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可持续的天然气产业环境
2018-01-25周志霞
要避免2017年冬季供气问题重现,不能仅局限于从天然气行业内找问题。需要拓宽思路,从更加宽广的环境中寻找解决办法,更要建立一个产业内外能够协调互动、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秋将去,冬即来,四季轮回。一年一度的冬季天然气供应又到了需要绷紧神经的关键时刻。经历了上个冬季之后,人们对天然气的供给问题心有余悸。不仅仅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开始早早地筹划布局2018年冬季天然气供应,其他很多企业也纷纷加入到保供2018年冬季天然气的大潮中,满世界寻找气源,想方设法打通天然气供应通道。
据中国气象局《2017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84℃,其中冬季为历史同期最高。在这样一个气候条件下,我国竟然出现了历时近一个冬季、涉及地域广且影响深的天然气供给紧张问题。避免2017年冬季供气问题重现,不仅仅是天然气行业的供给与需求问题,更是一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如果仅局限于从天然气行业内找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总免不了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结果可想而知。我们需要拓宽思路,从更加宽广的环境中寻找解决办法,建立一个产业内外能够协调互动、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首先,天然气资源不足是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基本特点。自从2006年开始进口天然气以来,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长持续强于产量增长,天然气进口量逐年攀升,对进口天然气的依存度不断升高。国内天然气的自给率已经跌破60%,正向50%的关口迈进。鉴于此,我们既需要通过支持政策加大国内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与生产力度,提高产量,最大程度满足供给,又要客观正确认清“国内资源不足”的基本特点,建立“资源禀赋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观念,疏导能源消费取向,开源节流,主动减轻天然气行业的供应压力。
其次,优先发展和利用国内资源禀赋较好、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及节能技术。能源消费低碳化、清洁化已经是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发展方向,而我国又受制于“天然气资源不足”的基本条件。如果过度实施“煤改气”,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将面临严峻挑战。事实上,2017年冬季暴露出来的天然气供应紧张问题也是“煤改气”与供应能力之间的协调匹配性问题。“煤改气”意味着我们把对煤炭的替代牢牢固定在了天然气这一种能源上。而如果优先考虑“煤改电”甚至其他被动式能源利用技术,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即使成本略高一些,但可以依靠内部解决供给问题,必然要比进口更多的、昂贵的天然气更安全、更有效。尤其是在民生方面,我们必须要摆脱过度依赖进口天然气的窘境。因此,在能源低碳化、清洁化的路径选择问题上,我们需要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进行分析论证,既要保证供给,又要适应供给;既要考虑成本比较优势,又要考虑自给能力,更要考虑即时替代性。
最后,慎重推广发展以城镇居民用气为主的“区域气化”,鼓励“跨越式”能源转型。能源转型不应该仅停留在能源生产环节,还需要向能源利用环节延伸。我国天然气消费中,以居民使用为主的城市燃气占比接近甚至超过30%,而世界平均水平在20%左右,美国在20%以下,俄罗斯接近10%。即使天然气主要用于城市燃气的典型国家英国和荷兰,也在向提高天然气发电利用转型升级。天然气集约化使用正在成为优先发展的方向,而城市燃气这种用户相对分散的使用方式既不利于降成本,也不利于提高效率,甚至还面临重大的民生保障方式单一、不可替代问题。在城镇居民用能方面,优先鼓励选择电能,实现“跨越式”能源转型,既能减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使用环节又清洁环保,在生产环节还能有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