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1-24李远清
李远清
摘 要:合作学习是初中数学教学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是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新方法。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作初步探讨,并初步研究了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合作学习的反思,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合作学习;有效途径;学习习惯;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5-140-02
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法。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1、教师应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能力等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每小组 4~6 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活动。分工时,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在参与全班交流中,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消除優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与机会平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
2、设计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设计要有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小组合作学习。 然而,许多教学内容和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需要筛选、重新设计。
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一: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外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问题二: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较小的数减去较大的数是否一定是负数?为什么?
问题三:任意 n (n≥3)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问题一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学生只要经过思考就可以解答。问题三提出的问题探索性较强,有一定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很难进入合作角色。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便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问题一和问题三可以合成一个具有可操作性、探索性的问题。问题二有一定探索性、可操作性,学生容易开展研究,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很快得到答案。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如提示他们可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探讨。
由此可见,设计问题情境,应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3、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在重难点处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重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重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落实教学目标。
在教学《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a+b)(a-b)=a2-b2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a)(1+2x)(1-2x) (b)(2a+3)(2a-3)
(c)(100+1)(100-1) (d)(x-6)(x+6)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找一找,这 4个题目有什么规律?几分钟后,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a+b)(a-b)=a2-b2。教师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合作探究,组间交流,充分发挥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在迷惑处进行合作学习。教学中,学生思维处于迷惑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
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教师提出问题:(ad+bd)÷d 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考,展开讨论,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由模糊到清晰,循序渐进,分化整合,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2、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自己干自己的事, 这样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来源于实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和动手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回答下列问题:(1)、能展成哪些平面图形?与同伴进行交流;(2)、小组讨论:正方体有多少种不同的展开图?
在这一课中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但由于没有较多现成的正方体,学生很难研究,有的老师自己包办,自己做了几个正方体,然后自己用剪刀把它们剪开,让学生观察;有的老师干脆把11种展开图形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住。显然,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没有效果的。教师应该在课前让每一个学生用硬纸板制作一个正方体,课堂上用剪刀沿某些棱把它们剪开,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形,然后让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展开图,最后归纳、总结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形,这样学生对正方体的展开图就有了深刻的理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endprint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反思
1、合作学习要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加剧两极分化。为此,教师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的解题策略,让他们体验成功;第三,要求他们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重点指导学困生的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2、做好课前预习,鼓励学生动手收集资料,为合作学习做准备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前尝试练习,制作一些实物模型,几何图形,搜集数据等以备上课用。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为了能体验情景和掌握完全平方公式(a±b)=a2±2ab+b2,课前我布置 4 名学生为一个小组,学生A准备边长为 a 的一个正方形硬纸板,学生B准备边长为 b 的一个正方形硬纸板,学生C准备一个边长为(a+b)的正方形硬纸板,学生D准备边长分别为 a 和 b 的两个长方形硬纸板。有了课前准备,合作学习的开展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3、公平、客观评价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激情
合作學习是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活动, 把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得到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方法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小组内部合作,使学生在各自小组中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后,学生的合作交流得到了肯定,使大部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喜悦。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去研究。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 坦 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 教育研究 2002(2)
[2] 杨 帆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科学 2016(2)
[3] 古丽娜孜.阿布都米吉提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中学 201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