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戏曲高职院校琵琶教学之我见

2018-01-24陈奕如

黄梅戏艺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琵琶教师教学

○ 陈奕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历史长卷上,琵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画上了浓墨重彩 、璀璨光芒的一笔。伴随着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琵琶教学也有了突破性的进步,全国各地的很多高校,都纷纷开设了琵琶演奏专业课程,为琵琶演奏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对地方戏曲高职院校琵琶教学的几点思考与认识。

一、琵琶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与时俱进

作为地方戏曲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一项基础课程,琵琶这门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对琵琶发展史和演奏艺术特征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琵琶演奏技能和表演技能融为一体,通过舞台艺术实践,最终能够进行独立的琵琶演奏和表演。教学目标反映的是这门课程的性质。在新时期下,如何将琵琶演奏人才培养体现出“专中有博,专博结合”的特点,以适应社会各个层面对人才的新的需求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琵琶教育教学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传统的琵琶人才培养模式中,“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即过于侧重培养学生的演奏技术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这与当今时代对琵琶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民族音乐市场尚处于发育与完善过程之中,全社会对于琵琶专业演奏者的需求受到限制,同行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今后都能走上舞台进行表演。第二个方面在于,即使是我们培养出的毕业生足够优秀,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琵琶演奏者,从个人的综合发展来看,仅仅完成了对演奏技术的掌握,也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多元而快速,需要有和这个学科相关的大量知识储备,唯有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突破个人发展的瓶颈。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地方戏曲院校在琵琶专业课程的教学上,一定要改变过去对于技术和技能过于侧重的倾向,从实际出发 ,用发展的眼光对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审视。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并为未来的就业之路开辟一片广阔的前景。

二、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琵琶演奏的基础性训练

任何一门乐器的演奏与教学都必须遵守一条基本规律,那就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琵琶自然也不例外。有句俗话叫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琵琶演奏教学来说,基础教学阶段的重中之重是抓好基本功训练。个别师生存在一些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错误思想,对做好人才培养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基础训练这一教学环节,踏踏实实开展基本功训练,因为只有基础打牢了,演奏水平的提升才能得到切实保障。对初学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弹挑、轮指、左手按音”等三种最重要的演奏方法的强化训练是琵琶教学颇有代表性的“规定动作”。在完成这个“规定动作”的过程中,不论学生基础如何,水平高低,教学重点都应放在基本功的强化训练方面。其二,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不要安排任何中、大型乐曲的教学内容,目的是集中精力对学生初步掌握的琵琶演奏三大基本方法进行拉网式的纠错改错和逐项考核。同时,在这个时期,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有利于纠错改错的练习曲。每项练习科目只有考核通过之后方可进入下一项学习,这样做是不使存在的问题和缺点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从而能够保证正确演奏方法的不断积累、延伸和扎实推进。训练内容重点包括:1、强调对耐力、力度、速度等方面的训练;2、加强左、右手的配合训练,并根据技术层面的要求单独训练不同的手指部位。具体训练项目是:音阶换把练习、活指练习、过弦练习、左右手各种技巧练习;3、科学总结、梳理学生学习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并运用正误对比进行示范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尽快纠正错误。

三、将个性化培养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抓手

所谓个性化培养,是指在学生群体的普遍性前提下,充分激发每个学生个性思维的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特长,最大限度的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师资源和设施资源都有限的状况下,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通过分组教学,可以解决学生演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组时,要使各小组的同学,演奏水平大致处于同一个水平。这样教师便可以在此基础之上,为他们制定一整套完整的教学规划,并根据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特点、优点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真正实现共性和个性的融合、统一。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虽然之前基础较好,但是心理素质较差,应变能力不强,一遇到公开的演奏或考试,就特别紧张慌乱,动作变形,发挥失常。针对有这种心理特点的孩子,重点是从认识层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即,放下身段,虚心面对所有观众;真诚投入,用全身心拥抱音乐从而排除内心的所有杂念。而有的学生基础虽然不是太好,但是学习过程中一直都非常认真和刻苦,上进心强。对于这样的学生,一方面要鼓励他们的拼搏精神,但同时也提示他们,学习音乐艺术除了刻苦,还要懂得勤练加巧练,使他们懂得音乐演奏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人的内在精神的爆发;还有的同学则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自尊心过强,稍演奏不好就容易情绪失控,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建立宽阔的胸怀、豁达的性格,不因小失大,不患得患失,从而健康步入坚定的艺术道路;还有的学生对学习琵琶演奏不能够做到持之以恒,对演奏和训练只有三分钟热度,对艺术表现浅尝辄止。针对这样的学生,要通过教师的现身说法,来引导学生建立起对专业学习的专注精神,从而为未来的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分级教学中,每个学生在个性方面的优点和缺点,都应得到教师的积极关注,教师要根据学生们各自的特点,认真加以区别对待,力求让每一个学生个性都能得到张扬,同时在优缺点方面得到互补。这种个性化的培养,不但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还可因此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要求在这种和谐关系下向学生们提出,学生们通常会乐于接受,并心甘情愿、信心百倍的去完成,取得的效果也往往事半功倍。

四、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开刀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演奏质量为标准,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合而成,这种评价方式最大的弊端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我们的观点是,对演奏技术提出要求是合理的,必要的,但不是琵琶教学的唯一。正确的做法是,淡化目标,强调过程。例如,演奏一部作品,有的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可能存有技术层面的失误及瑕疵,但是他整体的演奏却十分投入,饱含情感。按照传统的评价方式,这名学生因为存有技术上的失误,很难被认定为优秀。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的这种投入和情感从何而来?是一时灵感的迸发?还是学生在课下对该部作品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充分的体验,从而收获了对作品的独特感悟?答案无疑是后者。从本质上分析,学生们主动地去学习和体验,并借以形成自己的音乐感悟和演奏心得,要比是否弹错了一个音,甚至是十几个音重要得多。严格地讲,一首作品的准确和熟练的演奏,绝不是我们琵琶教学的本质目的之所在。虽然技术的练习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真正的喜欢音乐,喜欢琵琶这件乐器,愿意主动的去学习、钻研琵琶,感受到琵琶给自己带来的情感陶冶和润泽,这才是他们一生最大的精神财富,愿意从事琵琶演奏事业的动力之所在。所以说,教师要改变之前单一的评价观念,肯定学生每一次为体验所做出的努力和探索,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们会逐渐的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逐步的走向自信,在自信中乐于学习,敢于表现,从而通过艺术磨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琵琶艺术的传承之路,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琵琶教学的得失进退,取决于我们对这门学科是否有足够的认识与反思,以及我们是否有针对时代和环境变化的应对举措。伴随着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传统文化及戏曲文化的重视与弘扬,琵琶专业教学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作为地方戏曲院校的琵琶教学来说,唯有正视自身的培养特点,明确培养目标,采用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变革以往的评价方式,方能为新时期音乐人才的培养注入活力。

猜你喜欢

琵琶教师教学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窈窕淑女琵琶妹
我的“反弹琵琶”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