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研究
2018-01-24周力
文 / 周力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流传的美德。高校肩负着培养和教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阵地。有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是普遍行为,是获得好成绩的捷径。可见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不容乐观,重建诚信道德的使命意义重大。开展诚信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建设的关键任务和重点工作。但是,大学生诚信档案,作为一种依赖民间力量发展的新生事物,在我国高校档案应用方面处于摸索阶段,无法实现最佳实施效果。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作用未获得充分发挥,导致我国大学生诚信问题处于严峻状态。
大学生诚信档案记录了学生在校活动中思想道德、学习生活的诚信表现,是学生重要的财富资源,可以为学生求职就业提升竞争力。学生诚信档案的管理是对学生诚信的有形记录,用诚信档案记录学生日常表现并对学生诚信行为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价值观,促使学生遵循诚信价值实践准则。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06年高校毕业总人数是600万,2016年毕业总人数已达765万,累积往届失业、再就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异常激烈。建立完善的诚信档案为学生创立有形的“诚信”自荐简历,不仅为学生塑造诚信品格形象提供了可行的依据,而且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无形的资源和宝贵的财富。
一、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现状
大学生诚信档案在我国的建立起步较晚,相关档案管理体系及制度还未获得具体规范。我国学术界对于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指标内容研究也未形成统一定论,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遭受质疑。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综合素质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大学生的诚信要求也随之提升,诚信问题从传统个人问题上升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我国各地也相继在高校对大学生诚信度建立相应的档案,诚信问题正式被我国国内企业作为人才就业的素质评判指标。但是从我国当前高校学生诚信现状来看,各种弄虚作假、学术抄袭问题司空见惯,当前高校学生诚信问题有待提升。
2005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听证会,讨论并通过了《学生诚信档案建立管理办法(试行)》方案,首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诚信管理以及评估体系。发展至今,诚信档案的构建已经在我国高校初具雏形。我国在信用档案体系和个人信用档案建设方面的法规法律不完善,仅仅是在《民法通则》《票据法》等法律上对于诚信的建立有所提及,缺乏较为完整、系统的规范社会信用活动的专门法律,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高校内部自行进行相关行为的规范管理,再加上对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的认知度不够,诚信意识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
二、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档案观念
我国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起步比较晚,关于诚信档案建立的规则以及具体法律条文也未得到相应完善,再加上当下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高校内部诚信档案建立氛围不足。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也未充分意识到诚信档案重要性,对诚信档案的建立以及管理缺乏足够重视,相关管理人员在管理观念上仍沿袭传统学生档案管理办法,最终导致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管理不够规范。当前保存的一些诚信档案只注重信息资料的保存利用,不适用于企业对学生档案信息的需求,限制了诚信档案在服务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二)缺乏统一的诚信标准
诚信档案建立之初衷是为了保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能够顺利进行,其主要内容是学生的经济信用记录。但是随着社会岗位发展需求的变化,企业越来越重视大学生个人品质,对于大学诚信档案利用率要求持续攀升。高校因此对诚信档案各项建设流程进行规范并对内容进行丰富与完善。从2003年上海大学建立我国首份诚信档案起,全国各大高校纷纷效仿。但由于缺乏统一诚信标准,各大高校“各自为政”,对于诚信档案建立的内容也不一致。由此,诚信材料的收集成为主要内容,其中有的以择业诚信材料的收集为主,但是此类行为严重忽视了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没有重视学生细节方面的诚信问题。
(三)缺乏完善的诚信档案管理评价体系
当下高校学生档案的保存以及记录方面,大多采用着纸质方式进行,且在资料填写方面也仅仅由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填写,缺乏信息化技术支持,管理评价系统也不够先进,使得档案资料信息内容有失客观。在高校内部,档案信息的采集以及第三方的信用评价、学生后续动态管理都无法纳入同一个系统当中,无法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跟踪记录,也难以实现学生诚信档案信息的互联共享效果,不利于用人单位查阅以及后续管理,导致学生错失就业机会。
(四)档案材料过于片面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学生毕业生档案管理范围基本保持不变,主要包括学生滤去材料、报到证存根、体检表、学生入学登记表、奖惩文件、学业成绩总表等。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发展形式也出现了新的形式,学生在思维、心理素质、能力素质方面也出现较大变化。而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在高校内仅仅被作为一种基本数据来保存,对于诚信档案数据材料的收集过于片面性,导致学生在进行面试的过程中,能力及心理素质不能被用人单位全面认识,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信任。
三、优化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具体对策
(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
首先,提高高校领导档案服务意识。为了实现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提升高校领导对于诚信档案的重视度以及认知度是首要工作。通过对高校领导档案管理意识的培训,并结合当下社会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可以让学校认识到,学生诚信档案作为高校档案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也能有效提升高校育人效果。而学生诚信档案在约束学生行为及综合素质提升上,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配备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有效改善档案管理。此类人员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具有高度工作责任心,能够极大提高管理效率,还能及时发现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方法。这对于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管理而言意义重大。
再次,应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机制。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档案管理的水平。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以及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由于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参与人数众多,最终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高校应该尽快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机制,培养自己的管理队伍。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高校内部管理人员实行多层次的综合素质培训,从而提高校内诚信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学校可以通过引进高素质专业管理人员,激发高校内的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兴趣,使之成为其他管理人员的学习榜样,让他们学习专业管理方式及思维,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学校也可对现有的管理资源进行定期培训,聘请外校专业讲师进行专业指导等。
(二)建立完善的诚信档案指标体系
完善的诚信档案管理需要以诚信档案数据指标为基础,实现档案数据收集的规范化;尽可能地保证诚信档案指标详尽、清晰,确保数据以及材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在数据材料收集过程中,需要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而各个诚信档案指标间也必须具备一定逻辑性。诚信档案的指标包括诚信承诺书、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在校期间奖惩情况、品德情况(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风考风情况、日常行为情况以及诚信优良记录)、信用情况(如拖欠费用、偿还债款等)以及就业信息等。
(三)建立互联共享的诚信档案管理评价系统
企业为了优化选择人才,通常会对档案进行详细阅读,关于诚信档案的内容更是重中之重。因此,诚信档案在多数情况下,细化指标比较多,而传统的纸质档案记录的模式很难对其进行全部的覆盖,不仅会影响用人单位的查阅,也会影响诚信档案在高校内管理。因此,为了方便档案调阅以及用人单位查阅,也为了实现高校诚信档案管理系统化目标,校方可委托具备一定资质的网络开发公司针对学校自身的特点,建立完善的诚信档案管理评价系统,使其通过数据库信息调取的方式来反映毕业生的相关信息。而这一系统由学校的信息部门、金融机构、网络开发公司以及用人单位共同构建。高校内的诚信档案管理评价系统需要相应的配套规则以及设施,需要对系统中的管理进行权限分配。学校根据分级管理的需求给予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学生所在院系不同的权限,让他们共同维护大学生档案信息。这不但极大地丰富了档案内容,而且体现了档案客观性。这种分级管理方式更便于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
(四)建立完善的诚信档案管理制度
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诚信档案管理的政策制度,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对诚信档案的管理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对档案的建立以及管理进行相应的监督,使诚信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档案管理有法可依。学校可以建立以学生处、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档案部门等部门共同组成的机构,实现档案数据内容的多渠道的提供,完善档案内容,提高档案真实性。其中辅导员负责建立档案工作,调动学生参与诚信档案建立积极性;学生处负责符合档案内容的审核以及内容的补充工作;档案部门负责档案管理以及存档工作;就业指导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相应岗位竞争的知识,发挥自身诚信档案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