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宾虹“隶体山水”浅说

2018-01-24

国画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黄宾虹用笔山水

宋代朱熹有诗曰:“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说明学问的传承与出新,都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如果对所谓旧学不加以更缜密的研究,其中一些精华便容易流失。毋庸赘言,很久以来艺术理论研究的深度与热度,远不及对引进西方艺术理论的关注和热衷。如今,随着我国民族复兴的步伐越来越大,这种趋向有所改变,对一些以往不太被关注的理论、实践的个案也逐渐引起重视。在这些工作中,对黄宾虹的研究仍然是热点之一。

1.“隶书体画说”的缘起和理论依据

黄宾虹先生一直强调画家应该重视“书画同源”的关系,但是,他不是口头上的泛泛而谈,而是在用笔关系与艺术形态变化上做出系统的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二者同源而各具功用的道理。

他在论书法与画法的关联时说道:“论书者曰苍雄深秀,画宜浑厚华滋,至理相通,有隶书体画。”(自题《隶体山水》)①虽然这段话的具体时间不能确定,推测约发表于20世纪40年代初。从现当代中国绘画史上看,迄今为止明确提出中国绘画有“隶书体画”者,仅黄宾虹先生一人而已。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的形态变化也难以尽数。但是,各个历史阶段都有影响艺术进程的重要论说、重要作品和重点代表人物。客观上讲,黄宾虹的“隶书体画”之说,远不如其“五笔”“七墨”那么引人注目,但是,细析此说的缘由、解读它的内涵之后,会给我们学术意义上的启示。

俗话说得好,“凡事得讲理”,艺术理论的基本特点也在于其论得不得理。黄宾虹的“隶书体画”之理是这样成其说法的:“六书以玉理假借为天理、事理。(艺术上)画理有天生者、人为者。天生即自然之谓也。故天有天理,地有地理。(艺术之理)人为者,因人参天地间而有造作。故事有事理,物有物理。……画理即本天然。天然不足,始有人之造作。”从中可见,黄宾虹先生提出的隶体山水,自然是由远而近,从古到今,参悟自然之理而融入艺术之理的。

诚然,从学有源头角度讨论隶体山水的理论由来,必然得先简略说明隶书的出现。相关记载表明:隶书虽然是秦时的产物,但它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就已出现。“四川青川郝家坪战墓出土的木牍文字,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三余墓出土的竹简文字都证明了这一点。”

隶书自秦代大力推广后,至西汉开始走向成熟。其用笔方法逐渐摆脱了篆书的笔意,字体形态更为整齐、端正,出现了笔画上的波磔,字形也趋于扁平。

东汉时代,隶书已臻鼎盛。……篆书中圆转的笔画,在隶书中分成了横、折用笔,书写方法的改变带来了字体审美形态的变化,而其中的波磔甚至有一些装饰美的意味,隶书在实用的基础上向抽象形态迈进了一步。因而,也为它被其他艺术借鉴奠定了基础。

2.方法之变引发的形式变化

从篆书过渡到隶书是一个重要的转变。首先,字形由竖变扁,书写时节省了书写的用材;其次,进一步简化了篆书的笔画与结构,圆折改为方折,波挑用笔更加左右伸展,结体上横向的用笔舒展与纵向的紧凑形成一张、一驰,字的笔意更具画意。

古代绘画理论中有不少关于书画同源的著述。北宋郭熙在《山水训》中说:“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不拘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黄宾虹认为:“能以书法通于画法,为古来所独创者,则有陆探微。”比郭熙说得更为明晰。黄宾虹自己围绕这一论题,对于隶书笔法之变对中国画表现产生的影响,他有独到的见解。

譬如,隶书为什么更有利于与山水画沟通?他认为:“隶体似方,方中用圆,《月仪》《急就章》如是,马远、夏圭画亦如是。”②

又如,对隶书在作画时所引发用笔变化,他在论“五种笔法”的“平”字法时,提出这个变化的意义:“起讫分明,笔笔透到,无柔弱处,才可为平。……勾勒用笔,要有一波三折。波是起伏之形态,折是笔之变化方向。运用此法可线条不板滞。……此种线条之表现方法,实为东方用笔之上乘。”他尤其强调:“作画如隶,一波三折如是无他,于隶体中一波三折多致意耳。”“画法之精,通于书法。宋赵子昂问钱舜举何谓士夫画,答曰隶体。其说是矣。然隶法之妙,称有波折,似乎用笔,不可言平。不知水者至平,其流无方,因风激荡,与石抵触,大波为澜,小波为沦,曲折奔腾,不平甚矣。”③正因为隶体对于山水画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黄宾虹先生表示“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这也是宾翁主张以隶入画的初衷。

3.隶体山水中的士夫画精神

黄宾虹先生提倡以隶入画,不仅仅是看重用笔形式产生的造型意义,而且更为他所关注的是隶体入画本体的文化意义。他认为隶体入画是出正轨之源,可以展现士夫画精神。他多次重申这一观点:“论书者曰苍雄深秀。画宜浑厚华滋,至理相通,有隶书体画”,“论画以浑厚华滋为六法正轨”,“市井江湖画不可学,学必以士夫之卓卓者。文人画即与市井相去无几,以其练习功缺也”。④

诚然,绘画的精神需依形而出,而过于重形亦有碍于画中精神的表达。北宋沈括说得十分透彻:“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他继而认为:“谢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分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

黄宾虹倡导以隶体融入山水画,但非以普通山水物象评价,艺术表现不应以自然形器是否完全为论。黄宾虹的山水擅长以中锋左转右出,运用自如,重内美与天然之美。虽然当时为很多人所不解,但真正的行家能识出其中奥秘!正如傅雷先生当年所评那样,“宾翁作画只重内美,兴来即画,兴止即罢,……法古而出,之以新奇”,“由于宾翁长年累月坚持览宇宙之宝藏、穷天地之生机,……胸中自具神奇,造化自为我有”,所有这些,平常人所难理解与识见。

4.隶体入画的审美意境

重温黄宾虹先生以上论述,反思书法与画互通的形式变化:篆体字如入山水则描画太为明显,结体之严也很难与画里对象相融;而楷体是隶体的发展演变结果,字体更加规整庄重,亦难与写意绘画用笔融合。唯有隶书处于篆、楷之间,用笔与形式都能与画意相通,隶体入山水,能使画面发生诸多形态变化,产生不同的审美意境。

黄宾虹先生为了说明这一重要选择,还举例说:“董思翁作画以奇字草隶之法,树如屈铁,山如画沙。”这些也与“宋苏轼曾经称赞士夫画’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的观点吻合。显而易见,士夫画与画工画相比,更注重精神意气的抒发;与文人画相比,尽管文人画也比较注意意气的书写,但最终因为文人画家“练习功缺”,而往往言不达意。隶体山水方圆兼备,能通达苍雄深秀、浑厚华滋之境。

黄宾虹不仅从理论的角度提出以隶入画的意义,而且在长达七十多年的艺术创作中践行这一追求,从一些山水作品中可以窥见其卓越成就。他创作于1952年的山水长卷《湖山览胜图卷》堪称其这类山水的代表作,作品以线为主,遒劲有力,转折自然,厚重中寓灵巧,苍茫中藏柔润,给人们留下审美的深刻印象。他的浅绛山水也留下了不少以隶入画的佳作。

诚然,成为一代大师谈何容易?他经历艰辛而漫长的艺术探寻之后感慨地说:“学者如游山,必经曲折盘旋,知有攀崖历磴之苦,乃睹佳境,……夫惟先求乎法之中,终趋于法之外,不为物理所拘,即无往而非理。……再自审其有无笔墨,何由进分明于融洽?无他,于隶体中一波三折多致意耳。”

从以上这些理论与技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黄宾虹提出隶体书画的概念,由理而入,从古法与造化中探求新法,不仅仅是致力“隶体入画的一波三折”变化,而且注重深邃的创作思想与哲理的相通、书法与画法的交互、物理与画理的融合,构成现代山水艺术深邃的审美意境。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时而思考,时读时新,不时获益。

注释:

①赵志钧编《黄宾虹论画录》第111页,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11月。

②赵志钧编《黄宾虹书简·续》第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③王中秀选编《黄宾虹论艺》第9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6月。

④同①第187页。

猜你喜欢

黄宾虹用笔山水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一处山水一首诗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山水》
黄宾虹的佳作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