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任务驱动法”教新闻
2018-01-24何琛
何琛
新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板块,对于中学生而言,它具有其他文本所不具备的重要价值。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新闻获取各种社会信息;另一方面,学生可借此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可以提升对社会信息的自我辨析和独立评判能力等。从这个层面来讲,如何处理好新闻教学,让新闻教学的课堂更高效,是摆在每个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思考题”。而实际上,在对新闻文本的教学处理上,一直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不乏一些误区。那么,新闻究竟该教什么,又该怎么来教呢?笔者试着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内容迷失:新闻教学的误区
新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教材上出现的新闻从内容上来说很简单——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情,学生一般一读就懂。这些内容教师往往不知道怎么去讲。无奈之下,要么按照讲记叙文的方式把一篇新闻弄得支离破碎,去找新闻中的好词佳句;要么就把新闻的概念知识,如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一股脑儿地全部甩出来仔细讲,讲得学生头昏脑涨,还是不知道导语和主体的概念及区别。课堂枯燥无味,只剩下语文教师唱“独角戏”。
上述语文教师走进了新闻教学的误区。在他们看来,新闻在中学语文教材里向来是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安排的,所以“学新闻”就是为了读明白新闻,进而像学习散文一样落实到“写作”上来,最终是为了“写新闻”。这样不仅导致教学内容狭窄,而且学生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新闻教学一方面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新闻阅读教学的要求提炼核心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依据“受众”特点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总之一句话,教师必须具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坚持“新闻教学,首先要把新闻当新闻教”这一必要原则和基本出发点。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研制上,始终自觉地遵照‘把新闻当作新闻来阅读的原则”。
二、任务驱动:新闻教学的突破
教学内容选对了,如果按照常规的做法给学生“填鸭”,新闻教学依然没有发挥出自身的特点。于是任务的“巧设”成了新闻教学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
巧设任务实际上就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三者之间互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或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探索的精神、与人协作的意识,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就是新闻单元。这个单元的编排比之于原来的教材有了一个较大的改变:两则消息——则关于中国战争情况的报道,一则关于国际诺贝尔奖的颁发;两篇通讯——一篇人物通讯,一篇事件通讯。这些新闻文本所反映的内容,离学生今天的生活都显得比较久远,从新闻本身的内容吸引度上不可能再去做文章,只能用些非常规的手段——设置学习任务。
任务一:阅读报纸网站
学生只靠书上的几篇新闻难以全方位地了解新闻,因此在单元教学过程中,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等正规报纸上的新闻或者新华网、人民网等大型网站上的新闻就显得很有必要。这种引入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的做法,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从而为其建构起一种“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所不包”的大语文观念。“阅读是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通过阅读大量新闻,一是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新闻,了解不同类型新闻的关键要素;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对新闻语言的敏感度,为学写新闻打下较为坚实的语言基础;三是可以养成学生阅读新闻的好习惯。另外,教师布置学生去阅读以为只有闲散时候才能翻看的报纸,浏览只有周末才被允许登录的网站,学生会有一种新鲜感和兴奋感,学起来自然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也必然会提升。
在阅读不同新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一双慧眼去洞察事件真相。让学生学会区分新闻事实与夹杂在新闻中的观点,在读出作者微言大义的基础上,能够以思辨性的眼光来对待新闻报道,努力从观点中还原新闻事实。
任务二:整合单元文本
我们知道,获取事实信息,大致了解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是不需要多费功夫教的。就新闻来说,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也不应该过分关注新闻内容、主题思想以及其他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特色,重点是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新闻知识的几个要素,把“倒金字塔结构”掌握好。这就意味着,“即使面对那些已沉淀为新闻经典名篇的课文,在重视‘定篇的文化传承意义,努力让学生获得重大历史事件的实感乃至体验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它们属于‘例文,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教学重心还应当是新闻文体的特点及其读法”。从这个层面来讲,围绕新闻特点这一单项知识,这个单元的几篇例文是可以合在一起来讲的。
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这四篇新闻,然后在纸上默写这四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可能很多学生写的答案与几篇新闻的标题很相似,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导——标题就是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懂得新闻标题的作用。接着,让学生在刚刚写的简洁的文字上进行添加,可以加进时间、地点、背景、人物的身份等内容。学生经过这样的添加再比照课文,会发现自己所写的简要的文字,正是课文集中呈现的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把这样的内容放在新闻的最前面,和标题一样能够吸引读者兴趣——这就是新闻的导语。让学生两次动手写作完成任务,比教师每篇逐一分析有效得多。标题和导语搞明白了,主体部分相当于一个大扩写,是具体叙述新闻事实,提供更详尽的信息。这样,新闻的结构就更直观了。教师通过这样的整合处理和任务设计,帮助学生轻松有效地解决了理解新闻要素和結构的难题,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
任务三:传递新闻消息
大多数学生对新闻这种体裁尽管并不陌生,但是对其特点却并不明了。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学习任务。教师写了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给一个组的第一个同学看:王老师的女儿今早吃了50个包子撑坏肚子,王老师送女儿上医院。第一个同学看后口头传递给第二个同学,结果第十二名同学也就是最后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写下来的却是“王老师早上吃了50个包子,生病住院了”。全班哄堂大笑,因为消息经过口口相传,出现了极大的偏差。
笔者马上就这个例子对学生进行引导:新闻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真实。“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根本,新闻报道要使人相信,就要拿出事实来,新闻的写作首先必须高度尊重客观事实的原本状态。”新闻又必须及时有效,比如老师今天请假,意味着今天的课不能正常进行;如果报道去年有关老师请假的事情,就完全没有必要。这样一下子点燃了学生对新闻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任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任务四:播报班级新闻
学生学新闻不只是要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还要能够落实在笔头上,会写新闻。学生了解了新闻的特点和结构之后,去写哪些内容能够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对新闻知识的学习呢?这里不仅要求事件新,还要求所报道的事件足以引起大家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学生群体的实际状态,融入适合的情境因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在所在班级开展了一个活动: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个组选两名“新闻主持人”到讲台上播报本组同学撰写的新闻。本组同学写的新闻内容全部来自班级生活,有學生写《优秀班长今天挨批》《体育委员饭量又达新纪录》;还有学生拿老师做文章,如《今天语文课老师请假,其他班老师代课,同学们大呼不习惯》。这样的一些新闻,尽管从内容上来说不是最有价值的,但是它们新鲜、有意思,反映了校园生活。而且因为自己的作品要被播报,学生在写的时候格外注意格式,力求更完善。学生播报自己写的新闻,很兴奋,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双赢”效果。
任务五:学做校园记者
新闻教学应该坚持“行、学、教”的有机统一。学生应该在行动中学习新闻的采访与写作。对中学教学来说,新闻采访等语言交际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注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前面的课堂练笔和课堂活动都是基础,现场报道才是更高级的学习实践活动。那么,报道哪些内容呢?对于在校的中学生而言,采访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笔者所在学校各类活动特别多,有校园歌手大赛,有知识问答比赛,还有各类体育赛事。所以教师又设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做校园小记者,可以采访比赛选手,也可以采访身边同学,还可以采访组织比赛的老师,采访后把材料整理成新闻稿。这样,学生可以把学校发生的事都写进去,用自己的视角和方式来报道学校情况。因为这样的工作都是在课外进行的,很有现场感,学生做起来兴趣很浓。这种新闻教学尝试,“一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积极调动多种感官和谐地参与,最终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这样一种能动的过程;二可以让学生在新闻学习实践中获得切身的情绪体验,实现改造自我主观世界,发展全面健康自我的目标”。
任务六:编写班级小报
任务五让学生小试了一下自己的能力,让其学新闻的热情更高涨了一些。接下来的任务安排便水到渠成,学生信心满满。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新的任务:请学生编写班级小报。安排主编、编委总体策划,经过投稿、改稿、编辑、排版、印刷,学生的成果以小报的形式集结,这份报纸就成为学生初中阶段一份特别的“青春纪念册”。这份“青春纪念册”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又能留存学生美好的记忆,也是对教师一个阶段教学的小结,能取得“三赢”效果。
三、前景瞻望:任务驱动的力量
任务驱动法不仅可以应用在新闻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到其他文类教学中。任务驱动法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主角”转变为“配角”,通过巧设任务,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作硬性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知识,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寻求知识转变。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和学校教学条件,设计出一个个学习任务,让学生逐个完成,不仅能让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趣,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校园里,延伸到社会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能更加自觉地学习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只要教师在任务设计时独具匠心,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能及时掌控学生的完成进度,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与帮助,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相应的任务,相信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