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澎:小杂粮大闹出大市场
2018-01-24贾晓琼安奋伟
文/贾晓琼 安奋伟
毕业于山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的大学生张艺澎迷上小杂粮开发加工,在山西省运城市绛县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并带动6000多户农民靠种植小杂粮发家致富,让我们看一看他的创业故事能否给面临就业难题的大学生们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1 毕业自谋生路 瞄准杂粮商机
今年38岁的张艺澎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像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
他身材高大,朝气蓬勃,浑身散发着浓浓的书卷味。1997年,张艺澎从山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毕业后因多方原因,一直就业无门。无奈之下,他独自南下广州打工,却终因气候、饮食难以适应,加之当时工资待遇不尽如人意,只在广州呆了不到半年,就回到了故乡绛县横水镇柳庄村。后来,他在县里找到一份工作,可是每月只有500元的生活补助,日常生活都难以为继,张艺澎想到了自谋生路,创业致富。就在张艺澎的创业梦日益强烈之时,他在一个专营各种粥的饭店吃饭,偶然了解到小杂粮很受人们欢迎,但当时想购买小杂粮成品并不容易的情况。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艺澎看到了加工小杂粮的商机。他开始关注小杂粮,并着手筹备加工车间的建设工作。那一年是2007年。
提起创业之初的事,张艺澎依然激情澎湃:“山西省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小杂粮作为我省的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分布广泛、品种繁多、品质优良,尤以谷子、糜黍、薯类及杂豆为主,所以发展和开发小杂粮对我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他说,自己虽不是农家子弟,从未与土地、农民打过交道,但对五谷杂粮的营养及食疗作用了解还是很多。
张艺澎的家人及亲朋大都是医务工作者,他家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很讲究。他从小就知道“五谷为养,失豆则不良”的说法。家里几乎每天都坚持食用豆类食品,以保持营养均衡。
张艺澎憧憬着美好的创业梦:开发加工优质、绿色、营养、健康的小杂粮,以丰富城乡居民的餐桌,从食物结构调整中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2 大做加工文章 开拓磨面新品
2007年8月,张艺澎多方筹措资金,在绛县横水镇柳庄村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厂房,并购回了各种加工设备,开始加工小杂粮。“加工车间刚建成时,因为直接面临小杂粮货源短缺,真是举步维艰。”张艺澎说,“那时最棘手的就是绛县周边种植小杂粮的农户很少,要想长期下乡收购加工是不可能的。”张艺澎开始尝试“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他走村串户,多方调研,决定在柳庄、宋庄、尧寓村与一些农户协商专门种植小杂粮的事宜。为保障所种小杂粮优质高产,他跑太原、跑运城,从省、市农科院请来专家、教授,专门对柳庄、宋庄、尧寓村3个村的种植户进行培训。2008年开春,张艺澎从农科院调来所需的种子,愿意合作的种植户领了种子,还签订了购销合同,小杂粮加工企业的生产基地初步建起。
此后几年,以同样的方式,张艺 澎的小杂粮生产基地迅速扩大到两万多亩,带动6000多户农民靠此发了家。种植区域除绛县本地外,逐步辐射到邻县曲沃、翼城、闻喜、垣曲、永济等,还有忻州的原平市、河北的张家口市等。张艺澎的农产品加工公司加工的产品,由起初的几种,开发生产出小米、糯玉米糁、高粱米、绿豆、麦仁米、黑米、红小豆、白芸豆、黄豆、黑豆、产妇婴儿米、五色香米等100多个品种。这些小杂粮产品,也在周边省打响,如河南郑州,山东济南、临沂,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河北张家口等。就省城太原而言,他的小杂粮遍布市里400多家超市或粮油店,年销售值在2000万元以上。
红红火火的创业过程中,张艺澎也品尝着五味杂陈的辛酸。他说,多年创业最令他头疼的是,许多农户科学种田的意识淡漠,对新农技、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能力不强,不懂得提纯复壮,种植优种小杂粮过程中往往混杂退化严重,直接影响小杂粮的质量和产量。而粮食归仓后,有些农户全然不顾与公司签订的购销合同,想卖给谁就卖掉了。尽管他一直坚持高于市场价收购农户的小杂粮,但有时往往是他还没来得及收粮,农户使用他公司提供种子种植的粮食已经卖给了第三方。
“实际上,农产品加工利润很微薄。要想将加工成品推向市场,中间环节的费用又居高不下。再加上种地的农民老龄化,优质新品难以推广,杂粮基地的扩大一年比一年难了。”面对无奈的现实,张艺澎说,“现在公司只能是再上新设备,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下一步我决定开拓小杂粮石磨面新品。”
3 种植特种玉米 圆了致富梦想
在张艺澎的农产品加工公司生产的小杂粮中,玉米占据绝对的数量优势。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山西省及周边省份许多地方都非常适合种植玉米,于是,张艺澎对玉米产生了兴趣。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绛县科技局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不断开发研究特种玉米的种植加工。
张艺澎介绍说,在玉米大家族中,有甜玉米、糯玉米、高氨酸玉米、爆裂玉米、高油玉米、笋玉米等,仅糯玉米,还能分为紫糯、黄糯、黑糯、白糯、花糯等。这些玉米具有各自的内在遗传因子,有着各类特色的籽粒结构、营养成分、加工品质以及食用风味特征。他看到了人们饮食结构的快速调节,认为特种玉米必将成为餐桌上的新宠。所以,他在小杂粮生产基地,大力推广特种玉米种植。
柳庄村的杨茂勤是最早与张艺澎签订种植购销合同的农民。那年他家种了10亩糯玉米,当年秋天,糯玉米每亩收入1480元,比种普通玉米每亩高出了400多元,增收4000多元。
之后,杨茂勤成了张艺澎的“铁杆”种植户。他说:“我种地致富得益于艺澎办了小杂粮加工企业。我们打心眼里感谢这位有想法的大学生。”今年30岁的石峰,是临汾市翼城县里砦乡张桥村人。精明的石峰自从和张艺澎熟悉后,得知他加工小杂粮,抱着为父老乡亲办好事的心情,多次到绛县找张艺澎要资料、学技术,回村后,又进家入户动员大家种植小杂粮。
为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疑虑,石峰带头先在自己的承包地里全种上特种玉米,当年就收入了2万多元,今年他又从别处承包了一些地,全部都种上特种玉米,加之雨水充沛,收入达5万多元。
张艺澎同乡刘峰辉、原平市闫庄村李俊田等,许许多多与张艺澎签订了小杂粮种植购销合同的农户,走上了致富路。张艺澎说:“我很感谢那些最早与我合作的种植户。要没有他们对我的信任,没有他们精心种植收获小杂粮,我的公司早就垮了。”而种植户们说:“小杂粮圆了我们的致富梦,这得好好感谢绛县的张经理(艺澎)呢。”
张艺澎的小杂粮产品多达100多种,有小米、糯玉米糁、高粱米、绿豆、麦仁米、黑米、红小豆、白芸豆、黄豆、黑豆、产妇婴儿米、五色香米等。未来,他还要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开拓小杂粮石磨面,种植特种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