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FH模式多架构信息化课程群研究
2018-01-24宋艳彬辽宁传媒学院
□宋艳彬 辽宁传媒学院
德国FH教育模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注重多架构科学技术平台的搭建,形成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专业课程群。本次研究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原点,以德国FH教学模式为支撑,以“3X3”平台与科技架构为有效手段,结合 “双创”理念,对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开展深入研究,搭建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一、现状与目标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课程群应用效果与预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信息化教育资源呈碎片化趋势,重复建设的现象也比较突出,缺乏统一性和兼容性。而德国FH模式与多架构科技有机融合,能有效促进课程群的良性发展,为基础课专业建设提供可实施性方案,可推动整个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
二、FH模式对课程群构建的启迪
德国FH因应用型教育的独特定位而享誉国际,40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经过对FH的研究发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分配十分重要,加强课程群的建设,将若干相关课程整合成课程模块,有针对性地划分专业理论与实践,有利于优化课程间的有机联系[1]。
三、多架构科技应用与课程群建设
基于大数据与融媒体平台,增设“3X3”平台与架构,即三个主要平台(Android、 iOS和Windows)和三个主要架构(本地、混合和移动Web),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课程进度进行网络全景展示。首先应确立三门核心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其次结合WEB技术快速发展线上与线下授课,分析网站资源平台实际点击量,进一步探究课程群建设深度与广度。按照既定教学标准进行教学,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课程模块组,具体内容如下:
(1)以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群。以FH模式深层次开展校企合作,重点关注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侧重深度融合办学,与企业共同建设特色课程群,有针对性地为社会培养中高级技术人员与专业管理人员,满足企业实践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2)调整课程大纲。以课程实践结果为导向,结合课程群与专业的基础内容的调整,进行教学大纲、教案、讲义、进度表、实践报告的重新设计。
(3)拓展实训、实验教学。FH的办学定位决定了企业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度。针对岗位需求制定职业技能培养双模式,与合作企业共同打造校内外实训基地,制定实践教学环节,增强艺术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推动数字教育进程。在已有网络公开课的基础上,利用多架构平台增设五门信息化课程,以WEB技术为核心,细化课程群基础知识点,并根据同步反馈机制调整架构手段,使其能够更好地为课程群建设服务。
四、实施方法
(1)在FH模式的指导下,推进应用型本科数字化教育,以就业推动学术创新,以优质课程群推动产业链升级,快速发展多架构应用平台,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发展战略[2]。
(2)参照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报告,深化改革课程群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手段、内容等提出新的要求。建设以混合WEB技术为龙头,移动WEB技术为辅助的快速反应机制,使PC端口与移动端口有机结合;增设校外产业实训基地,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实训授课,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与经验。
五、创新与影响力
(1)开展人才培养计划,集中优势学科开展教育互通互联合作,引进FH教育模式,考察德国FH本科院校,成立国际技术交流中心。打造中德学术交流平台,吸引各国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推进优质专业源共享。
(2)基于后MOCC时代的移动端平台开展“晒课”活动,课程群以微信公众号、推荐号、WEB交流平台、微博、企业答疑平台等网络形式进行延伸授课,使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任意设备上都能够接受课程教育。
结 语
德国FH办学模式虽然大量应用于德国和美国的教育体系,但是与我国应用型本科建设思路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共同之处在于以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来设计教学模式,是提升区域经济逆向设计人才培养的方案,结合德国FH应用型办学模式,对提升多架构平台建设起到关键性指导作用,对专业建设意义深远。
[1] 刘万生.联邦德国专业高等学校(FH)的考察[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01):44-57.
[2] 詹增荣.多云存储平台资源共享与安全架构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