共同本质汇为一体的热烈盼望和迫切要求,对保护神的狂热呼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图腾集团本身及个人与图腾动物、植物存在互渗律,而互渗律则完全可以用来论证中国原始舞蹈与图腾崇拜的密切关联。第四部分,于教授运用了恩斯特·卡西尔的“意义指称”理论考察了原始舞蹈的功能意蕴。

音乐学家、评论家居其宏教授的发言《音乐与舞蹈学构架下综合舞台戏剧研究的困境与出路》,提出了他对综合舞台戏剧研究的深度思考。

居教授首先阐释了综合舞台戏剧的综合性及其研究的跨学科特质。他指出,中国戏曲、歌剧、音乐剧和舞剧,是将现有的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包括诗歌)、舞台美术、表导演艺术等多种艺术样式和手段综合起来,用以展现其高度综合性的舞台艺术魅力、表现一定戏剧目的的艺术样式;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的高度综合。正因为综合舞台戏剧的这种高度综合性,对之所进行的史论研究,在最典型的意义上,必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

其次,居教授还探究了传统学科构架下的综合舞台戏剧研究出现困境的根源。他认为由于专业艺术教育的单科化,致使综合舞台戏剧研究也被单科化。在传统学科构架下——对戏曲的史论研究被归入戏曲学;对歌剧、音乐剧的史论研究被归入音乐学;对舞剧的史论研究被归入舞蹈学。这种单科化的发展使综合舞台戏剧研究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对创作实践、史论研究及评论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最后,居教授指明了综合舞台戏剧研究的出路。(1)依靠学者个人的跨学科积累与历练。(2)开设硕士、博士生的跨学科教学。在有条件的院校,增设综合舞台戏剧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学,联合多学科的学者担任导师,开设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经过三至六年的教学实践,为培养出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和创作人才提供制度保障。(3)创立跨学科的综合舞台戏剧学,将它从单科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提升到独立的二级学科的平台上,不再简单依附于音乐学、舞蹈学、戏剧戏曲学,从本科教学抓起,逐步拓展到硕士、博士学位教学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合作研究,对综合舞台戏剧展开系统性、全方位、跨学科、多向度的教学和研究。只有这样,综合舞台戏剧创作和研究评论才能得以全面发展、不断地健康壮大。

于平教授与居其宏教授两位专家都是聚焦于一个综合文化现象和文化事物而形成理论多元、学科交叉的思考。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表面看似乎是舞蹈史学问题,但若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究其原因的话,则是一种纷繁复杂的事情。于平教授综合运用了认知心理学、生理运动学、原逻辑思维和语言哲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史料对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进行了多角度的探查考证,洞幽察微,析毫剖厘,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确实值得学者借鉴。居其宏教授长期从事歌剧音乐剧理论研究与评论工作,其根据多年的实践研究经验,发现综合舞台戏剧研究由于自身的跨学科性质在学科壁垒重重,界限森严的当下,面临严重困境,亟待解决。虽然在发言结尾居教授仍对舞台戏剧研究的前景忧心忡忡,但其以学者的责任感振臂高呼的气势与魄力令听者动容。

四、于深居落点思缤纷世界:学科中心与边界拓展的省思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伍国栋先生的发言题目为《缤纷世界与深居落点——音乐学学科的中心与归宿》。

伍国栋教授以缤纷世界指代包括音乐学、舞蹈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强调在这缤纷之中,各有本界也各有跨界,各有中心也各有边缘。没有本界和中心的学科,其早已不在。据此,他按照逻辑顺序提出以下四个主旨判断和命题。

第一,不同学科以不同对象划界,形成了各自的学科归属。学科本界和论题中心的存在,是现化科学研究学科认定的前提和归宿,亦如自然界生物种群及具体对象分野,当是文化构成不同因素和多样化展现的一种永恒。

第二,对象中心与归宿是学科原点。学科理论建设需从原点出发然后再返回原点。学科并列并强调各自的中心与归宿,是现代学科理论建设的基石,是逐步走向缤纷世界的原点。

第三,从原点进入边缘甚至越界是学科扩展必然走势。进入论题边缘甚至越界,是学科扩展走势的必然,但其性质是论题中心的学术升级或再建新的交叉论题中心,并非是一种本界学科主位的消解。

第四,必须于音乐与舞蹈学理论的深居落点之处探寻缤纷世界的美丽。音乐学学科的理论研究,都需要认定一个深居的落点——进入新界后,需要回归。艺术学研究落到实处,是其特殊性:技术型、表现型、实践型使然。艺术理论需要艺术实践支撑和阐释。深居落点是学科趋向成熟之范式选择,艺术家学术成功之经验总结。只有深居于此而不忘探寻缤纷世界之绚烂多彩才是研究之道。

伍国栋教授的发言从高处着眼,从全局出发,是对本次研讨会主题的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总结。

在本次会议过程中,还安排了题为“交叉学科研究的国际视野”的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学者论坛,以及发言青年学者与参会专家讨论交流环节。在青年学者论坛上,七位东北师大青年学者以不同的国际视角对音乐与舞蹈学的相关交叉学科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构想和学术主题思考。在讨论交流环节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安国首先作为主持人进行即席发言,并对青年学者在论坛中的发言逐一点评,言近旨远,句句直指问题,字字切中要害。而后,每位专家也依次从不同的角度对青年学者发言做出了评价,对其在论坛发言中所表现出的锐意进取、探索开拓的胆识与勇气一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但同时专家也对一些选题不够严谨科学、内容不够集中凝练等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批评。

总体来说,本次会议是对音乐与舞蹈学理论层面有关学科交叉的意义与价值、定位与范畴、目的与方法的一次全面研讨和深度思考。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最早于20世纪的美国兴起,随后全世界开始掀起了交叉学科研究的热浪。1985年,中国召开了“交叉科学大会”,之后“交叉学科”一词逐渐在学术界广为流传。时至今日,交叉学科的发展与研究不断普及学科交叉,成为当代科学研究发展的一大趋势和热点。然而,对于音乐与舞蹈学这一新合并、建设不过六七年的学科来讲,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交叉,如何限定音乐与舞蹈学学科交叉的内涵和外延,怎样进行学科交叉,未来的学科交叉研究范式和具体研究方法如何创新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一代代研究者不断地探索、分析和忖量。音乐与舞蹈学的学科交叉之路注定是艰辛而漫长的。

纵然前路曲折而幽远,但只要明确目标与方向,就会趋近真理而有所收获。而对于音乐与舞蹈学这一学科进行学科交叉目标与方向的寻求与探究,正是本次研讨会的最终意旨。从学科意义上来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音乐与舞蹈学的学科建成时间短,学科内部亟待交融协作,学科外部亟待统整资源,内外协调才能完成音乐与舞蹈学的承典与塑新。本次会议作为国内难得的一次在音乐与舞蹈学这个一级学科构架下,音乐和舞蹈专家共同参与的理论研讨会,确实完成了定标立向的历史使命。通过与会学者的认真研讨及深层交流,不仅厘清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加快了音乐与舞蹈学这一学科内部与外部协调融合的步伐,对音乐与舞蹈学这一学科的整体建设和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几位学术界权威专家的发言与交流,使广大音乐学与舞蹈学研究者明晰了学科本位的坚守与在学科交叉点上创新的关系,为未来学科创新发展的途径和道路做出了方向上的指引与导航。

猜你喜欢

音乐学教授舞蹈
音乐学人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学舞蹈的男孩子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舞蹈课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