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与情感: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
2018-01-24栾轶玫
2017年是人工智能元年,这一年,人工智能被广泛地应用在实践中,出现了多个行业与领域的“AI+”。具体到国际传播领域,人工智能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国际传播旨在研究个人、群体、政府利用技术,传递信息、传达价值观、交换意见,研究不同国家和文化间是如何促进或阻止信息、观念交流等相关命题,人工智能作为未来最重要的媒介技术,它对国际传播的影响无疑是多方面的。
当下国际关系多元主体——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普通民众等,在国际舞台上都有传达自己价值主张并使其话语得到国际认同的意愿,而同时承载着数据的制造、分发、收集、挖掘等多样功能的人工智能,其本身所具备的迅速反应、快捷分析且差错率较低等优势,在多元主体参与国际传播、提升其国际话语权过程中将发挥巨大作用,借助人工智能优势可以更深层次地提升并丰富国际传播体验。
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有计算与情感两个分析维度:一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给国际传播中的精准传播、精确营销、用户画像、舆论分析提供技术支撑。结合大数据用AI技术计算出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内容。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深对于国际传播目标用户的了解,使个人化传播成为可能,从而给传播内容情感赋能,让不同的用户产生独特的情感连接与个人化的情感依赖,给情感传播提供策略支持。
人工智能技术能给用户画像,从而使得国际传播的对象能够由面目不清的群体,变成了可被精准描述的清晰个体,只有个体清晰化了,情感传播才成为可能;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将用户的社交网络群体作更明确的划分,从而使得国际传播可以根据不同兴趣爱好、经济文化水平的网络社区来进行针对性的传播。与此同时,VR/AR、聊天机器人、人脸识别、传感器、智能语音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使得人工智能媒体能够根据对象国用户所在场景、用户的需求来选择如何综合应用这些新技术,为用户提供满意的受传体验,从而提升国际传播的效度。
人工智能技术的总体趋势是个人化、拟人化、智慧化的,随着人工智能从“弱人工智能”阶段发展到“强人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的应用进一步个人化、拟人化、智慧化,机器通过深度学习将更知晓人们的偏好,知道哪类媒介话语会产生“共情效应”,知道何种传播能引导人们的想法、哪种场景能激发人们的行动。人工智能赋予传播更多的情感、情绪色彩,影响着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与对象国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
人工智能对国际传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能改善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文化折扣”是国际传播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当一国的文化产品输出到他国时,因不同文化背景、文化习惯、文化观念的差异而得不到他国的完全接受和理解,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折扣”。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加强对他国市场调研的数据广度、挖掘深度与整合力度;同时,借助机器学习,还可以对对象国历史、文化、传统、偏好、禁忌等更全面地了解并作深度分析与挖掘,从而较之以往能更有效地找到适应对方文化传统的弥合路径,从而降低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提升国际传播效度。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还可助力国际传播的语言翻译。语言,一直是国际传播中的一个重大障碍,人工智能时代,借助机器进行实时、精准的翻译已经不是问题,随着机器对语义、语境、语气的多元掌握,国际传播中的语言障碍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第三,人工智能改变了国际传播受众的认知心理。长期浸染在人工智能媒体中的用户,被机器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所左右。在机器的作用下,人们从最初由机器推送造成的客观屏蔽到长期浸染后主观屏蔽与自己偏好不符的信息,从而形成了以个人兴趣为主导的“信息茧房”,受众认知心理的这种改变也是国际传播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此外,人工智能还作用于国际传播的效果评估与受众反馈;与此同时,拟人化思考的“机器人水军”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国传播中,这将会对国际舆论中产生一系列影响,国际舆论的引导因此变得更加复杂。
不论是基于计算还是辅以情感,人类利用人工智能的初衷都是希望它能对人类文明进程有所增益而不是为其所役。如何将之限制在有益人类交流、交往的边界之内,这大概是人工智能时代国际传播面对的最大拷问。
栾轶玫,毕业于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新媒体专家,知名博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