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应用于大学生成长小组中不配合组员的作用探析
——以山西医科大学人文学院成长小组为例
2018-01-24郭睿颖
郭睿颖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 晋中 030600)
大学新生期是指个体刚由高中进入大学的开始阶段。随着环境的变化,大学新生原有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模式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而部分新生不能迅速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工作是整个大学教育的首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当前大学教育中,大都以辅导员开展思想教育为主要措施,另外有高校以开展成长小组的方式发现新生的问题,制定需求评估,并且主要是从新生的问题需求提出解决方案,以学生本身为解决问题的主体,社工则是作为引导者的角色,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是以优势为本的价值理念,主张对人坚持正向肯定,肯定每个人都具有优势,每个人都有改变的潜能,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寻找和挖掘存在于自身的潜力和优势,逐步建立成就感。[2]优势视角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介入方法。它坚持社工与组员间的平等、合作、互助关系,能够充分调动组员的参与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解决学生当前问题的同时,增强学生未来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优势视角下,组员可以重新认识自我,找到并建立自己满意的、具有品质并且有意义的生活状态。以优势为本的成长小组过程中,社工会根据组员的需求设计主题鲜明的活动,通过组员间的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为组员创造一个安全、平和的交流倾诉环境,让适应困难的不配合的小组成员更好的融入小组。同时,通过工作者的引导,使组员对大学生活形成客观认识,以便其不断审视和校正自身的认知和行为,并能够通过小组活动获得对问题的新认识,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积累新经验,从而提高适应能力。
二、不配合组员在小组内的原因及表现
(一)不配合的原因
经过笔者的深入访谈,大学新生不配合成长小组的安排,甚至对社工提出质疑有两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即大学新生处于稚嫩与成熟的边缘,在心理上是一个过渡时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在增加,他们认为社工开展的成长小组是对他们的一种管束。客观原因则来自于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或者拿其与他人的过分比较,使大学新生存在极大的自卑感。本案例中不配合组员的家庭中子女较多,父母精力有限,对他关注较少,让他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他都希望通过不一样的表现来吸引大家的关注。
(二)不配合的表现
不配合组员总结起来就是不同于小组工作中一般成员的一些个别的特殊成员,即适应困难的组员。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3]
强势支配者:有着高控制欲,享受他人的服从和崇拜,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方式为想要引人注目,情绪起伏强烈,立场鲜明,缺少弹性。
攻击者:孤独而不驯,嫉妒感强,无安全感,需要别人的注意,是团体的挑战者,表现方式为不认可他人,突如其来的发作方式,是团体紧张情绪的来源。
顺从者:对团体活动没有意见,不会引发矛盾,也不会帮助团体成长,表现方式即见风使舵、人云亦云。
保护者:宽容,照顾他人,常伴有物质精神奖励,表现方式即团体出现如哭泣、冲突状况时会抚慰、调和。
专家:言之有话,权威主导的人,表现方式为打断他人说话,常批判他人,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想要引导他人的思想。
玩笑者:常表现自己,表现方式是用滑稽、出乎意料的行为引人注目,会时不时的“惹”到团体成员。
沉默者:沉默寡言,作为一个旁观者,是团体的消极参与者,表现方式即少发言。
不投入者:退缩,不介入团体活动,有着“与我何干”的心理,表
现方式迟到早退,出勤不稳定,过于表面化,态度忽冷忽热。
三、成长小组的活动实施
(一)社工的选拔
由于山西医科大学社会工作同学普遍具有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因此按照自愿报名原则从社工专业学生中选择带领成长小组的社工。由于督导教师对招募工作者工作十分重视,所以从报名的工作者中采用无领导小组的方式选拔出12位优秀的社工作为小组工作者,之后督导老师对选拔出的工作者进行有关小组工作的再培训。在明确成长小组的目的、服务群体和设计理念后,由工作者负责小组活动的策划和实施,督导教师全程跟进。
(二)组员招募与需求分析
在招募前,工作者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对大学新生群体的需求探索,以便对大学新生群体所面临的适应问题以及群体需求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初步分析新生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宿舍访谈、班级分组的形式,从新生中进行组员招募,共招募组员100人,每组9人,其中男生2人、女生7人,成员间彼此熟悉度低。通过对所招募组员的进一步调查和访谈,我们将小组成员的适应性问题具体概括为学习、生活和实践三个方面。
四、不配合组员的转变过程
小组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培养和提高组员的大学适应能力,逐步解决组员面临的适应性问题。本次小组活动时间为2017年10月至11月,每次活动时间一般在1.5小时左右,共进行了7次活动。每次活动都围绕组员的需要确定活动主题,在活动中鼓励组员去参与和分享,每次活动结束后工作者与督导教师对活动进行评估,对出现的问题由督导教师进行及时处理。
第一次活动的主题是“茫茫人海,遇见你我”。活动目的是协助组员彼此认识以消除陌生感;制定小组规范,建立小组成员对小组的归属感;帮助组员加深了解,建立小组成员对小组的信任感。通过组员的自我介绍和破冰游戏使组员之间增加互动,鼓励组员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打破陌生感。新成员在参加小组活动的初期会有较强的自我防备心理,工作者需要在制定小组规范时强调“平等、保密、尊重”等原则,努力为小组营造一种平等和安全的环境,使组员感受到被接纳并开始逐步融入小组。第一次活动大家都很拘谨,组员的变现也没有明显差异。
第二次活动的主题是专业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及内容,帮助成员了解自己的专业,使其更好地做出专业规划,帮助其更好的适应大学新生活。本次活动从课程安排、考试情况、考研、就业情况以及实习状况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组员各自表达了对本专业的态度。通过组员课程后的分享,工作者发现了不配合组员,该组员沉默寡言,轮流发言时传递的负面信息较多,评价大学生活生无可恋,认为平时不用听课,考试作弊就能过关,而英语四、六级更是可有可无,大学毕业有毕业证就心满意足了。工作者及时总结经验,通过对不配合成员的进一步了解,根据组员需求及时调整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通过对前两次活动的评估可以发现,其他成员之间正在彼此熟悉,团队内聚力逐步形成,成员积极参加活动,都较好地融入了小组。
第三节活动主题是学会做好时间管理,活动目的即通过活动使组员留意自己的时间运用,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学会如何管理时间,科学分配自己的时间板块,在学习善用时间的过程中,有效提高自己的自制能力,学会如何管理和经营自己的生活。工作者通过开展“生命河”、“时间管理测试”、“时间纸条”等活动,希望组员,尤其是要适应困难的组员改变观念,意识到生命短暂,青春有限,不要虚度光阴,能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但是不配合组员并没有太大触动,依旧表示没有时间学习,也不想浪费时间学习,并希望主导小组,试探性的挑战工作者的权威。
第四节活动主题是大学角色转换,活动目的是为成员更好适应大学以来的家庭、学习、生活以及人际等方面的变化,促使成员更好的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和情感适应。工作者设计了“抱团打天下”、“你画我猜”等活动,希望不配合组员可以明白团体的重要性以及沟通的强大作用,能够通过有趣的团体活动尽快融入小组。让工作者惊喜的是,不配合组员在“你画我猜”活动中表现出了不凡的画工。工作者针对这一优势特征,和不配合组员进行私下交流,并对其的画画功底进行赞美,让组员看到了自身的优势,挖掘了组员的潜力。不配合组员表示第一次有人表扬自己,这种感觉很好。
第五节活动主题是探索并完善自我意识,活动目的是为了让新生真正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完善自我意识,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做自己的主人。工作者从“自画像”“互写优点”两方面进行自我探索和他人完善。不配合组员惊讶于自己在他人眼中竟有如此多的优点,并深度挖掘自身优势,产生成就感。不配合组员转变自身态度,逐渐配合工作者的活动安排,说话的积极性明显增加,对小组产生了信任,主动分享自身经历。
第六节活动的主题是我的情绪我做主,活动目的是让成员认识自己生活中处理情绪的错误方式,以及学会正确处理情绪,释放压力的方法。“情绪垃圾桶”和“快乐清单”环节,不配合组员主动分享,对于他人的问题也提出解决方法,工作者有意将部分工作安排给不配合组员,他勇于承担小组责任并很好的完成工作。最大的改变是,不配合组员不再迟到早退,本次小组是第一个到达,耐心的等待其他组员到来。
第七节活动的主题是做好大学未来的规划,之后结束成长小组。活动目的是解答组员心中的疑惑和迷茫,让组员对自己的大学四年做一个规划,最后进行组内告别,宣布小组结束。工作者尽力缓解组内的离别情绪,组织组内成员互相留言,不配合组员看完组内成员的留言后主动分享大学规划,希望大家相信他,以后他会好好学习,不会虚度光阴。小组最后,不配合组员表现出了比其他组员更严重的不舍离别之情。小组结束后还会问工作者可不可以私下聚餐。
[1]孙金明.优势视角下大学新生成长小组模式初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30).
[2]王辉,等.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4(1):124-125.
[3]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