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演进背景下市民信息素养提升研究
——以镇江市为例
2018-01-25陈宓宓张坚强
陈宓宓,张坚强,肖 琴
(1.江苏科技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2.江苏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 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以超宽带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以及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1]。从10年前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到如今智慧城市战略和行动的开展,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其中,我国达到500个。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更是市民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
2 “互联网+”时代智慧镇江的建设进展
2010年3月,镇江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对智慧旅游的研究,2011年6月,全国唯一一个“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落户镇江。智慧旅游的打造可使消费者实现通过手机即时获取旅游线路、订餐订宿、寻找停车位以及获得景点讲解等便捷服务。2011年11月,天翼宽带智慧小区——恒顺尚都授牌,标志着镇江开启居民、家庭和社区的远程互动模式。2012年,智能公交深入市民生活之中。2013年3月,“智慧镇江”门户网站及APP正式启动。2015年,镇江市出台了《关于推进智慧民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拟通过“互联网+智慧医疗”“互联网+智慧交通”“互联网+智慧食药监”等300多个项目,打造镇江智慧城市的名片。2017年,镇江市与华为公司和软通动力共同编制了《智慧镇江规划纲要》,明确了“一中心、一平台、多应用”的智慧城市体系。在“2017—2018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综合影响力评估”的排名及得分中,镇江市在地市排名中位于前50强。
智慧镇江目前的主攻方向为: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网络保障,通过搭建基础性平台支持经济民生等综合性应用,通过加快智慧政务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效能,通过加强智慧民生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通过推动智慧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强市建设。
3 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
信息素养概念于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国外在2000年左右已有较为权威和系统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国内研究认为信息素养由四个方面组成,分别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能力和信息道德[2]。目前,研究集中于教学模式、数据素养和图书馆三个方面,研究方法大都为定性研究,运用大规模数据调研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针对市民信息素养的研究尤为不足[3]。
4 “互联网+”时代智慧城市对市民信息素养的要求
智慧城市具有参与和互动的功能,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市民的广泛参与。提升市民信息素养,营造信息应用的良好环境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之一。政府有责任加强对市民信息素养的教育,使市民具有享用智慧民生服务体系和智慧经济服务体系的基本技能,具有发现、获取、分析和使用智慧政务服务体系的基本技能,以进一步消弭数字鸿沟[4]。
4.1 市民信息素养是“互联网+”时代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的关键变量
“互联网+”推动了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医疗和智慧安全等智慧产业与两化融合。这些智慧项目的创新发展都需要结合基层实际,以人为本,以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为目标。如果市民信息素养跟不上智慧城市的发展步伐,所有项目的使用效果将难以达到目标。因此,市民信息素养成为制约智慧建设真正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应把市民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4.2 重视市民信息素养研究利于智慧城市与和谐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
提升市民信息素养有助于市民更方便、熟练地使用各种信息服务,分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可以在更深层次上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探索适合市民信息素养提升的方法与模式,使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目标,并且拥有自己的特色与系统的理论支撑。通过提高市民信息素养,达到缩小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能力和应用水平差距的目的,消弭“数字鸿沟”有利于提升市民对网络虚假有害信息的辨识力和抵抗力,共建安全的网络环境,提升弱势群体在信息社会的竞争力,有利于创造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
4.3 普及市民信息素养教育可成为智慧城市的创新点,弘扬终生学习的理念
众多智慧城市都在探索符合本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都在打造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名片。当前,我国很少研究市民信息素养,而将信息素养作为特色的智慧城市几乎没有。2004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指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普及市民信息素养教育有助于促进居民终身学习,更新知识,提高独自获取信息并利用的能力,从而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5 镇江市民信息素养现状
为深入了解镇江市民信息素养状况,探讨在智慧城市演进背景下提升镇江市民信息素养的途径,本文以镇江市多个社区的市民为调查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20份,有效回收207份,有效回收率为94.1%。为更准确地了解镇江市民信息素养现状,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针对性地将未成年市民这一群体排除在外。
5.1 调查样本的结构特征
1)年龄结构
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本次受访群体以30~50岁的中年为主,占比70.5%;18~30岁的青年人比例次之,占比22.2%;50岁以上的老年人较少,占比7.3%。
2)职业结构
受访者的职业分布中,机关事业单位占比最大,占比为37.7%;其次是学生,约占10.6%;自由职业者占比11.1%;企业人员占比8.2%;个体商户占比7.7%;离退休人员占比4.4%,其他职业占比20.3%。
3)学历结构
大学学历占比51.2%;其次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29%;高中学历占比为11.1%;初中及以下学历占8.7%。可见,智慧镇江建设背景的受访者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5.2 “互联网+”时代智慧镇江背景下的市民信息素养现状
本次问卷以市民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能力和信息道德调查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对答卷的统计分析,“互联网+”时代智慧镇江背景下的市民信息素养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是基础条件,市民信息意识的强弱决定其对智慧镇江的感知程度
智慧镇江建设使镇江政治、经济和民生服务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方式从线下逐渐向线上和手机端转移。缺乏信息意识的市民难以感知智慧镇江综合服务体系的完备和便捷,无法体会智慧镇江建设对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调查显示,63.8%的受访市民的信息需求是获取新闻、娱乐、购物、交友、财经和军事等信息,说明还有很大比例的市民对智慧镇江综合服务体系不知道、不了解,对智慧镇江范畴内的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医疗、智慧交通和智慧旅游等信息服务相对漠视。
2)信息知识是重要工具,信息知识影响了市民对智慧镇江的认知和参与
信息知识使市民对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有所了解,促使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医疗、智慧交通和智慧旅游等诸多惠民项目的落地和推广,使其抱有积极参与和实时互动的态度,这有助于智慧镇江获得丰富的数据,更精确地了解市民的需求,从而推动智慧镇江的良性发展,不断扩大其影响力。调查显示,27.7%受访市民的信息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依然是人际传播、电视、报纸、广播和社区宣传栏等传统渠道,只有19.2%的受访市民主动了解过智慧镇江的相关信息,53.1%的受访市民通过人际传播和政府宣传了解智慧镇江的相关惠民举措。
3)信息应用能力是关键,市民信息应用能力决定了智慧镇江的运行效果
信息应用能力是市民熟练地使用智慧镇江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的最关键因素,也是能否推动市民生活方式向智慧化变革的核心要素。调查显示,30%的受访市民对自己信息应用能力的判断是“存在困难”或“没有信心”;18.8%的受访市民经常出现信息迷航。
4)信息道德是保障,智慧镇江需要有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
市民既是智慧城市服务的对象,也是创建智慧城市的主体。智慧城市的智能化使各类数据信息唾手可得。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少市民不能客观准确地获取、分享和传播信息,不能甄别虚假信息。因此,市民的信息道德水准是智慧城市决策立项、规划设计、建设开发、运行维护和升级优化整个生命周期里不容回避的因素。调查显示,只有31.4%的受访市民了解信息技术有关的伦理和法律。
6 对策和意义
6.1 构建智慧城市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系统
智慧城市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系统指在智慧城市建设和开展市民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中,政府、市民、教育资源、基础设施、政策及伦理等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体[5]。政府应扮演智慧城市信息素养教育主导者的角色,搭建基础设施,组织教育资源。市民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需求的提出者,政府和市民应同时调动教育资源,在政策及伦理的框架下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训。
6.2 政府应免费提供有关智慧镇江具体项目的培训
除了通过免费公益讲座、建立社区大学和发放宣传册等方式,鼓励市民主动提升信息应用能力。政府应以智慧镇江具体项目为主题,通过建立界面友好的操作方式、录制和播放操作视频、设置服务热线以及现场专人服务等多种方式,帮助市民在项目推广期迅速掌握使用技巧[6]。
6.3 借鉴智慧校园优化信息服务,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近年来,高等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成功案例颇多,高校师生相当于学习和生活在一个微缩的智慧城市中,高校师生也面临着提升信息素养的要求[7]。此外,学术界针对高校师生信息素养提升的讨论颇多,众多相对成熟的提升路径可以为智慧城市市民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