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新策略研究

2018-01-24王一涵

传媒 2018年13期
关键词:视域媒介素养

文/王一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媒体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和应用,已经对社会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媒介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素养,是对综合素养的有力补充,媒介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综合素养的高低。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在目前媒介产业发展的环境中,似乎稍显无力,新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呼之欲出,高校在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在新媒体领域中创新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和策略,培养核心价值,筑牢学生的思想堤坝。

一、新媒体和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阐述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伴随科学技术水平提升而出现的媒体总称,指的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基础之上,借助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和双向互动的媒体信息传播媒介。常见的新媒体从当前现状来看,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占据主导,而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对当前公众的生活和工作影响极大。

媒介素养是当代社会生活中公众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指的是公众接触、解读和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从其定义中不难看出,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必须涵盖三方面的要求:要求通过公众利用媒介获取信息的公众接触、带有个人评判标准和反思力的选择性获取和个体解读,以及在日常利用媒介发表自己对相关事件的看法或者维护自身权益的反馈和应用。

二、新媒体给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带来冲击和挑战的原因

1.高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综观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在其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对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使用频率极高,几乎到了寸步不离的地步。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大部分大学生都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更偏向于娱乐、游戏等通俗化的功利目的,同样也存在道德素质差、自律意识弱以及立场不坚定等问题。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会出现对其他网民肆意进行侮辱、谩骂等人身攻击的现象。认真分析其原因就会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根本未意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对新闻报道的真假缺乏站在客观立场审视的能力,无法从众多的网络信息中搜寻到“真知灼见”,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误导,从而也就无法对自身行为进行有效指导。

2.高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力度还不够。高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其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媒介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素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在媒介素养的教育过程中确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获得的效果却不太理想。结合当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媒介素养教育确实没有传统学科受到重视,针对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教育投资力度不平衡,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系统而科学的专项研究薄弱,而在借鉴渗透到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和加深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深度结合方面尚有改善空间。只有增强高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有效实现新媒介自身所具有的信息正面传递、实践反馈应用等社会传播的正向功能。

3.政府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度有待提升。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迅速,而公民的媒介素养也普遍较高,这其中政府发挥了十分关键性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都是“自上而下”对公民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很多国家都由政府和教育系统合作,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的正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中,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非常雄厚的群众基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新媒体和信息化技术起步较晚,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时间并不长,更多的关注点在社会,而针对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应的教育政策和方针也未出台,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政府要积极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逐渐完善对新媒体和媒介信息的监督和管理体制,提升对网络媒介的把关和信息传播方面的监控,为增强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1.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新思维。传统的媒介教育理念已经无法符合新媒体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增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际需要。对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在新媒体视域下,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将新媒体视域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更多地融入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教育理念有了创新,媒介素养的教育创新才能够真正实现。要明确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目标的明确能够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指引,有效避免教育方向走偏。笔者认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三:第一,要加强对媒介素养信息概念的理解和对技能掌握的能力,这是媒介教育的基础性目标,也是进行媒介教育的基础。第二,要锻炼和培养大学生对良莠不齐的媒介信息的研判能力。在新媒体普及和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因为大学生很少接受过科学的媒介理论的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更容易受到更多思想上的诱惑和冲击,受到好奇心和“猎取心态”的驱使,不能准确将媒介展现的表层内容与自身的信息需求连接起来,对海量的媒介信息失去正确判断的能力。提升媒介信息正确判断和运用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面对海量媒介信息时做出正确的判断。第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净化新媒体环境,学校也要组织学生学习网络法律知识,增强高校学生运用道德和法律手段维护权益的水平,增强客观理性的分辨和接受信息的能力。

2.丰富教育手段,构建多元化教育结构。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其创新不仅体现在教育理念上,还体现在教育手段上。以往,在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教育时,单一的教育手段严重影响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质量,而这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是无法符合现实要求的。丰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手段,一是应从理论教育进行丰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与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增强媒介教育的覆盖面和针对性,在实践中学会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资源,提升媒介批评的意识,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研究力度。丰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手段,还应当从实践教育着手。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二是应当更多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高校可以搭建灵活多样的校园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平台,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营造浓厚的氛围,通过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使得大学生能够深入其中。高校可以搭建和谐校园媒介文化交流平台和大学生参与校园媒介实践的平台,完善高校日常学习工作涉及的各种媒介,增强高校学生对媒介的使用率。三是构建多元化教育结构,完善新媒体信息预防机制,健全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以切实健全校园网信息监管机制并创设新媒体信息反馈机制,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3.加强本土化,提升媒介素养教育实效。从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来看,大部分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理论为基础,有的甚至出现照搬照抄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的国情是不同的,对于他国的媒介素养理论可以作为参考,但是不能全盘照搬,要从中吸取精华,舍弃糟粕,否则将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所以,我国在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教育时,应当加大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本土化。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理论基础,我们应当更多地以学习者的姿态去面对,借鉴先进的经验,毕竟这些媒介素养理论已经被大量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如果能够将其很好地结合到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将会是一种有效的创新。而且可以探索出台对相关教师和辅导员的培训政策,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思政管理系列教师的培训和评价体系中,以实现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保持新媒体高效发展并维持社会和教育稳定发展的三重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认识、去接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素养。另外,当前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90后”,甚至是以“95后”为主体,这一群体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应当以“95后”为主体,针对其成长环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分析新媒体大背景下的传媒环境、传媒技术等差异性内容,创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在当前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应当重视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并且在创新方面提高重视。考虑到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在学生、高校以及社会等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以此增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猜你喜欢

视域媒介素养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