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都长安的城市生态建设初探
2018-01-24白洁
文 / 白洁
对于汉都长安的研究,学界在其选址、形态、布局、市场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主要集中在对上林苑的功能及影响等方面,对于长安的城市内部生态环境方面则较少涉及。诚然,“连绵三百里”的上林苑在改善汉长安城生态环境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汉长安城在生态环境的营建方面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
汉长安城在秦都咸阳的基础上建设而成,当时整个关中有“陆海”之称,自然环境良好。这里地势平坦,河流众多。西汉定都关中以后,除了在宫殿营造方面有巨大投入,在城市生态环境方面也有许多措施。
一、汉长安城中的绿化
汉长安城中对街道绿化是十分重视。《三辅黄图》记载:“树宜槐与榆,松柏茂盛焉。”[1]67《三辅决录》载:“长安面三门,四面十二门,皆通达九逵,以相经纬。衢路平正,可并列车轨十二。门三途洞开,隐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为往来之径。”[2]由此可见,汉长安城中的道路两旁都栽植有大量的树木。
其实,在道路两边栽植树木的方法,在秦时就出现了。《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数以青松。”[3]2328《汉书补注》引王先慎云:“三丈中央之地,惟皇帝得行,树之以为界也。”[4]3788这样的情形在考古发现的秦壁画也可以见到,在秦都咸阳三号宫殿出土的廊墙壁画上就绘有车马、道路和树木等,壁画上的树木立于道路两边,其中一组成双对称,路左的树木尚保存完好,型似塔松,枝绿干褐,树冠蓝绿色。这样的情形应是秦时道路的真实情况。
汉承秦制,汉长安城中的道路也分为三部分,即中间三丈为皇帝所使用,称为“驰道”,一般平民不得行走于上,就是王公贵族也要经过皇帝的允许才可以,且仅限于自己一个人使用。因此,汉长安城中的树木也同样有“树之以为界”的作用。汉长安城中八街九陌,全城被八条主要的大街分割成不同的区域,在街道两边栽植树木不仅有利于改善城市景观,且便于行人在树下休息。道路两旁栽植树木所形成的一道绿色风景线,更能凸显出街道分界线的作用,将长安城很自然地分成了几个不同的部分。
汉长安城中的这些树木,不仅大大丰富了城市的景观,而且改善了城市环境。汉城道路的两旁都设置有排水沟,称为路沟,还有专门的排水渠道,《三辅黄图》曰:“长安御沟,谓之杨沟,谓植高杨与其上也。”[1]386御沟即王渠,就是汉长安城中的排水渠道。在其上栽植树木,不仅可以护渠,而且可以增加渠道景观,同时可以起到改善周边环境的作用。
当然,不仅仅是在道路两旁有树木栽植,在宫廷、一些官员的住宅中都有树木绿化。《汉书·孔光传》载:“孔光为尚书令,归休,与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温室省中树何木,光不应。”[3]3354可见,在宫廷中也栽植有树木,且很有可能是汉室集中规划的。
对于汉代宫廷中栽植树木的直接记载不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记载来窥探其大概。汉代人已经对树木与鸟类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欲致鸟者先树木,一木茂而鸟集”。[5]1148虽然飞鸟的频繁出现与长安城周边的上林苑等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长安城宫廷中栽植大量树木的事实。另外,我们也可以从汉城中的一些宫殿的得名来作为旁证。《三辅黄图》卷三建章宫言:“骀荡宫,春时景物骀荡满宫中也。枍诣宫。枍诣,木名,宫中美木茂盛也。”[1]177
汉长安城对于绿化相当重视,不仅道路两侧会栽植众多的树木,就是宫殿及其他建筑周旁也会种植许多的树木。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经常出现群鸟集于宫殿中的记载。
二、汉长安城中的池沼
除了绿化以外,汉长安城中还有许多的池沼,这些水面或大或小,像一颗颗明珠一样镶嵌在汉长安城中。尤其是在长乐、未央以及建章诸宫室中,汉室开凿了许多的池沼。
《关中记》云:“长乐宫有鱼池台、酒池台,秦始皇造。”[5]37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言:“明渠又东经汉高祖长乐宫北……殿西有长信、长秋、永寿、永昌诸殿,殿之东北有池,北有层台。俗谓是池为酒池,非也。”[6]455长乐宫中有池存在是可以肯定的。从《庙记》记载来看,能够容纳三千人在此集会的池沼,应该是不小的。
未央宫中也有池,最著名的当属沧池了。《三辅黄图》云:“沧池,在长安城中。旧图曰:‘未央宫有沧池,言池水苍色,故曰沧池。’”[1]260可知其水质之好。沧池是长安城中一大蓄水库,从昆明池中经飞渠引进城中的水在此蓄积起来,以供城中各区的日常用水。沧池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西马寨村西南,位于未央宫前殿遗址西南。“故址现为一片洼地,地势低于周围1—2.5米。池址平面呈不规整的圆形,东西400米,南北500米,深2.5—3米。”[7]37“池水面积19.6万平方米。……沧池不仅美化了未央宫的环境,而且起到保证、调节宫城用水的作用。”[8]115-116可见,沧池的水面是很大的,其对于改善未央宫的环境有很大的作用。
建章宫建于武帝时期,规模较未央宫为大,池沼也是很多的。其中最大也是最为著名的当属太液池了。《史记·孝武本纪》云:“(汉武帝)十二月甲午朔……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其西则唐中,数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9]482可见其范围是很大的。
除了太液池外,建章宫还有其他的池沼。如唐中池,《文选》卷一班固《西都赋》云:“前唐中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10]这些池沼的存在不仅解决了汉长安城生活用水的需求,而且对于丰富城内景观、改善城内环境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三、长安城外的绿化与池沼
长安城的西郊和南郊是上林苑的范围,树木繁盛自无需赘言。在长安城周边,分布着太学等礼制建筑,这些建筑之周旁,绿化建设也非常好。长安城南是汉王室的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学校——太学的所在,设置有供太学的学生交易的市场。这些是汉长安城附属建筑群落。《御览》卷八百二十六引《三辅黄图》云:“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长安城南,北为会市,但列槐市数百行为队,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书传记、笙磬器物,与卖买,雍容揖让,或论议槐下。”可见,这里也是种植了许多的树木的。其实,汉长安城外,尤其是南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属于上林苑的范围,长安城南部的礼制建筑也在上林苑的范围之内,这里有大量树木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昆明池和太液池之间及其周边还有其他的池沼,如滮池、滈池、琳池、孤树池等。在汉长安城的南郊礼制建筑周围以及汉长安城东南的宜春苑中,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水面。这些水面对于长安城的生态环境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实,万物生长需要水,水边通常是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再加上这些池沼本来就是开凿出来供帝王游乐的地方,因此,其植被就较其他地方更加繁盛。以昆明池为例,《西京赋》云:“相羊乎五柞之馆,旋憩乎昆明之池。登豫章,简矰红。蒲且发,弋高鸿。挂白鹊,联飞龙。磻不待絓,往必加双。于是命舟牧,为水嬉。浮鹢首,翳云芝。垂翟葆,建羽旗。齐枻女,纵悼歌。发引和,校鸣葭。奏《淮南》,度《阳阿》。感河冯,怀湘娥。惊蛔蛹,惮蚊蛇。然后钓鲂鳢,缅鰋鲉。摭紫贝,搏耆龟。捞水豹旱潜牛。泽虞是滥,何有春秋,擿漻澥,搜川渎。布九罭,设罣蔍。摧昆鲕,殄水族。蓬藕拔,蜃蛤剥。逞欲畋斁,效获麑麃。”此处,登豫章当指昆明池中的豫章台,《三辅故事》云:“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长鸣吼,鬣尾皆动。”[2]22
太液池也不例外,《西都赋》云:“滥瀛洲与方壶,蓬莱起乎中央。于是灵草冬荣,神木丛生。岩峻崷崪,金石峥嵘……庶松乔之群类,时游从乎斯庭。实列仙之攸馆,非吾人之所宁。”《西京杂记》也记载:“太液池边。皆是雕胡紫萚绿节之类。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之雕胡。葭芦之未解叶者。谓之紫萚。菰之有首者。谓之绿节。其间凫雏鴈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鳖。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鵁鶄、鸿鶂动辄成群。”[11]23由此可见其当是汉城西郊景色优美的游玩胜地。
汉长安城中以及其周边的地区,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池沼,有的池沼还特别巨大。这些池沼的存在在解决汉长安城的城市用水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极大地改善了汉长安城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这从西汉文人的洋洋洒洒的大赋就可以明显地看出。而这样优美环境的出现,也是汉代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顺应自然形势、积极发挥人类的聪明智慧的结果,这些都值得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汉代长安城中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建设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汉代时不仅注重利用树木来绿化城市,营造一个宜人的宜居环境,而且能够利用开凿池沼、扩大水面来改善城市环境。同时,在管理方面也有许多的措施,如文帝时曾下诏:“岁劝民种树”,当时还有专门的人(将作大匠)来负责植树之事。可见,汉廷中央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十分支持和重视的。政府的这种支持,加之有效的建设措施,对于汉长安城的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