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服务研究
2018-01-24魏芳
文 / 魏芳
高校档案工作是高校发展建设的基础部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明确规定,高校要加强档案管理,并将其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中。[1]特殊学生是高校重点关注的一类群体。其在高校中的成长,影响到学校整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群体认同视角下,创建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服务于高校特殊学生的成长,是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高校群体生活的有效方式。目前,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档案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服务质量受到一定的制约。
一、我国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服务现状
自小学开始,特殊学生在学校中便是受到重点关注的一类群体。为了帮助特殊学生适用群体生活,实现健康成长,各学校采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泾河源镇兰大庄小学开展了特殊学生帮扶计划,记录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以帮助特殊学生学习成长。王官营镇中学设立特殊学生成长档案,通过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2]
与中小学相比,高校更加提倡学生的自由成长,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权支配大学生活。高校没有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日常约束管理,在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的构建上,也缺乏对特殊学生的了解。目前,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构建还局限在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及残疾学生等特殊学生档案层面,对于特殊学生的群体融入、心理发展等,在档案服务帮扶上还存在很大的欠缺。
目前,高校关于特殊学生群体档案还未建立起完善的体系,也没有配套的档案服务措施,影响了档案的服务过程。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是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档案归建划分、档案功能服务等方面,缺乏完善的标准界定,导致特殊学生群体档案范围界限不明确,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整体比较混乱。
整体来看,我国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的构建仍存在很大不足,高校也未通过档案服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成长帮助。随着特殊学生在高校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也加快了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的构建。2017年10月,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颁布公告,将建立学生特殊群体档案计入工作议程。[3]学生的群体认同对于高校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内涵。在群体认同视角下,缺乏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的服务引导,降低了高校特殊学生的群体融入率,也影响了高校的整体发展。
二、群体认同视角下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服务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特殊学生群体档案许入标准界定不完善
“特殊学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标签,如残疾人、明星及单亲家庭等。这类学生的生长经历、生活环境等都与普通学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群体认同上需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其更好地适应高校生活。[4]
创建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可以对这类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类别的信息进行更好地记录和了解,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目前,高校在创建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时,对“特殊学生”的许入标准缺乏完善的界定,导致档案创建主体对象混乱。没有完善的“特殊学生”界定标准,就不能对“特殊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很多学生可能会因此被排除在档案创建主体对象之外,不能通过档案创建给予其相应的帮助。
“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的创建存在一定的范围,对档案创建许入标准界定不完善,就不能很好地将“特殊学生”群体档案进行界限化。范围过大,会给一些学生强贴上“特殊学生”标签,占用档案管理资源,影响“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服务质量;范围过小,就失去了档案创建的初衷,不能有效发挥出“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的服务作用。
(二)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分类不明晰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在构建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时,并没有系统地对特殊学生进行细分。这是造成当前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分类不明晰的主要原因。特殊学生是一个大的类别,包含心理问题学生、精神问题学生及生理问题学生等。构建档案时,针对不同特殊问题学生所采用的档案信息录入标准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对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分类不明晰,影响了档案体系的构建,也影响了档案的服务功能。
对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分类不明晰还表现在对档案管理上。档案工作是高校的重点工作内容,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是其中一个分支。不少高校为了避免档案分类管理所带来的麻烦,没有对特殊学生档案进行区分,与其他类别档案实行同化管理。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缺乏专业的分类管理,管理人员也不能真正了解档案主体对象,影响档案服务的定向化、专一化。在群体认同视角下,不能深入到特殊学生的内心,引导他们跟上高校群体生活的步伐。
(三)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心理动态更新迟缓
高校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在各种学团活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帮助自己成长提升。对特殊学生群体而言,某些方面存在的困难,会影响他们适用高校快节奏生活,在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波动。因此,在实现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的服务功能时,需要及时地进行档案心理动态的更新。
高校快速变换的成长环境会对特殊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在构建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时,不仅需要制定详细的档案信息收录表,还需要对学生的心理信息进行动态管理。这样,可以让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更好地表现出服务属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校学习生活。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心理动态更新迟缓,会造成档案信息内容与学生心理实际存在很大的偏差,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活动。此外,对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心理动态的捕捉不及时,会造成档案信息功能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影响档案的服务过程。
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心理动态更新,是为了保持学生心理动态和档案动态的一致。两者实现同步更新,可以更好地发挥档案的服务功能,增强特殊学生的群体认同。对特殊学生群体心理动态更新迟缓,意味着档案信息内容不能对学生进行真实反映,在发挥档案功能时会出现方向和职能上的服务偏差,影响对特殊学生的群体认同服务引导。
三、群体认同视角下的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服务提升策略
(一)完善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的许入标准界定
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是一类特殊化的学生档案,与学生“诚信档案”“学籍档案”等全体学生都适用的档案存在本质不同,有一定的范围界限对其进行约束。因此,在创建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时,首先要完善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的许入标准界定。
学生入学之后,学校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等展开综合测评。完善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的许入标准界定,需要对学生的入学综合测评进行严格的流程控制,并设置一定的评分标准,来完善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界定。此外,学校还需要对综合测评中符合要求的疑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确认。通过与学生进行约谈等方式,利用科学的心理、精神评判方法,来确认学生是否符合特殊学生档案创建许入标准。在群体认同视角下,完善特殊学生群体档案许入标准界定,可以使学校更加精准地进行档案主体对象定位,以档案服务的形式帮助特殊学生融入到大学群体生活中。
完善特殊学生群体档案许入标准界定,还需要结合学生个人、辅导员及学校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考虑。部分特殊学生群体比较容易区分,如“单亲家庭”“残疾学生”及“明星学生”等。对于一些在心理、精神等方面存在障碍的特殊学生,需要学校进行反复的综合评定,以严格的许入标准规范来确认学生的归属。完善特殊学生群体档案许入标准界定是一项综合立体的工作,需要学校保持对学生的动态管理。如果有学生符合某项特征,就要立即开展相关测评,创建特殊学生档案。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规范,也可以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拓展和延伸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的服务功能。
(二)促进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分类明晰化
促进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分类明晰化,必须对不同类别学生进行区分,在档案创立时实行标签化管理。比如,以“学习困难型”“家庭贫困型”及“心理问题型”等作为档案分类标准,对档案进行分类建设。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分类明晰化有助于档案服务的定向化、专一化,促进档案服务质量提升,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好地融入到群体生活中。[5]
促进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分类明晰化,还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不同基础档案信息录入表。特殊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较为明显,学生基础档案信息内容也存在很大差别。不同的基础档案信息录入表,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档案信息收集,收集到的差异化档案信息也赋予各个体档案不同内涵。如“学习困难型”类档案,在档案创建时尽量以学习视角出发,多收集学生学习科目、学习问题及学习方案等方面的档案基础信息,将学生的情况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也能促进各类别特殊学生档案的差异化发展。
(三)加速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的心理动态更新
高校学生处于青春期的阶段,对事物认知不成熟,缺乏处事经验,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尤其表现在心理活动上。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是学生客观信息和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特殊学生档案缺乏对学生心理动态的更新,会降低档案的质量,甚至导致档案功能失效,影响档案服务过程。
加速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的心理动态更新,需要定时、定期与档案主体对象进行交流,获取学生心理动态信息,保持档案的同步更新频率。高校学生对档案本身缺乏正确的认识,若没有档案管理人员对其引导,学生在档案信息更新上会缺乏主动。档案信息更新滞后导致特殊学生档案不能对学生主体进行客观全面反映,也对档案的服务质量产生影响。
加速特殊学生群体档案信息动态更新,还需要及时调整基础档案信息表,保持其与学生心理成长变化的同步性。高校学生成长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中,引起学生心理变化的因素也更加多元化。在进行学生档案信息录入时,过去的基础档案信息表已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客观心理实际。因此,基础档案信息表需要随环境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及时地将最新的档案信息栏目反馈到特殊学生档案中,保证档案质量。在群体认同下,高质量的特殊学生档案可以更好地体现档案的服务功能,有助于学生融入大学群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