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出一篇好作文

2018-01-25李江红陈柔宏

学生阅读世界(喜欢写作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锅贴小厨咸鸭蛋

李江红/文 陈柔宏/图

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意思是说老百姓把吃饭的事看得像天那么大,甚至直接就是天。这话虽夸张了点,却足以说明“吃”对我们来说是件非常重要的事。不信你瞧,两个中国人一见面,最爱问的事情就是:“吃了吗?”

在文化界就有这么一位著名的“吃货”—他就是汪曾祺先生。汪曾祺的嗜吃,无人能比。金庸曾说:“大陆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其实,汪老爷子的这个癖好之所以闻名天下,不仅在于他会吃,更在于他会写吃。他老人家留下的散文和散文集浩如烟海,其主题之广自然不用多说,但要说涉及最多、写得最好的恐怕还当数“美食”了。

有人统计过,汪曾祺写食物的文章中出现过的植物和动物不下百种,其中许多食物恐怕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遇到过的。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菌小谱》里数一数,看看里面到底提到了多少种“蘑菇”。

美食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同学们每天都接触,只要运用得当,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那么问题来了,有不少同学一写到美食,总习惯用“好吃”“美味”或干脆用“好吃到爆”“香得无法用语言形容”这样的词语和句式来写。殊不知,这种写法,是一点都勾不起读者的口腹之欲的。

因此,我们不妨向汪曾祺先生学习一下,看他是如何写美食文章的。

名家经典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文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通过“肃然起敬”及人们惊呼式的回答,写出了鸭蛋这种特产在作者家乡的知名度之高。】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家乡鸭蛋的特别。“一扎下去”“就冒出来”,两相对比。特别是用“一……就……”的句式,写出了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作者对高邮咸蛋的赞美之情也就溢于言表。这段文字轻松幽默,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点拨

汪曾祺写故乡的食物,很少提及奢华的菜品,文中记述的都是普通人家的家常食物。所以,与其说作家写故乡的美食是为了传播故乡传统的饮食文化,不如说是借此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汪曾祺的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平淡而有味,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之所在。

细细品味《端午的鸭蛋》,进一步体会汪曾祺先生的语言艺术:口语色彩浓厚;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尤其是那一句“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真是惟妙惟肖,画面感极其强烈。想象着那蛋黄中的红油,同学们有没有生出一种赶紧找一块热馒头蘸着吃的冲动?

下面杨雅淇同学就写出了两篇学做饭的文章——

学生仿写

抹面圈

杨雅淇/文

面圈其实就是咸食,我们这里不叫摊咸食,偏叫“抹面圈”,这名字听上去真是动感十足。

抹面圈最讲究的是用根达叶。根达学名叫“牛皮菜”,它的叶碧绿肥厚,最适宜剁碎了抹面圈。根达叶抹出的面圈是绿色的,让人看着就有食欲。可是眼下冰箱里,别说根达叶,就连菠菜也用完了。我这个善于改良的小厨,决定做“黄瓜面圈”。

【小作者用俏皮可爱的语言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这改良版的“黄瓜面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美食呢?瞬间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新鲜黄瓜两根洗净,擦成细丝,装入盆中。再加入四勺面粉,磕两个鸡蛋,加一点咸盐,加水搅拌成面糊。面糊到底要稠点好,还是稀点好呢?老妈说,糊稀了饼薄,糊稠了饼厚。

【各种食材的准备工作描写得很仔细,同时也让读者明白了面糊的调制是“面圈”抹成与否的关键步骤。】

烧热锅,加一点点底油。不放油会粘锅,油多了会滑浆,锅底泛着一层油光就可以了。舀一勺面糊倒入锅底,便听到“嗞啦”一声脆响。铲子在我手里不大听使唤,歪来歪去,才抹了一个巴掌大的圈,糊就全干了。我赶紧关小火,将那“小巴掌”翻过来,感慨道:“真是面圈好吃糊难抹呀!”

【“泛着一层油光”而不是“汪一层油”,语言描写到位。亲自操作,写出了深刻的体会。】

干脆再加点水,糊稀一点,直接转面圈吧。我又舀了一勺糊倒进锅底,“嗞啦”声更响了。老妈给我做了一个示范:她端起锅缓慢地旋转着,那面糊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瞬间转成了一张圆圆的薄片,没用一下铲子,真是太神奇了。薄片圆了,面糊干了,边角轻轻翘了起来,只见老妈端着锅把猛地向上一晃,那张薄饼一个“鹞()子翻身”飞了起来,“啪”地又落下,太漂亮了!“我来我来!”我迫不及待地要做下一个。

【观察仔细,画面感强烈。】

我用同样的程序,加底油、转油、加糊、转糊,天呀,竟转出一个薄厚不一的椭圆形。好歹椭圆形的周边也翘起来了,我连忙端起锅也想让它来个“鹞子翻身”,不知是力气小还是力不均,那薄饼并没有翻飞起来,而是折叠在锅里。我赶紧借助铲子把它翻平整,再转上几转,然后把它折成一个小扇形,好歹算做成了一个。

一共十个面圈,一个比一个好,我有点意犹未尽,可面糊已经用完了。接下来,调点醋蒜汁,滴几滴香油,卷一个面圈蘸着吃,清香无比。

点评

读过汪曾祺的美食文章之后,杨雅淇同学为我们介绍制作了一种普通的家常面食。而且,她的题目起得很妙,一个“抹”字,增加了画面的动态美。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要写的美食是什么,紧接着叙述了“正宗版”与“改良版”面圈的材料,中间几段详写了面圈的制作过程。语言生动有趣,画面感强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名家经典

昆明菜(节选)

汪曾祺/文

炒鸡蛋

炒鸡蛋天下皆有。昆明的炒鸡蛋特泡。一颠翻面,两颠出锅,动锅不动铲。趁热上桌,鲜亮喷香,逗人食欲。

番茄炒鸡蛋,番茄炒至断生,仍有清香,不疲软,鸡蛋成大块,不发死。番茄与鸡蛋相杂,颜色仍分明,不像北方的西红柿炒鸡蛋,炒得“一塌糊涂”。

映时春有雪花蛋,乃以鸡蛋清、温熟猪油于小火上,不住地搅拌,猪油与蛋清相入,油蛋交融。嫩如鱼脑,洁白而有亮光。入口即已到喉,齿舌都来不及辨别是何滋味,真是一绝。另有桂花蛋,则以蛋黄以同法制成。雪花蛋、桂花蛋上都洒了一层瘦火腿末,但不宜多,多则掩盖鸡蛋香味。鸡蛋这样的做法,他处未见。我在北京曾用此法作一盘菜待客,吹牛说“这是昆明做法”。客人尝后,连说:“不错!不错!”且到处宣传。其实我做出的既不是雪花蛋,也不是桂花蛋,简直有点像山东的“假螃蟹”了!

炒青菜

袁子才《随园食单》指出:炒青菜须用荤油,炒荤菜当用素油,很有道理。昆明炒青菜都用猪油。昆明的青菜炒得好,因为:菜新鲜,油多,火爆,慎用酱油,起锅时一般不烹水或烹水极少,不盖锅(饭馆里炒青菜多不盖锅),或盖锅时间甚短。这样炒出来的青菜不失菜味,且不变色,视之犹如从园中初摘出来的一样。

菜花昆明叫椰花菜。北京炒菜花先以水焯过,再炒。这样就不如干脆加水煮成奶油菜花汤了。昆明炒椰花菜皆生炒,脆而不梗,干干净净。如加火腿,尤妙。

炒包谷只有昆明有。每年北京嫩玉米上市时,我都买一些回来抠出玉米粒加瘦肉末炒了吃。有亲戚朋友来,觉得很奇怪:“玉米能做菜?”尝了两筷子,都说“好吃”。炒包谷做法简单,在北京的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已经推广。有一个西南联大的校友请几个老同学上家里聚一聚,特别声明:“今天有一道昆明菜!”端上来,是炒包谷。包谷既老,放了太多的肉,大量酱油,还加了很多水咕嘟了!我跟他说:“你这样的炒包谷,能把昆明人气死。”

临离昆明前我和朱德熙在一家饭馆里吃了一盘肉炒菠菜,当时叫绝,至今不忘。菠菜极嫩(北京人爱吃长成小树一样的菠菜,真不可解),油极大,火甚匀,味极鲜。炒菠菜要尽量少动铲子。频频翻锅,菠菜就会发黑,且有涩味。

点拨

汪曾祺笔下的美食,都是老百姓的家常美食。炒鸡蛋、炒青菜,寻常百姓家都吃得起,一如我们的日常饭桌。汪先生自己也喜欢做“家常小菜”,比如他多次谈到的煮干丝、麻婆豆腐和茶叶蛋。他的小女儿曾说,那些鲍鱼、龙虾,他也未必看得上。家常随笔,即兴偶感,从中揭示人情的温暖和朴直,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方法。

学生仿写

“杨小厨”牌锅贴

杨雅淇/文

家里剩了一些馄饨皮,老妈说干脆教我用馄饨皮做锅贴吧。我当即答应,因为我马上联想到在饭店吃过的锅贴,焦香的底皮,鲜美的馅料,让人吃到停不下来。

说干就干,我按老妈说的步骤开始准备食材了:小半碗精肉馅,一小绺()韭菜,切几片姜剁碎。韭菜择好洗净,切碎,连同姜末一起加入到肉馅中,然后加一小勺明油、味极鲜酱油,再加少许香油和咸盐。接下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那就是保持一个方向旋转着将馅料搅到均匀黏稠。

接下来就可以包锅贴了。此时,我窃喜了一下,因为我平时包饺子总爱露馅,但其实我本是包锅贴的行家呀—锅贴者,两头露馅也。谁知,我高兴得太早了,买来的馄饨皮上沾着一层滑滑的淀粉,很不容易捏上口,别说两头露馅,我包的锅贴简直是四面透风啊。如此没有色相的食物怎能出自我这要求完美的杨小厨之手?于是,我决定改良。

怎样改良这锅贴呢?我觉得任何食物的形状都应该是千变万化的。于是,我重新将一张馄饨皮摊在手上,在中间位置填上一小勺馅,再将馅抹平整,然后将四个边角对折过来,加留隙缝,轻轻拍压两下。因为肉馅本身有黏度,面皮很服帖地就粘牢固了。按这个方法,我很快就包完了十几个。

打开电饼铛,刷一层底油,整齐地码进“杨小厨牌四面不露馅长方形或正方形或不规则形锅贴”,落下饼铛上盖。只见盖上的两只红橙指示灯同时亮了起来,这表示电饼铛上下两个烤面已开始努力工作了,锅里传出细微的“嗞嗞”声。

过了一会儿,我掀开盖子,哇,锅贴个个都被烤得焦黄。我把它们一一铲出来装盘,然后夹起一个,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嗯,焦、香、酥、脆!哈哈,一点儿都不像饭店里锅贴的味道——这是正宗“杨小厨牌四面不露馅长方形或正方形或不规则形锅贴”的口感!

完美!

点评

我们平时养成爱观察的习惯,再加上具体实践,写美食作文就变得轻松多啦!小作者喜爱制作美食的劲头,值得称赞!这篇《“杨小厨”牌锅贴》,把食物的原料、用具、操作流程讲得清楚详细,结尾表达出成功的喜悦和满满的自豪。层次清楚,语言生动,读罢此文,似乎我们也可以效仿。

总评

汪曾祺擅长将天南海北的山珍海味、特色小吃描绘于笔端。有人说他写的那些美食,就像是现代人写的微博,只要是特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美食,大多都逃不出他的那支笔。所以,无论是写五湖四海的风土人情,还是回忆少时乡间的传奇,兜兜转转,总会跳出一两种令人难忘的吃食呈现在读者面前。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语言淳朴、自在、温润,通篇透露着快乐,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却极富情感。品之,悠然神往。同学们可找出几篇喜欢的加以仿写,或者像例文的小作者一样,亲自下厨,跟着妈妈学做几样家常小菜,也许你的作文离成为一本美味的“食谱”已经不远啦!

猜你喜欢

锅贴小厨咸鸭蛋
咸鸭蛋的幸福
高血压患者谨慎食用咸鸭蛋
锅贴
诚信锅贴
金莲小厨的小本生意
高血压患者谨慎食用咸鸭蛋
“爱心厨房”里的“小厨大爱”
高血压患者谨慎食用咸鸭蛋
百姓美味 锅贴飘香
乡味小厨诚献夏日经典鲁菜美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