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技能培养视角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群构建*
2018-01-25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的持续升温,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市场对文化创意、文化项目运作、会展策划、文化产品销售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在对商洛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实习情况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普遍不够清晰,缺乏核心竞争力。而这与该专业目前培养方向不够具体、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有很大的关系。该专业开设了文化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与文化产业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课程,而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应用型课程相对偏少。而文化产业本身涵盖知识面较广,使得学生学而不精。因此,只有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规划,将所学课程细化成培养学生具体能力的课程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有重点的学习相关课程,进行分流培养,才能保证学有所用,培养出能有效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专门人才。
根据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技能培养的角度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归类划分,提出建设课程群的具体措施,为高校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及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群的构建
1 课程群的含义
课程群是指以课程间的知识、方法、问题等内在联系为契机,通过对同学科或跨学科的相关课程进行划分和整合,将联系紧密、培养目标相近的课程编排到成“群”,使不同课程知识得以渗透互补,形成相对独立的课程系统[1-2],通常包括3~5门课程。课程群教学模式能使不同课程知识具有更强的传递性[3],解决了专业课程知识和能力培养割裂的问题,强化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结和递进,建立起教学培养目标明确的大课程观念,具有明显的技能培养属性,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较大幅度地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科学性,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群的构建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较为宏观的人才培养观念不利于学生掌握核心专业能力。根据目前商洛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将学生应掌握的能力划分为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
表1 文化产业管理课程群示意表
(1)基础素质课程群
基础素质课程群构建了以专业知识基础为内容的课程群,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使其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其主导价值是在专业范围内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夯实基础。
基础素质有三层含义:以文化产业概论为核心课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群,培养学生对于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以美学与艺术概论为核心的文化艺术素养课程群,培养学生文化审美能力等基础性知识;以商务谈判、公关与礼仪为核心课程的社交沟通能力课程群,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礼仪等基础性能力。
(2)专业技能课程群
专业技能课程群是基础性知识与专业性知识的结合,是基础性知识在本专业的具体运用。根据不同课程的具体特点,加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建立创意类、策划类、经营管理类、营销类等四大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应对现实需求中的某一种具体文化产业的工作。
组成《文化创意与策划》为核心的创意能力课程群,结合《广告学》和《新媒体概论》的内容,指导学生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分析、选择创意主题、设计创意产品、书写策划报告,培养创意人才;组成以《会展策划》为核心的策划能力课程群,由学生结合身边的会展活动,策划并展开会展运作,培养文案写作的策划人才;组成以《文化项目管理与实务》为核心的经营管理能力课程群,学生模拟文化企业运作和项目管理,掌握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所涉及的财务、投资、法规等技能;组建《文化市场营销学》为核心的营销能力课程群,学生组建团队,到企业中实地访谈,设计市场调研报告,培养营销人才。
二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对策
1 “三基一专”,核心技能重点培养
学生需学习“三基一专”,即一方面必须对三个基础性能力统一培养,再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性格和才能,并结合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某一项应用型专业能力,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某一专业技能课程群。让学生可分组进行某一技能课程的课程设计,如文化创意产品的平面设计、商业策划书、文化市场的营销策划书、文化项目经营模拟、具体文化行业的经纪人业务模拟等具体作品,以提高学生某一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教师所授课程,将教师分为几个专业技能课程群的专任教师,课后对所选课程群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项目实践。
通过课程群将相应任课教师集合起来,围绕共同的目标服务,构建团队,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同时,通过课程群内教师互相交流,更加明确经济学教学的应用导向和对商务活动的服务导向。
2 “赛、练、学”结合,技能综合运用
利用某一课程群有针对地培养学生某一具体技能的同时,仍需“赛、练、学”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让学生将各项技能综合运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校院学生创意实作竞赛等比赛,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中,从而有效提高参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获得一个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机会。学校应积极举办赛前技能培训,并通过校内预赛,为学生查找参赛文化作品的不足,指导学生对参赛文化作品进行修改。同时,结合各种大赛的要求和热门方向,在开展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时,引入“竞赛+项目”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赛、练、学”结合。
3 创办文化创意工作室,提高实用技能
通过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引进先进的文化企业模拟软件,建立文化创新实验室,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能够使学生更加投入地以企业主的身份积极地参与文化产品及营销的创意策划。同时,积极与当地文化公司合作,引进校外文创人才,将学校文化产业教育与文化产业的最新动态联系到一起,将市场实践操作带入课堂,使学生在接受当前最前沿的文创概念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市场需求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再挑选学生的优秀作品生产成实物,在给学生带来巨大成就感的过程中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
[1]汪耀.20世纪中期美国学科课程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张雪卉.“课程群”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18):229-231.
[3]吴琦.专业课课群建构与国家精品课程培育———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业课程建设[J].历史教学, 2014(22):64-67.
[4]刘术.课程建设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构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26(2):121-124.
[5]熊高.就业导向视角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构建——面对专业热、就业冷的思考之三[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2):89-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