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引领新闻人才队伍建设
2018-01-24沈珠楹
文/沈珠楹
作者系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媒介融合是传媒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是新老媒体间的技术交底,人才的跨界匹配,更是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这对新闻人才素质和技术提出更加综合、更加全面、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虽源于手工制造业,但其蕴含的职业精神值得各行各业倡导,尤其要成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坐标。
“工匠精神”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突出重围”之利器
“工匠精神”契合了媒介融合的职业要求。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敬业是其重要内涵,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爱岗敬业,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实现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精神产品的需要无疑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现代传媒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就要自觉扛起“解决精神产品生产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生产出更多适销对路受群众欢迎产品”的职责使命,从而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能够获取海量的新闻信息,但其中也充斥着很多的虚假内容。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热爱新闻事业、忠于新闻职守,始终保持高度的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要求,把讲政治摆在首位,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融合变革。“没有正确的政治认识,等于航海的船没有了指南针”。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人才只有愿意为新闻事业奉献才能、智慧、青春乃至生命,才会增强政治觉悟与新闻敏感性,才会提升过滤虚假信息、提取真实信息的能力,才会更好适应融媒发展需要。
“工匠精神”契合了媒介融合的时代要求。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不可否认,现在传统媒体的读者在流失、广告在流失、影响力在流失,但传统媒体有着特殊的舆论宣传引导功能,在任何语境下,这个功能都不会削弱。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发扬工匠精神,保持足够的专注和定力,保持并发展传统媒体的特殊优势。同时,在媒体传播格局发生剧变,传统媒体赢利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坚守主业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延伸拓展传媒产业链。互联网时代所呈现的扁平化、多节点的网状经济特点,为“外来者”“陌生者”闯入提供了机会,使闯入者有可能“从生变熟”“从无到有”。
“工匠精神”契合了媒介融合的内容要求。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精致化的人生态度。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将自己制造的产品视为自己生命的作品,因此就会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永远不会满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新闻信息资讯不再是稀缺产品,内容传播机构也不再是稀缺资源,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网络大V大咖不断涌现,在这样的挑战下,新闻内容生产必须要从“人无我有”向“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转变,打造品质报业,树立精益求精的传媒品牌价值形象。而且,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不能仅满足于提升写作与采编技巧,必须集采访、写作、编辑、摄影摄像、视频剪辑以及各种网络编辑功能于一身,只有“多面手”“全能型”新闻人才才能生产出全媒体新闻精品。
“工匠精神”契合了媒介融合的技术要求。“工匠精神”强调执着、坚持、专注,但并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也要求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也就是既要对职业有敬畏、对质量够精准,又要追求突破、追求革新。媒介融合光有内容远远不够,技术才是关键。科技革命、互联网和信息科技飞速发展,加快了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媒介融合带来新闻编辑生产和传播发生重大变化,比如“游戏、虚拟现实、可穿戴技术与新闻融合”“自动化新闻”“播客革命”“社交媒体掀起新浪潮”等。这就要求新闻人才具备互联网创新思维和技术,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融合,不能仅仅依靠某一种媒体形态就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而要实施全媒体传播策略,实现多屏多终端传播,不断扩大传统主流媒体的主流影响力。
以“工匠精神”引领新闻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导向
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的“工匠精神”落实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就是要“创优”。而且,“工匠精神”不等同于“工匠”,不仅仅适用于采编一线,还需要贯穿经营、发行、管理、服务等“全流程”,否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势必影响“工匠精神”价值的发挥,必须实现在新闻全领域、全过程贯穿“工匠精神”的目标导向。
融合强优。着眼于“打造新闻精品、推动新闻惠民”,立足品质立报,围绕中央、省市委中心工作,优化整合内容资源,深化构建网上网下、官方民间舆论场,创新主题报道,创新新闻品牌,创新舆论引导,唱响“好声音”,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坚持融合优报,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以新理念打造新平台,强化互联网思维,把融合作为“催化剂”,在“融”中求突破,在“合”中再创业,再造新时代党报传播新优势。在主题上比创新、品牌上比影响、传播上比实效,让更多的主题报道创新推出、更多的新闻品牌持续打响、更多的舆论引导扎实有效。
经营争优。着眼于“产业转型升级,跨界多元发展”,立足效益兴报,扎实推进广告、发行、印务等传统产业升级,推动会展、旅游、文化、金融等多元产业跨界发展,强化“媒体+”“互联网+”理念,以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推动融媒发展从以数量提升为主要标志的速度增长转向以质效提升为目标的高质量发展,努力形成互动共赢的生态效益,做推动社会效益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和报业生态效益可持续化的探路者、实践者和示范者,涌现更多更好的“经营大户”“创收模范”“产业标兵”“发展精英”。
管理达优。着眼于“改革创新驱动,提质增效护航”,立足素质强报,围绕行政、人力资源、财务、技术、后勤等环节领域,加强精细管理和绩效考核,形成权责清晰、管理有序、科学规范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优化内控流程管理,积极为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自我约束和监督体系想办法、出点子、求实效。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立足岗位实际,围绕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制度管人、管事、管资产,在管理中强素质、出形象、增效益。
服务创优。着眼于“效益优先、客户至上,单位为家、幸福港湾”,以快速满足、个性化满足、高质量满足为导向,立足服务一线、服务经营、服务大局,大力推行“店小二式”代办、“经理人式”跟进、“监护人式”保护、“清单式”减负、“查酒驾式”监管的全程、全天候、全领域服务保障,不断改善服务环境,不断提高业务技能,认真执行服务规范,注重做好服务细节,切实满足用户需求。同时,切实解决窗口营业人员服务态度“生、冷、硬”,服务行为不规范,解释不到位,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努力实现服务流程最优、服务效果最佳、服务细节最到位,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真正落实到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以及工作实践的各个环节。
以“工匠精神”引领新闻人才队伍建设的榜样激励机制探索
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以“工匠精神”引领新闻人才队伍建设就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而且要干在平常、奖在经常、发现在日常,让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褒奖人才成为常态,使“工匠精神”延续发扬、久久为功。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周、月、季、年为节点,按照“及时发现闪光点、定期选树岗位星、常态分享好经验、大力褒奖正能量”思路,推动新闻人才激励制度常态化、制度化、实效化。
周点赞。在新闻、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第一时间发现梳理各部门及干部员工在践行弘扬“工匠精神”的闪光点,设立闪光榜、点赞台,通过上榜、上墙、上屏、上线等形式,及时通报点赞。每周进行汇总,并择优进行集中通报点赞。
月评星。在周点赞的基础上,每月开展月度之星评选。月度之星包括“标兵处室”和“明星员工”两大类。“标兵处室”分设“服务标兵处室”“管理标兵处室”“创新标兵处室”“经营标兵处室”“文明标兵处室”;“明星员工”分设“记者之星”“编辑之星”“经营之星”“管理之星”“公益之星”“技术之星”等。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一,各报网刊、集团直属部门(公司)自行推荐申报,集团根据申报情况组织联评,确定月度之星若干名,并予以通报宣传。
季交流。立足于“解剖麻雀、探求密码、分享宝典、传承先进”,通过组织分享会、交流会、闭门会等形式,及时通报交流各处室和干部员工在践行弘扬“工匠精神”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效。每季最后一周为“交流活动周”,由集团人力资源处、机关党委、工会等相关处室牵头,组织开展集中展示、现场交流或线上互动活动,最大限度实现“智慧碰撞、灵感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经验分享、共同提高。
年表彰。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先进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周点赞、月评星、季交流基础上,组织开展年度“先锋处室”“最美报人”评选。“最美报人”分设“最美记者”“最美编辑”“最美经营人”“最美管理人”“最美公益人”等类别。对荣获年度“先锋处室”“最美报人”的集体和个人,大张旗鼓进行宣传表彰,着力营造“弘扬工匠精神,争做最美报人,打造品质报业”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