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安区悦来镇汉族传统婚嫁中“坐歌堂”现状研究

2018-01-24

黄河之声 2018年17期
关键词:悦来婚嫁广安市

姜 敏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绵阳 621000)

广安区悦来镇辖于四川省广安市,在广安市所辖的少数偏远乡镇还尚存汉族传统婚嫁仪式“哭嫁”和“坐歌堂”。在这些乡镇中许多年老夫人皆会“哭嫁”,因在她们年轻时都亲历过“哭嫁”和“坐歌堂”,她们对汉族传统婚嫁仪式有着特殊的感情,同时也对其有着无比的喜爱。但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汉族传统婚嫁仪式正在逐步被西方婚礼仪式或现代婚礼仪式影响甚至是取代。

一、广安区汉族传统婚嫁仪式渊源

广安区隶属于四川省广安市,其为广安市主城区,东与大竹、邻水县接壤,南接华蓥市,西与岳池县交界,北与蓬安县、渠县相连。据《广安源流》记载:“1993年7月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安地区,广安县属于广安地区。1998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广安地区,设立地级广安市;广安县撤县设区,广安地区为广安所辖。”

据《广安州新志》二十卷记载:“婚礼,始问名,曰开庚,纳采行聘,曰下定...男家纳币,曰过礼。”“女家扶新娘拜先祖尊亲,张筳曲,室廷诸少女入席,新娘独上坐,诸女伴坐四隅,一妇持钱主觞政以次唱歌,新娘倚声和之,曰坐歌堂。”据《广安县志》记载,婚嫁包括:媒妁、相亲、开庚、送期、迎娶、谢媒、回门等仪式。在新娘出嫁的前一晚家中备办酒席,称之为“花筵酒”。“花筵酒”结束后便是“坐歌堂”。目前有文献资料可查的关于“坐歌堂”的直接记录可追溯到清咸丰年间。

广安“坐歌堂”根据可考史料可见其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传承至今底蕴深厚,其依托传统婚嫁仪式仍然保存着这一仪式程序,其能延续至今有着深厚的受众基础。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现代社会的婚嫁仪式大多家庭会选择西方婚礼仪式或者简化的现代婚礼,有少部分家庭会选择较为传统的中式婚礼,目前汉族传统婚嫁仪式已经不能完整呈现,其中的“坐歌堂”幸得在少数偏远的乡镇村落有所保留,其能够展现出传统婚嫁的遗风,让我们能窥探这一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

二、广安区悦来镇汉族传统婚嫁仪式及婚嫁歌现状

悦来镇位于广安区北端,距广安市区约19公里。全镇辖27个行政村,204社。“坐歌堂”是在新娘出嫁的前一晚上举行的重要婚嫁仪式程序之一,其在晚宴即“花筵酒”之后举行。在“坐歌堂”仪式程序举行的过程中,亲戚和街坊四邻都对这一传统婚嫁仪式程序充满了好奇,纷纷争相簇拥而观。悦来镇还保存着汉族传统婚嫁仪式中的“坐歌堂”,现根据可考文献资料、亲历者的口述和现存“坐歌堂”实录资料对其进行较为详实的梳理,“坐歌堂”具体仪式环节为:

(一)迎灯

“迎灯”为“坐歌堂”的准备阶段,是新娘从自己闺房前往堂屋“坐歌堂”的仪式环节。在“迎灯”前,新娘穿戴整齐,头顶红色“顶帕”,其需要迎灯大姐四名(迎灯大姐须是未出嫁的年轻女子)手执红烛搀扶并陪同新娘走入堂屋,新娘需唱《迎灯歌》走入堂屋“坐歌堂”。但因现在大多年轻女子不会“哭嫁”,故在大多时候家中父母会提前请来会“哭”的长者代劳,代“哭”者在新娘身后,并用新娘“顶帕”一角掩面而“哭”。也有少部分为长者教一句“哭”一句。

在整个婚嫁仪式中新娘所唱在当地均为“哭”,被当地人称之为“哭嫁”,所“哭”歌曲均为同一固定曲调,曲调悲切,如泣如诉,只是歌词不同。在“哭嫁”过程中根据“哭”的对象不同而更改歌词。比如“哭”爹、“哭”妈、“哭”兄弟等。在“迎灯”时,新娘需“哭”《迎灯歌》。新娘随迎灯大姐一同到达堂屋,堂屋内有两张桌子,桌子上有事先准备好的腌菜、花生、瓜子、糖果等吃食,同时也备有水杯。新娘从两张桌子中间走入上方,待新娘与迎灯大姐立于上席后便将两张桌子合在一起,迎灯大姐将手中红烛分别置于桌子上方两角。通常在这张桌子座位分配上,新娘和迎灯大姐坐上席,新娘居中,其余三方均由未婚女子围坐一起,在堂屋的两侧便由其他亲朋好友或者歌堂爱好者就坐或者站立参与“坐歌堂”。

(二)讨压箱钱

当新娘来到堂屋后,便立于上席进行“讨压箱钱”,在桌子中间放一盆置放所讨压箱钱。新娘每向亲人讨要压箱钱时,被讨要之人将赠予的压箱钱放于盆中。讨要压箱钱时新娘需对每一位亲人进行“哭”歌,其曲调相同,歌词内容以讨要对象而变化。“讨压箱钱”的顺序多为:首先请父母、公婆、兄弟、姐妹等;其次是舅父人家,即为新娘母亲方亲人,如外公外婆、舅舅、舅妈等;最后就是剩余的亲朋好友。现在的讨要压箱钱过程中,父母给的压箱钱较多,至少达几百元,一般血脉较亲者会多给一些,对于给压箱钱的亲人多根据自己的心意给新娘适当的压箱钱。

讨要压箱钱结束后,家中亲戚将盆中讨要所得之钱进行整理和清数后将钱交给新娘的母亲,待歌堂结束之后置于陪嫁的箱子之中,称之为“压箱钱”。现在的婚嫁中,新娘的压箱钱一般都能讨要到几千元。新娘所讨得的压箱钱将随新娘的其余物品一起带至新郎家作为陪嫁之物,同时也用于新娘给亲朋好友发放歌堂钱和红包之用。

(三)起歌堂

“起歌堂”是继“讨压箱钱”之后的传统婚嫁仪式环节,其由一位歌堂者唱一首歌曲以示歌堂开始,后新娘立于上席“哭”《起歌堂》来完成这一环节。“起歌堂”的完成也意味着“坐歌堂”正式开始。

(四)坐歌堂

“坐歌堂”为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围坐而歌的场合,其实际上是汉族传统婚嫁仪式过程中的歌唱活动。在传统时期参与“坐歌堂”的只能是新娘和女性亲友参与,男子不得入歌堂。但在现代时期,歌堂已经比较开放了,只要愿意参与的亲朋好友和街坊四邻皆可参加,但仍然保留有围桌而坐的需是未婚女子,其余的男女老少皆可。待歌堂开始后,坐歌堂者便可以开始食用之前备好的各种吃食。“坐歌堂”的时长没有固定,但较为固定的是一般开始于新娘出嫁前一天晚上的晚宴之后,结束于第二天鸡叫之前。“坐歌堂”期间皆为歌,在传统时期,歌堂者均唱或“哭”传统婚嫁歌,但随着人们慢慢接触不同类型的歌曲,所以歌堂中的歌曲也变化较大,但在目前的悦来镇,歌堂中的仍保留有传统婚嫁歌曲。

在悦来镇现存的“坐歌堂”中,新娘基本不会“哭”,均由父母请来的一两名会唱传统婚嫁歌的亲友代劳。在歌堂中歌唱没有规定顺序,亲友们想唱就唱,一首歌曲结束另一名亲友自行开始自己的演唱,或者会唱者会自行加入一起而歌,歌堂气氛十分热闹。但在演唱传统歌曲中,其涉及到跟新娘相关的歌曲,一般情况下,新娘要作相应的回应,即新娘要针对该歌曲进行“回”唱,这便是歌堂中的有唱有“回”。歌堂中的传统婚嫁歌曲有《骂媒歌》、《尖尖歌》、《四季豆儿开白花》、《碗豆儿开花粉嘟嘟》、《我请嫂嫂当贵客》等歌曲。在歌堂中《骂媒歌》是较有趣味的歌曲,其主要是骂或者打趣媒人的歌曲,若媒人在场时,媒人也会通过歌唱进行“回”来讲述自己的不易。除此之外歌堂中的传统婚嫁歌曲大多都是教导新娘到婆家后该如何处世,如应该如何感恩父母、如何待公婆,或者讲述未来到婆家的不易,这类代表歌曲有《媳妇没有女好当》。同时在歌堂中也有很多新娘感谢父母养育恩、对亲人的嘱咐和难舍之情,也有对未来婚姻生活的担忧,这类代表歌曲有《接姐姐》。

接姐姐

姜敏 记

手把窗子十二格,退六格来留六格。

留到小兄接姐姐,接起姐姐过正月。

正月是个什么节?正月是个元宵节。

记得元宵记得接,记得元宵接姐姐。(略)

(五)请送亲客

“请送亲客”是在“坐歌堂”的中间环节,其由新娘用“哭”《请送亲客》歌曲的形式进行,现在基本为代“哭”。其歌曲内容为安排第二天出亲时陪同新娘一起到新郎家的送亲队伍,同时也会安排或叮嘱送亲亲友歇息和其余亲友继续“坐歌堂”。

(六)扫歌堂

“扫个堂”是在“坐歌堂”结束时的环节,此环节由新娘和父母安排的会歌者进行。在“哭”或唱《扫歌堂》时,父母或亲人代劳向参与坐歌堂的人散发还未吃完的吃食,并且也向在歌堂中的亲友们发一至两元的“歌堂钱”以示感谢。“哭”或唱《扫歌堂》时,亲友将合并在一起的两张桌子分开留出一条路让新娘和迎灯大姐离开歌堂,这为“撤歌堂”。新娘随手执红烛的迎灯大姐回到自己的闺房,“坐歌堂”到此结束。

在悦来镇“坐歌堂”仪式程序中有较多环节,但因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歌堂仪式环节进行了简化,同时传统婚嫁歌曲仍然在使用。歌堂中的传统婚嫁歌内容丰富,曲调简单易于掌握,其中多首歌曲采用《小白菜》的曲调进行演唱,新娘所“哭”歌曲的曲调也较为简单,其多为旋律下行,表现出新娘忧伤的情绪,同时也能较好的展现哭腔。现代年轻人不会传统婚嫁歌,所以在歌堂中她们演唱的歌曲均为流行歌曲,于是悦来镇婚嫁仪式中已经鲜少举行专门的“哭嫁”仪式,而“坐歌堂”中的传统婚嫁歌曲也只有年长者能唱,年轻人几乎不会,这使得这一传统婚嫁仪式程序和婚嫁歌的传承面临巨大挑战。

三、关于悦来镇“坐歌堂”传承与保护的几点思考

悦来镇目前尚存汉族传统婚嫁仪式,且保留有传统婚嫁歌曲,尚有部分能歌者。婚嫁歌是“坐歌堂”中重要的内容,其不可缺少的,如果婚嫁歌不能传承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坐歌堂”这一婚嫁仪式程序也将消失。现根据悦来镇的具体情况对如何传承和保护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政府积极鼓励举行传统婚嫁仪式

在悦来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下了解,悦来镇正在积极的保护“坐歌堂”,工作人员已经录制部分关于“坐歌堂”的仪式,同时也邀请会唱婚嫁歌的老年人参加以原传统婚嫁仪式中的“坐歌堂”,这一举动值得鼓励。

婚嫁仪式是每户人家都必有的,传统婚嫁仪式有着较多受众,“坐歌堂”对于当地人民来说也有着深厚的情感,歌堂中亲友们以歌会友交流感情,安顿客人进行娱乐,也让参加歌堂者获得情感体验。同时,歌堂中“讨压箱钱”对于举办者而言也有着一定的经济收益。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以鼓励当地人举行“坐歌堂”,这样让年轻人多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同时也能使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传承这一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氛围。

(二)多样化地传承和保护“坐歌堂”

首先,由政府牵头进行以讲座加展演的形式对“坐歌堂”进行讲解和呈现。以此向当地群众展示和解说“坐歌堂”的各个仪式环节,向大众宣传和普及这一传统婚嫁仪式程序。

其次,在当地选取部分熟知“坐歌堂”仪式程序的年长者,并能熟唱婚嫁歌。让她们对即将进入婚嫁年龄的年轻女子进行集中指导,并进行婚嫁歌的教唱,让“坐歌堂”和婚嫁歌重回大众的视野。同时能够培养当地传统婚嫁仪式的浓烈氛围。

最后,将讲座、展演和当地群众家中“坐歌堂”的仪式进行实录作为资料保存。以上方法也可用于“哭嫁”仪式程序的恢复和挖掘。

“坐歌堂”作为汉族传统婚嫁仪式程序之一,其有着自身的魅力并延续至今。在广安、南充等地的少数偏远乡镇尚存,挖掘和保护这一传统文化仍然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悦来婚嫁广安市
广安市2015—2016年大气环境污染特征研究
广安市闪电特征分析
周大生 中国婚嫁文创系列 幸福花嫁
珠海“水上婚嫁”集體婚禮
我是小书迷
黑龙江省桦川县悦来灌区简介
婚嫁系列硬金精品
悦来动漫文化节震撼来袭
嗨翻天的悦来动漫文化节
婚嫁贴“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