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习方法
——以《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为例
2018-01-24梁丽新
梁丽新
对于习作来说,写人记事是其主要内容,而教材则是最好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写人情节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感悟文本人物形象,还能从中习得表达技巧。比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节选自《儒林外史》,讲述的是严监生临死前因油灯里点着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根才肯离世的故事。这一细节描写,主要是刻画了严监生视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教学片段如下:
师:严监生伸出两根手指,大侄子、二侄子、奶妈都进行了猜问,这里能不能省略直接写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呢?为什么?
生:不好,这样写就没有悬念了。
生:不好,这样不能突出他视财如命的吝啬本性了。
……
师:如果要写,写一两个人就行了,为什么非要写这么多人都猜呢?是不是多此一举?
生:不是的,这样写的目的是更能激发读者兴趣,吸引他们继续往下看。
师:是的,这里可以用一个成语进行概括,叫作一波——
生:(集体回答)三折。
师:是的,一波三折,这也是小说通常的叙事写法。其中“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特别有讲究。有很多经典故事往往都是以“三”开头的,比如“三打白骨精”,还有——
生:三顾茅庐。
生:三英战吕布。
……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多猜一个,来一个“四”呢?
生:好像不太好,如果猜多了,也没有阅读的兴趣了。
师:是的,俗话说事不过三也是这个道理。因而我们在写人记事中,也要借鉴“一波三折”的写作技巧,比如在集市与商贩进行讨价还价时,在描写足球比赛时,等等,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以便让情节更曲折动人。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运动会上运动员跳高的场景,也试着采用“一波三折”的写法。(生练笔)
……
阅读指向习作,怎样让笔下人物显得更为丰满呢?对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叙事,借助具体细节,进行“一波三折”的描述。针对《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根手指的细节描写,通过“一波三折”,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反衬出了严监生的吝啬鬼形象。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实现由教内容到教方法的转变,引导学生由“怎么写”向“为什么这么写”过渡。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实现与作者、文本人物的对话,为其理解严监生这一吝啬鬼形象创造条件,还通过分析品读、随文练笔的方式,获取表达技巧、习作要领。
“三”这个数字,在我国文化中往往具有特别的内涵,从“一波三折”到“事不过三”,从表现手法到生活常理。课例中教师借助“三”来分析,先引导学生分析细节描写过程,了解“三”次猜测,接着由此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有关“三”的故事文化,最终借助随文练笔的方式,让学生尝试进行练笔。这样既能推促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人物形象,从中了解到严监生吝啬到极致的形象,即便家财万贯,临死前想到的却不是亲人,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最不值钱的一茎灯草;又能从扶到放,引导学生从中习得表达方式,为其习作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文体特征往往决定着教学内容。《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长篇章回体小说《儒林外史》,因而遵循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与环境。在具体教学中,笔者从其情节要素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三次猜测”,学生既读懂了离奇的故事,又准确把握了文本人物特征。相信无论在什么时候,学生一提到吝啬鬼的形象,自然而然便会想到严监生。而文中“一波三折”的表现手法,不仅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样会通过随文练笔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继而实现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