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开电视”的新闻联想

2018-01-24周云龙

视听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客厅频道体制

时代的变迁,有两个“小窗”最能看出端倪:门厅和客厅。准确地说,乱糟糟的门厅、冷清清的客厅。——前者表明网购发达,后者显示电视萧条。

最近,一条新闻刷屏了:南外学霸家里十几年不开电视。点开看看,完整的事实是,学霸妈妈为了女儿的学习,十多年来,不只是不开电视,还自主放弃了单位旅游以及所有的同学、同事聚会……报社同行“不怀好意”地单独拎出一个“不开电视”,可能是觉得这个角度更有痛点。当然,即使这个角度,也还是可以看出曾经的电视如同今日之手机,是有着难以抵抗的魔力的。

“不看电视”早已不是新闻。大约十年前,在某些文化人集聚的论坛,常常可以听到个别精英人物的“开门见山”:不看电视好多年了。不看电视,不仅是文化人的自我觉醒或者标榜,也是不少普通居民自觉的选择。朋友从事家装业,近年来他接手的多例家装业务,主人都未给电视机在客厅预留机位。事实上,不只有孩子读书的家庭不开电视,越来越多的家庭里,电视的声音都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小屏(手机),中屏(电脑)也开始受到程度不同的冷落。

好多人不开电视了,电视该怎么办?电视台每年都有一次务虚会。说是“务虚”,也越来越靠实了。二三线卫视“大多数收视已经为零”,省级地面频道“上不顶天,下不接地”,日子更是一年难过一年,能不实在一点吗?

务虚会上的话题个个“掷地有声”:一说,不要遍地开花,握紧拳头,做出一档节目,叫好又叫座,吸引广告客户,吸引观众回到客厅;一说,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载体落后,难以起死回生,应当在新媒体上发力,节目要融媒体传播;一说,关键是要有团队,现在人手不少,但是队伍严重老化,能干活的不多,要想办法引进90后人才。

这些说法,每一句拎出来都是硬道理,是靠谱接地的大实话,而具体到省级地面频道乃至二三线卫视频道,却又困难重重。

——新媒体时代,受众选择多元,注意力分散,常规节目已经难以吸引到人。而叫好叫座的现象级节目大都是大投入、大制作,几个地面频道“玩”得起?即使硬撑苦扛,能有正比产出?能吸引观众回到客厅的,一定是内容,而内容的独特、新颖、深度,几个地面频道有实力、有资源?

——当下,新媒体资讯来势汹汹,独大天下,传统媒体有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确实不该袖手旁观,而传统媒体现在“做”出来的新媒体,往往不过是节目的文字稿本,多敲了几下回车键,多贴了一些图片。即使原创的帖子,也都要层层审定。而主管者多半是移动互联网的“难民”,是50后60后。这样的新媒体产品,还能有传播力、影响力?事实上,那些热点公众号,有几个账号主体是传统媒体?运营者好多是传统媒体的人,却是跳出或逃离传统媒体的人。

——传统的管理方式、薪酬体系,能给一流人才腾出发展空间吗?多年如一日的考核评价手段,传统媒体常常只能沦为一流人才的集训地、起跑点,他们练个手熟,就用脚投票,选择“东南飞”。工资水准、管理水平大致决定了吸纳人才的层次,一般总是“门当户对”的。更深的体制积弊是,好的留不住,孬的开不掉。

所以,避开或无视管理体制的背景或现状,奢谈节目创新,是没有意义的空气振动。一切讨论传统媒体生存与发展的话题,都必须脚踏实地,必须回到原点,回到现有体制的框架内。

事实上,“体制内”也不全是铁板一块,体制内有着丰富可开发的资源,传统媒体在体制内依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媒体的社会合作、线下活动也面对诸多体制内诉求,媒体人当下一个方向的努力就是怎么让“优势”“诉求”变现。所以,在体制内的同行高谈阔论“拥抱新媒体”“拥抱互联网”的时候,我还是提醒一句:假如我们平台不能突破体制的约束,还是拥抱“体制内”,更靠谱。

周云龙,年近半百,电视老人。人很普通,话不普通;口音特重,分量不重。恋旧恋自己,偏爱新媒体。

猜你喜欢

客厅频道体制
瓜里绘客厅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杨苡先生的客厅
春意客厅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寒假快乐频道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频道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