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调查研究

2018-01-24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

浙江档案 2018年9期
关键词:受访者公众受众

刘 婧/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以下简称“非遗档案”)是非遗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如非遗传承人形成的档案,或在非遗申报和保护工作中形成的档案。公众是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的最庞大的受众群体,了解公众在非遗档案信息传播中的行为选择、喜好特征、满意程度等信息,能检验传播成效、推进传播工作深入开展。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了传播学经典模式“5W”模式,即Who(谁)、What(什么)、Which(通过什么渠道)、Whom(对谁)、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1]。“5W”模式概括的传播过程中五大基本要素全面而精准,由此延伸构成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传播学研究内容。本文以“5W”模式为依据、以针对多地公众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对当前我国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现状进行分析,为推进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1 调查情况概述

1.1 问卷设计思路

问卷包括受访者状态特征和行为意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将受访者的状态特征具体化为性别、年龄、地域、职业4个方面;第二个层面根据“5W”模式包含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要素,将受访者行为意识具体化为对非遗档案信息传播主体的认知、对传播内容的需求、对传播渠道的选择、对传播接收的意愿、对传播效果的评价五个方面。

1.2 数据收集过程

为尽可能扩大数据收集范围、降低收集误差,本次调查招募生源地各不相同的20名文科专业大学生,在调查前对其进行抽样条件和调查内容培训。学生们于2017年寒假期间在各自家乡发放纸质问卷,发放范围覆盖湖北、江苏、上海、黑龙江、内蒙古、湖南、海南、江西、广西、四川、福建等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每人负责发放44份,共计880份;当场完成访问并回收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4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

1.3 样本基本情况

考察848个调查样本,可以发现男女比例基本持平,男性419人、占比49%,女性429人、占比51%;从职业上看,包括学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个体工商户、企业员工、外来务工者、农民、离退休人员、自由职业者;从年龄上看,各年龄层均不同程度地得到涵盖,受访者最小为18岁,最大为72岁,平均年龄为37.8岁;从所在地域看,城市和城郊(县城)受访者占比57%,乡镇和农村受访者占比43%,受访者基本较为均衡地覆盖了城乡地区。本次抽样结果比较理想,能代表相当广泛的公众群体。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公众对非遗档案信息传播主体的认知

传播主体是“5W”模式的第一个要素,作为整个非遗档案信息传播过程的前端,非遗档案信息的传播主体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或一群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或专门机构。第一,全国各级档案馆在非遗档案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地位相对较弱。35%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我国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的主体是非遗保护中心,31%的受访者认为是文化主管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只有11%的受访者认为是档案馆。第二,公众作为主体参与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有一定的意愿。在非遗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公众不仅是受众,还可以作为传播主体参与非遗档案信息的传播。尽管只有5%的受访者认为公众是当前我国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的主体,但在能够接收到非遗档案信息的前提下,50.9%的受众者表示愿意与他人分享,40%的受访者表示视情况而定。

2.2 公众对非遗档案信息传播内容的需求

调查发现公众对非遗档案信息传播内容需求差异较大,说明公众的非遗档案信息需求趋向多样化。第一,从非遗种类看,不同职业和年龄显示出不同的非遗档案信息内容偏好。如,从职业来看,学生喜爱杂技竞技(太极拳、杂技、武术等)、传统舞蹈(秧歌、孔雀舞等)等种类的非遗档案信息,农民群众喜爱曲艺(相声、二人转、快板等)和传统戏剧(昆曲、川剧、汉剧等)等种类的非遗档案信息;从年龄来看,18至30岁的公众对杂技竞技(太极拳、杂技、武术等)最感兴趣,而56岁以上的公众非遗档案信息需求偏向传统医药和传统戏剧。第二,从档案类型看,活态表演类、声像类、实物类、照片类非遗档案信息,因其生动性特征受到公众青睐。受访者最喜爱的非遗档案信息是活态表演类,其次是声像类。因此在非遗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把握活态性特征是组织传播内容的关键。

2.3 公众对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

传播渠道是非遗档案信息传播内容的载体,为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渠道,问卷列出八种最常见的非遗档案信息获取渠道(多选),并分析了不同受访者的传播渠道选择特征。第一,新媒介和传统媒介等均是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受访者选择最多的是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选择频次占比21.27%;广播或电视、现场表演、主题展览占有一定比例;此外书籍或报纸、课堂或培训对公众也有一定吸引力。第二,公众非遗档案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根据年龄不同存在明显差异。18至30岁的受访者明显偏向电脑或智能手机,几乎很少选择书籍或报纸;56岁以上的受访者偏向广播或电视、书籍或报纸等传统媒介,选择电脑或智能手机的比率较低;但是各年龄层选择民俗活动、广播或电视的频次较为接近。

2.4 公众对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接收的意愿

公众是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研究公众是否愿意接收非遗档案信息、接收非遗档案信息受哪些因素影响,对于改善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现状十分必要。第一,公众具有较高的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接收意愿。调查显示,53.32%的受访者愿意了解非遗档案信息,34.1%的受访者对了解非遗档案信息持中立态度。从传播学角度看,表示“无所谓或看情况”的公众即潜在受众,他们也是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的受众。第二,免费获取性和便利性是影响公众接收非遗档案信息意愿的首要因素。调查显示,免费获取性选择频次占比27%,为首要影响因素;公众对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的便利性也高度关注。因此,传播主体在组织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时须提供尽可能免费或低费用的获取门槛、便利的传播场所或渠道以及合适的传播时间。第三,传播形式和内容同样是影响公众接收非遗档案信息意愿的重要因素。调查还显示传播形式是否有趣、传播内容是否有用,也影响着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在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组织上,传播形式应当尽可能丰富、传播内容应当尽可能贴近公众需求。

2.5 公众对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的反馈

考察传播效果能够检验传播目的实现程度,而了解公众对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的反馈,是传播主体及时控制、调整、组织下一次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依据。

第一,公众对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的满意度低,传播效果有待提升。调查显示,263位受访者评价一般,占比59%;87位受访者表示不满意,占比19%;表示一般和不满意的受访者共占比78%,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受访者占比仅22%。第二,公众认为改善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现状需要多方协作、多措并举。问卷进一步调查了公众对改善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现状的建议(多选),在列出的八个建议(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引入民间资本协作、文化部门科学规划、档案部门整合信息、媒体加强宣传报道、传播内容不断创新、传播形式丰富多样、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中,每条建议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认可。受访者普遍认为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也认同需要引入民间资本开展协作;媒体加强宣传报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被选频次相近;不少受访者认为档案部门和文化部门应该主动作为。

3 推进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的建议

3.1 增强主体参与意识,厘定“一元为主,多元并存”的主体格局

在我国,“‘一元为主’是指在非遗档案传播中以文化主管机构为主导,‘多元并存’指其他主体共同协作发展,平衡各传播主体间的角色分配。”[2]在这样的格局之下,文化主管机构是传播活动的总推动者和总协调者,不仅要组织传播活动,还要通过资金、政策支持等方式引导和协调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档案部门、非遗保护中心、文化主管机构、公共文化机构、非遗传承人、社会组织与公众等多元主体,都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档案部门面对参与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程度不够的现状,更应该增强主体参与意识,在“一元为主,多元并存”的主体格局中寻找立足点并持续发力。

3.2 规范非遗档案整理,为组织多样化传播内容奠定基础

与一般档案相比,非遗档案最鲜明的特点是:“一是以‘项’‘传承人’为单位归档,二是整理内容具有相对规定性和持续増补性。”[3]以“项”或“传承人”为单位归档,也契合我国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县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和非遗传承人申报流程,在申报材料基础上归档整理,也能最大程度保持非遗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必须规范非遗档案的整理工作,使档案保持有机联系,为组织多样化传播内容奠定基础,也更便于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公众的非遗档案信息需求。

3.3 深化与媒介的合作,拓宽非遗档案信息的传播渠道

面对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渠道趋于多样化的现状,传播主体应与各类传播媒介加强联系、深化合作,尽可能拓宽非遗档案信息的传播渠道。档案部门要与媒介加强合作,为拓宽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渠道搭建平台;基层文化馆要与媒介加强合作,更好地传播具有浓厚本土气息的纯正非遗档案信息;专业非遗研究者要与媒介加强合作,有效提升非遗档案信息传播专业度。

3.4 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突出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

忽视公众需求的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极易形成“信息鸿沟”:一方面,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公众参与率低,预期传播目标未能实现;另一方面,公众非遗档案信息需求未得到满足,对传播现状不满意。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突出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一是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使传播趋于大众化、平民化、社会化,满足公众对非遗档案信息的差异化需求;二是将非遗档案信息传播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融合,利用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充分满足公众对传播免费获取性和便利性需求,取得更好地传播成效。

3.5 转变理念重视规划,提升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整体效果

调查反映当前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效果不佳,建议从转变理念和重视规划两个方面入手。转变理念指从“输入型”传播变为“种植型”传播,前者以传播主体的意志为中心,单方面向公众“输入”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效率低且效果不佳;后者以非遗档案信息内容为根本,用独具特色的传播内容吸引公众,在公众心中“种下”非遗档案信息的“种子”,在无意识的介绍或有意识的推荐中,公众从非遗档案信息的受众转变为参与传播的主体,传播范围随之扩大、传播效果整体提升。重视规划指从“杂乱性”传播转变为“有序性”传播,确保规划科学合理、传播层次分明,从整体上提升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受访者公众受众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公众号3月热榜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