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漂”现象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因果互动研究

2018-01-24朱辉球吴旭东

景德镇陶瓷 2018年5期

朱辉球 吴旭东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景漂”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因果互动关系。从“景漂”前期创业难、后续发展艰难、生存和提升技艺难等三难问题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剖析总结出了“景漂”是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景漂 陶瓷文化 因果互动

一、“景漂”形成的原因及现象

“景漂”是一个族群的代号,描绘了景德镇工匠八方来的独特现象。他是一个梦想,也是一种状态,是不同的人在用不同的方式造同一个陶瓷梦。“漂”在景德镇,随着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景漂”的影响已是越来越大,数以万计的国内外画家纷至沓来,集聚在景德镇。在这块神奇的陶瓷沃土上,感受那厚重的陶瓷文化氛围,探寻那古老传统的手工制瓷技艺。他们在陶瓷载体上,运用自己已有的技艺,进行陶瓷艺术的再创作和再创新,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陶瓷艺术风景线。如今,这一独特的陶瓷文化现象所产生的效应,同景德镇陶瓷一样,已驰名中外。同时,景德镇又是一座开放包容、古老文明的移民城市,千百年来以瓷为媒,得“天时、地利、人和”。自北宋以来,无论是艺术家、画匠和谋生的人,伴随着千年窑火的连绵不息而云集景德镇,成就了“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恢宏场景,美轮美奂的陶瓷精品,伴随着“一带一路”名扬四海。在这历史长河中,抚州人的琢器、都昌人的圆器和挛窑、丰城人的雕塑、湖北人开的瓷行、清末民初的“珠山八友”新粉彩瓷画等等,这些都是“景漂”现象延续至今的历史脉络所在。

从宋代北方工匠的南迁,到元明清名匠汇聚景德镇,景德镇每一次繁荣发展的背后,都离不开这些早期“景漂”人才的汗水凝聚。他们创造并奠定了景德镇的历史,而景德镇也以包容的姿态,给予了他们广阔的陶瓷发展舞台。因此,若是追根溯源,“景漂”的历史已有千余年。最早期的“景漂”是晋代陶工,河北滏阳人赵慨,被誉为景德镇瓷器师祖,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为官,因不趋炎附势,疾恶如仇,得罪上司和僚属,遭奸臣所害,被降职贬官,来到新平镇(今景德镇)隐居。赵慨在浙江为官时了解和掌握了越窑制瓷技艺,对新平镇(今景德镇)陶瓷的胎釉配制、成形和焙烧等工艺作了一系列重大革新,提高了当地制瓷技艺,对推动新平镇烧造制品由陶器阶段进入瓷器阶段起了重要作用,受到后人尊敬爱戴,称为“制瓷师主”。据《浮梁县志》载,“道通神秘,法济生灵……镇民多陶,悉资神佑。”明洪熙年间,少监张善始祀佑陶之神,在镇内御瓷厂建起了一座“师主庙”,后又称“佑陶灵祠”,尊赵慨为“师主”、“佑陶之神”。

何稠是隋代最有创意的设计家、发明家和制造家,本是西域人,家住河间(今河北),主要生活于隋唐之交。其父何通,善于琢玉。何稠好学、博识、善思,用意精微。据记载,当时波斯(今伊朗)曾献金绵锦袍,编织华丽,他奉旨纺织,较原物更加精美。他又善于制瓷,曾赴景德镇考察,采办烧瓷的泥土,吸取制瓷的经验,改进造瓷的工艺,使隋代瓷器质地坚硬。因为当时造琉璃技艺失传己久,何稠用绿瓷制造,与真琉璃无异。

明朝的周芳誉是山西潞安长治人,景帝景泰年间的进士。成化三年,也就是公元467年,他任朝廷的监察御史,对皇亲国戚的贪赃枉法之事大胆陈奏,因此惹恼了宪宗皇帝,就借口肃窑饬俗,调派他到景德镇御器厂监临陶务。《明宪宗实录》记载,周芳誉在任期间“高雅俭约,简易不繁”。同时,还和陶工们交上朋友,从中了解陶瓷的工艺流程和技法。在他的主持下,御器厂创烧出五彩鸡缸杯和转心瓶。这些瓷器即使是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品位和制瓷技术含量。

清朝的唐英可以说是功绩最卓越的督陶官。唐英是辽宁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官居内务府员外郎。他工于绘画、书法、篆刻,爱好文学和戏曲。他在景德镇先后督陶二十多年,尤其是在乾隆初期,不仅管理厂务,完成朝廷交办的大量贡瓷,而且在任职期间闭门谢客,不事交游,聚精戮力,与陶工们同食同息三年之久,专心探究冶陶技法,终于由外行转变为内行,自己也绘制了不少瓷器。他主持的“唐窑”功绩最大,有“唐窑独著百年中”的评赞。

随着清末国力的衰败,皇家御窑厂的衰落,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景漂”民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在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邓碧珊、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毕伯涛、何许人等人中,形成了群体共同延续了景德镇瓷器的余韵,给近代景德镇瓷业的生产方式与陶瓷文化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当代许多陶瓷名家与珠山八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后人,或是徒子徒孙等等。

“景漂”在景德镇历史上素有“工匠八方来”之称,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是四大名镇,是世人膜拜与众不同的陶瓷圣地。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瓷都“景德镇”是属于世界的,名气和声望吸引世界工匠聚集于此。“景德镇”品牌,是文化的符号,有历史沉淀的特色,景德镇这座千年古镇包容之心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陶瓷爱好者。一种产业支撑起一个城市,历史上的景德镇就是这样一个名城,丰富的瓷、土、窑、柴,兴盛的陶瓷贸易,便利的水路运输,成就了景德镇陶瓷业的繁荣和发展。青石铺路,小橋流水,雾霭青山,千年窑火不熄。这座远离喧嚣的东方小镇,用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征服了世人眼光,成为了各国陶艺人的朝圣之地,千百年的代代相习,铸就小城瓷魂一缕。今天,这里因为多了一个当下语境中的“景漂”群体,更增添了城市现代化和国际感。

二、“景漂”现象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因果互动研究

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拥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景德镇瓷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蜚声中外。一座极具艺术气息的千年古镇,被外界称为世界手工创意之都,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制瓷历史,每年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陶艺家、青年学生和“创客”来此寻梦创业,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漂”现象。从景德镇陶瓷发展来看,“景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景德镇,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开放与包容,造就了其无与伦比的辉煌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才汇聚这座江南小镇,共同谱写了人类制瓷史上最壮观的篇章。当下,景德镇陶瓷艺术又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大发展时期,新时代的“景漂”热潮又在瓷都兴起,构成了这座城市最具特色的风景线。“景漂”现象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从古至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当代“景漂”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1、“景漂”群体的类型

景德镇自古以来的开放与包容,造就了其无与伦比的辉煌历史。进入新时代,景德镇又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家、文化学者、企业家、特色工匠等,形成了瓷都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一一“景漂”现象。

目前活跃在景德镇的“景漂”人数达3~4万人左右,工作在以陶瓷为核心的产业链上,以工作室、企业、作坊和文化机构等形式出现,为景德镇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笔者调研发现“景漂”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体验型:此类型“景漂”多以国内外院校学生及对热爱陶瓷的游客居多,大都带有“就业愿望”或“玩一玩”性质,该类型“景漂”尤其是院校学生具有极大的开发潜能,是“景德镇力量”的潜力股。

(2)候鸟型:此类型人员是景漂的主打类型,每年根据自身需要,不定期来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文化交流、陶瓷收藏及瓷文化研究。该类型“景漂”具有相当广泛的对外资源,包括笔者近期开展的国家艺术基金《墨彩制瓷技艺人才培养》项目高级研修班,吸引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人员来景研修、游学创作。

(3)常住型:此类型“景漂”大多来景时间比较长,完成了事业与资本的积累,在景德镇有了置业,并具有比较稳定的对外资源。此类人群是当代景德镇陶瓷创作的生力军,带来的先进理念和工艺,使得景德镇陶瓷艺人逐渐摆脱因循守旧的路子,在产品设计、工艺制作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带来了活力,让景德镇陶瓷行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

2、“景漂”群体的特点

经过对“景漂”人群的长期跟踪调研和分析,“景漂”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4点:

(1)自发性:“景漂”来到景德镇,多是自发性的,其来景德镇的目的有就业的、深造的、朝圣的、淘金的等等。

(2)广泛性:“景漂”的广泛性指的是其地域广、层次广、职业广,以景德镇三宝国际瓷谷、陶溪川为例,里面的“景漂”来自世界13个国家地区、全国27个省市,既有国字号教授、大师,也有普通从事技艺的工作者,既有令人羡慕的白领,也有邻近乡村前来养家糊口的民间艺人。

(3)融合性:有许多“景漂“艺术家来到景德镇会像水一样渗透在土地,分布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融入到景德镇的陶瓷创作中。

(4)不稳定性:“景漂”的“漂”,就注定了其不稳定性的特征,因其带着不同的目的来到景德镇,当目的达到或长期未达到,或工作身份的属性特征,都会选择离开景德镇。

3、“景漂”群体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1)前期创业难

“景漂”群體在创业初期与其他群体类型一样,面临的问题诸多。问题有组建团队难、前期缺乏启动资金、主要客户群与人脉匮乏等问题。

由于“景漂”本质是外地人,在景德镇人生地不熟没有什么亲戚、也没有熟人,起步阶段大都是白手起家,这就极大地考验了他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景德镇水土宜陶,大街小巷各个角落都散发出陶瓷的气息,处处皆可做工作室,这也导致许多陶瓷工作室的地点选址困难,加上近几年景德镇房价飞涨,租金也水涨船高,租房难等各方面问题导致“景漂”在创业初期选择工作室异常艰难。另外,许多“景漂”的观念没有转变,从“职业”到“事业”的转型观念没有形成。仅仅停留在对制瓷技艺的热爱,没有上升到更高层面,更没有想象到作为“景漂”来异地他乡的各种困难。

(2)后续发展艰难

笔者有幸作为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主讲教师,认识了一批“景漂”。他们普遍反映在景德镇创作中,大环境良好,有完备的制瓷工艺,但同时他们也反映在景德镇“漂”了多年,后续发展缓慢,由于景德镇艺术家自成一派,形成了自己的“独门绝技、绝学”。并逐渐形成一种固步自封的观念,对技能、手艺的传承无疑是非常不利的。笔者及其团队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墨彩制瓷技艺人才培养》项目,很好地解决了这部分“景漂”后续发展、提升技艺难的问题。也希望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制瓷技艺人才培养的项目中来。如果有条件可以请政府和协会牵头,大力组织制瓷技艺人才培养的项目,下拨经费,组织场地。其中,大师技能工作室、高技能工作室等等还需要大力开展,力求辐射面广、受众面大的效果。为广大“景漂”的后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技能支持。

(3)生存和提升技艺难

落户难、租房难、买房难、小孩读书难等各种生存问题摆在“景漂”面前。他们如果疲于奔波在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当中,就不可能有时间专心工作,更不可能潜心创作,提升技能也只是空谈,只能靠吃“老本”来维持生计。笔者通过走访一部分“景漂”,了解到他们经常会遇到提升技能和挣钱哪个更重要等问题的困扰。许多“景漂”在某个阶段技能感觉有些局限了,在现有的技能情况下再向上发展会很难,需要提升技能,但如果去提升技能的话,现在的高收入可能就会舍弃,一家老小的生计就成了大问题,但如果不去提升,一直吃“老本”只能维持现在,生活将比较艰难。许多“景漂”选择两者兼顾,即首先考虑自己的年龄和目前生活的现状,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抽出一部分时间(包括休息时间)去提升自我的技能。

虽然以上情况,景德镇市政府已经出台了许多措施来补救,如已经成立招才引智局、景漂人才服务局,给“景漂”发放小额贷款、三户联保等政策扶植,但还远远不够,受众面不够广,扶植力度不够大,笔者强烈呼吁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大力合作,为实现“景漂”的陶瓷艺术之梦而提供经济支持。

4、“景漂”群体的发展状况研究

说到“景漂”发展状况研究就一定要谈谈当今的“景漂”的热门聚集地陶溪川。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结合老城区改造,大力整合陶瓷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陶瓷工业遗存,发展文创产业、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陶溪川作为重点板块,于2012年2月开始项目策划,2013年4月项目动工,2015年10月业态呈现,部分场馆运营,2016年10月全面开放。从宇宙瓷厂到陶溪川的蝶变,我们可以看到“景漂”群体的发展状况。

“景漂”群体参加了陶溪川的双创邑空间,包括传统集市+线下商城+线上旗舰店为一体创意集市。该集市每周五、周六在街区广场及主干道开市,占地9000平方米,吸引近千名景漂创业青年参与,每月进行报名和重新筛选。推行“景漂”评选委员会,由“景漂”自主管理,每月淘汰10%,每季度更新淘汰一批。陶溪川的“景漂”借助互联网平台,启动邑空间线上商城,提供运营、仓储等系列服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年创业020平台。筹划“邑客行动”,结合建设中的28万方的工业制造体,配合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嫁接银行设立创业基金池,广泛地吸引“景漂”加盟,形成了陶溪川强大的粘性和产业链的闭环。许多“景漂”都表示作为手艺人,提供了创业基金很好地解决了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提供的多元化创客平台,让“景漂”安心创作、团结包容、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5、“景漂”对景德镇陶瓷的推动作用

作为“景德镇力量”的一分子,在讲好景德镇故事,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的过程中,“景漂”在其特定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点:

(1)带来了新工艺,促进了陶瓷行业的发展。如以李小聪、藤町等为代表的“景漂”利用自己擅长的领域与景德镇陶瓷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表现技法。

(2)带来了新思路,推动了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和繁荣。如以王鲁湘、朱乐耕等为代表的学者,UCN为代表的新文化传媒為景德镇陶瓷文化带来的新视界,新观念与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3)带来了新资源,促进了景德镇对外交流。如以陈海波、白明等为代表的文化推手,以其自身资源优势,将景德镇陶瓷文化带到国际交流舞台。

(4)带来了新资金,加快了陶瓷产业发展步伐。如以望龙瓷业、真如堂等为代表的“景漂”企业家,投资陶瓷行业,加快了陶瓷行业的发展。

三、总结

景德镇素有“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历史传统,而当代“景漂”的加入不仅延续了这一传统,还给景德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注入了活力。“景漂”与陶瓷行业、开放包容景德镇形成了良好的因果互动效果,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推手之一,也为景德镇“大气成景,厚德立镇”的城市精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景漂”所带来的先进理念和工艺,使得景德镇陶瓷艺人摆脱旧路子,在产品设计、制作工艺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焕发出新活力,让景德镇陶瓷行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使得景德镇成为展示陶瓷文化的名片、讲述江西故事的平台、传递中国声音的窗口。

参考文献:

[1]余志华主编,“景漂”故事[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2]赵欢欢,年轻的“景漂”在生存和梦想之间[J].大江周刊(焦点).2013-11-15

[3]王长敏.“景漂”艺术现象探究[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03-15

[4]周荣林,千年瓷韵: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博览,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5]康青.互动互文的青花一一透过元青花看土耳其伊兹尼克与景德镇青花瓷的文化互涉[J].中国陶瓷.2013. 12

[6]魏伟.景德镇千年瓷业中“景漂”与“景根”现象研究[J].中国陶瓷.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