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之传播

2018-01-24

视听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圈层综艺内容

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态势会进一步增强,界限会更加模糊,所有的手段都可以做融合业务。所以我们没有理由看淡电视前景,因为电视在技术上、传播方式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一直在不断地发展、演化之中。“大屏”并不跟“电视”划等号,视听新媒体并不一定是“小屏”。在视听服务领域,不管大屏还是小屏,用户的转移成本很低。好的内容在哪儿,用户就去哪儿。(“广电头条”《罗建辉:我们没有理由看淡电视前景,好的内容在哪儿,用户就去哪儿》)

自媒体发达,严肃新闻媒体式微,就会出现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爆发后的传播生态:事实极度匮乏,各种消息满天飞,非理性情绪在各微信群和朋友圈快速转发,营销号第一时间出来吃沾血馒头,大号借势收割流量。恶性公共事件,本该依赖的独立的第三方——曾经的调查记者的阶层消失,是现在传播困局的根源,以流量作为立身之本的各类公号,事实不是它们的关注点。极端事件引发的猎奇心,人性里对恶的愤慨,都成为营销号流量变现的直接因素。(“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事实匮乏的时代,调查记者不够用了!》)

慢综艺的火爆从本质上来说是对观众渴望文化的心理的一次迎合,我们在社会疲于奔命,我们遭遇各种困境,文化的抚慰作用不言而喻,对于文化的平等追求可能是我们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平等了,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我们抵抗这个社会的最后法宝。而文化类慢综艺的出现,恰好是我们展示自己文化情怀的最好的契机。(“广告销售老鸟”《慢综艺霸占卫视荧屏,是真情怀还是装逼格?》)

今年光是待播的“大女主”剧就有几十部,正在拍摄的更是有上百部之多。类型也是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什么玄幻冒险的、古装言情的、后妃宫斗的、乱世成长的,多得像菜地的萝卜一样数不过来。但是,我认为今年会有80%以上的“大女主”剧集体扑街!主要是“大女主”集体扎堆后的内容同质化,让观众的审美开始疲劳了;“大女主”依旧是老套的剧情和架空的女权,让观众没代入感;还有千篇一律的人物脸谱化,早就让观众提不起兴趣了。(“新剧观察”《2018年为什么会成为80%“大女主”剧的火葬场?》)

在内容的生产方面,有这样一句话:“满足所有人等于所有人都不满足”。几年前,二次元动漫圈层、游戏圈层、地下文化圈层等小众圈层在视频平台上几乎难觅踪影,但在今年,视频网站力求通过差异化的内容编排挖掘更多受众的趋势已经愈发明显。通过对90后、95后、00后不同阶段不同兴趣层的年轻人群体划分,精准对标目标群体,通过小众内容在圈层中引爆,然后扩散,通过口碑化传播,继而掀起整个大众市场的热度。(“新剧观察”《2018年网络视频内容十大发展趋势》)

如果你看不懂现在00后的表情包,那就对了。在我看来,00后的社交表达已经呈现出“富媒体”形态,他们喜欢装饰自己头像,自定义聊天框体,气泡、字体、主题和壁纸等等,他们都希望有自己的选择。图文、短视频、音频、视频等多样化表达是常态。(“吴怼怼”《第一批00后已成年,他们的“三观”会改写商业世界游戏规则吗?》)

“我们我到说‘们 不您在 能’很 对这多 用个产 户字称品,‘里但您面是’都在,会微而看信是‘你’。我们并不需要用一个很尊敬的态度称呼用户,而是应该当朋友一样称呼,所以应该是一种很平等的关系,这个写进我们的产品条约里面去了。后来再也没有人敢在产品中对用户过于尊敬,因为我们一旦对用户过于尊敬,那说明我们可能怀有目的,可能需要骗一点什么东西过来。”张小龙谈微信对用户的态度的时候如此说,他认为必须给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把他当朋友。(“虎嗅网”《张小龙:故意去感动一个人是挺不尊重他的表现》)

猜你喜欢

圈层综艺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主要内容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