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高音混声实践振源体与共鸣体的协调平衡讨论*

2018-01-24傅学波

黄河之声 2018年17期
关键词:混声振源鼻咽

傅学波

(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声乐艺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也是如此。由于人体嗓音生理机能的差异性,再加上“声区”问题的客观存在,使得男高音声部的高音发展相对困难,我认为把“混声”问题用于歌唱实践并深入讨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怎样进行“混声”技法的实践,主要是从生理学(声带轻、重机能的协调)和声学(嗓音鸣响的调整)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平衡与统一:一是振源体的角度,即调节声带的振动方式,主要从轻、重两种机能或者真、假声的混合的角度来解释“混声”问题;二是共鸣体的角度,即喉咽部肌体对振源体产生的基音进行美化与协调,这主要体现在对“声区”等一系列问题的统一和混合使用上。下面我就从嗓音生理运用的共鸣体的协调与平衡,对“混声”实践展开一系列讨论。

一、振源体的协调与平衡

当男高音声部进行混声实践的协调时,主要的重心是在中声区向高声区的过度上。在实践中,当音高逐渐上升时,这几个音的处理需要相对的注意。具体是:当音高到达小字二组的d至g时,首先在心理上要有一个协调气息与机能调整的准备,具体操作“应将软腭稍提高,头微微向下,咽壁扩大,下颚向下,使音波轻轻送入‘头腔’,再稍向后转,直线上升至头顶。这样轻轻练习一个时期,至困难减少时,再逐渐增加音量,美化其音质。”①

在歌唱实践中,如果我们要对振源体进行调整,除了协调还得平衡。当我们要为某一特定音高调整声带,必须注意平衡重要的三个因素:纵向张力、内收和中间闭合压力。“在发音中,当声门闭合以抵抗气息压力时,有三组特殊肌肉之间的复杂平衡—环甲肌、环杓肌、甲杓肌—无一是简单的。”②就是说,声带平衡的三个因素在生理上的调节和环甲肌、环杓肌、甲杓肌是紧密联系的。纵向张力的调节主要依靠的是环甲肌的收缩,当它收缩时,甲状软骨前倾,使得声带纵向的扯动,变薄、拉长;而内收的调解则主要是内收肌—甲杓肌的收缩,当甲杓肌开始收缩时,声带的后端(主要是杓状软骨)把两条声带拉到一起,让声带变短、变厚;当声带的纵向张力发生作用的时候,仅靠甲杓肌的内收还不能使声带完美的收拢,还要靠环杓侧肌中间的闭合压力进行压缩,从而把声带更好的闭合到一起来阻气发声。当这三组肌体极好的配合时,声带便能工作良好。

男高音声部混声实践里,要使振源体的平衡达到较好的状态,在感觉上可以用荷伯特·凯萨里(Herbert·Caesari)的某些声乐理论作为很好的引导。应将声带的振动质量适度调整,特别是在音高上升时,应“逐渐削减振动体的质量”③作为平衡。“削减”的意思就是当音高上升时,“振源体逐渐缩小和优美减轻;”④(反过来,则应适当增加振源体的振动质量,当然,这种声带运动的动作是渐变的)如果在混声实践中振动体的质量调整不到位,它与一定音高的振动频率不符,声音将比较吃力。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用耳朵的听觉作为辅助,给以敏感的调整。

对于混声的实践,仅从振动体的角度来解释可能还略显不足,下面,我就机能与鸣响的配合是如何协作、统一于歌唱的整体当中展开进一步讨论。

二、共鸣体形态的适度调整

振源体的协调与平衡决定了我们歌唱音响的振动频率,对于“混声”技法而言,这是一个基本要素。而影响歌唱质地、音色变化的,则主要依靠某些共鸣腔体的积极协调。在歌唱发声过程中,人体嗓音的共鸣腔体都是起作用的,为了发展声音的潜力与特定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大脑的意识来调节共鸣腔体的特定状态为艺术歌唱服务。若想使嗓音的鸣响取得理想的效果,使声音具有明亮、穿透的音质特点,在男高音“混声”技法的操作上,则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使嗓音具有频率2800赫兹左右的歌唱共振峰鸣响的存在,这一点是嗓音鸣响在声学上的一个集中体现;第二,可产生鸣响的生理部位或腔体要适度、有效地协调,这特别体现在“喉腔”和“鼻咽腔”的使用上,如何使上述这两个条件统一在嗓音的鸣响过程中,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

关于歌唱嗓音2800赫兹左右鸣响的存在,这主要是体现了声学方面的某些理论特点。目前,诸多专家、学者在这个领域已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美国著名声学家巴尔索罗缪(W·T·O·Bartholomew)在研究了大量受过专业训练的男性歌唱嗓音中,总结了一些共性特点:“歌唱者在歌唱过程中,不论音高如何、唱什么元音,其嗓音中始终含有一个频率为500赫兹左右的低共振峰(此共振峰演唱者说话时亦出现)和一个频率为2400-3200赫兹左右的高共振峰。”(此共振峰只有歌唱时所特有,且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共振峰的频率约在2800-2900赫兹之间)⑤1942年,他出版了《音乐的声学》一书。在书中,他甚至明确指出,歌唱中最好的“鸣响”效果,男声为“2800”赫兹,女声为“3200”赫兹。这也就是二百多年来,美声学派所追求的“焦点”、“高位置”、“头腔共鸣”等等说法在物理学、声学上的定义。⑥对此,威廉·文纳德(William Vennard)也给了肯定的答复,他指出2800-3200赫兹的共振峰是歌唱中最宝贵的音质的基础。

对于共振峰,这其实是歌唱发声的一个重要的声学特征。它是指一件乐器发出的乐音,在其频谱波峰包括曲线中,所形成的一个或者几个明显的波峰,这个高峰总是位于一定频率,不随发音频率的变化而变动。⑦在我们的艺术歌唱范围里,共振峰可能不适用于所有的声乐艺术形式,但它可以作为一种我们在听觉上对良好嗓音鸣响进行判断的一般标准。虽然只是一般标准,但对于嗓音的鸣响判断,已显得异常重要。

在男高音的“混声”实践中,为了使嗓音鸣响同时具有高频与低频共振峰的存在,并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嗓音的鸣响过程,那就需要我们对嗓音的生理运用加以协调,进而体现出共振峰的特性。那共振峰的形成来自哪里呢?我们就要结合可产生鸣响生理部位的适度、有效地协调运用这一点来综合理解与解释了。其实,它主要体现在喉腔和“鼻咽”部某些器官或肌体的协调使用上。对此,巴尔索罗缪在研究中指出了歌唱共振峰的成因,他认为专业嗓音中的歌唱共振峰,低的来自扩张的咽部,而高的共振峰则是在喉本身的空腔中形成。(后来,苏联嗓音学家德米特列耶夫把它表述为在声带与会厌的空腔中形成)⑧可以看出,虽然巴尔索罗缪提出了共振峰产生的共同特点,但没有作出细致、全面地解释。其实,我们可以从实践当中找到解决此问题的方法。譬如:在歌唱教学中,许多声乐教师运用经验教学的手法,强调“打开喉咙”,这种做法从目的上就是要使得嗓音的咽部扩张,但对于这两个歌唱共振峰的混合成因,我觉得更确切的解释是嗓音喉咽部分与鼻咽部分肌体的共同协调来完成的。(我们可以用“打哈欠”的初始状态加“叹气”的感觉作为对这个动作获取的一个来源)

从生理上进行分析,共振峰主要是由于喉腔内的喉头位置相对下降和鼻咽部分肌体适度上拉(主要体现在软腭与小舌的适度“上提”和鼻咽后壁的“后拉”感的结合上⑨)的反向对抗而形成的。喉头的下降,使得咽腔下部的喉咽部分适度扩大,这就为喉腔在声学上产生低频,并且为与其他共鸣区域形成一个整体创造了条件。在通常情况下,特别是我们在语言交流时,不需要这样的动作,而在歌唱时,为了让声音宏亮,具有穿透效果,而用这样的动作,这使整个嗓音的共鸣腔体会成为一个整体区域,产生丰满的混合共鸣音响。对于这一点,瑞典声学协会主席约翰·桑德伯格(J·Sundberg)从诸多歌唱家发声时的喉部透视片上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歌唱家发声时的喉头降低,咽腔向下部扩展,当喉口(喉头上端通往咽部的通道)的面积大约等于是咽腔横断面积的六分之一的时候,会使嗓音的质量大大提高,并因此产生一种鸣响为2500-3000赫兹左右的歌唱共振峰。(花腔女高音除外)而鼻咽部部分肌体适度上拉与喉头位置相对下降的反向对抗的调整则是将整个共鸣体管道拉长、变细,让会厌周围的咽部组织特别缩小,进而让鸣响透过“鼻腔”有效地发散出体外。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声带产生的高频基音,将混合的泛音不断发散与扩大。对于鼻咽如何调整,沈湘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有一些很有价值的深切感受,他说:“要唱到小舌头后面的腔体里,声音越高,越往后上方找咽部后面的‘劲’,加共鸣就是了。”⑩这样,通过对喉腔和鼻咽部肌体的调节,使得嗓音产生2800赫兹的鸣响成为可能。若让声音把这诸多因素统一起来,有关“混声”实践共鸣腔体调节的部分也就能达到歌唱听觉需要的鸣响基本要求了。

当然,通过对混声问题的一系列探讨,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同行来共同探索、交流与讨论,将对混声问题的理解,逐渐地由片面到全面,由表及里的进入到本质的认识中去。

注释:

① 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42.

② [美]威廉·文纳(William Vennard)著,李维渤 译.歌唱机理与技巧(Singing,the Mechanism and the Technic)[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81.

③ [英]荷伯特·凯萨里(Herbert·Caesari)著,李维勃 译.心的歌声(The Voice of the mind)[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1978:60.

④ 同上,P77

⑤ 倪瑞霖.声乐和常见的声乐体裁[J].音乐艺术,1985,01:82.

⑥ 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266.

⑦ 华天礽.音乐声学四题[J].音乐艺术,1995,02:64.

⑧ 同上,P65

⑨ 有关鼻咽部的相关内容祥见《“鼻咽部肌体的协调与鸣响”对歌唱音质的“着色”》[J].艺术探索,2005,06:78.

⑩ 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73.

猜你喜欢

混声振源鼻咽
幼儿罕见鼻咽部异物1例
我问雪莲花(混声合唱)
鼻咽癌的鉴别诊断:反复鼻出血VS鼻咽癌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全程优质护理在门诊纤维鼻咽镜检查中的应用
考虑振源相互作用的船舶甲板减振方法
鼻咽顶后壁增厚的MRI表现及临床意义
一种小型化低噪声微波本振源设计
陈振源:职场导师的“神奇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