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以广西部分高校为例
2018-01-24韩谦
韩 谦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随着国家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工匠精神”的提出,人们对职业教育越来越关注,高职生就业问题也一定程度引起热议。据最新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中的“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数据”显示出高职高专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但现实调查中仍有大量高职生存在就业难题,出现如此矛盾的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高职生作为职业的选择者,其职业价值观所具有的导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一、高职生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骑着行为趋向、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和尺度的作用。”①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体系里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来说,它就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人们依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进行职业评价和选择职业。在我国,高职生大多是以技术型工作者为目标来培养。故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应当是高职生在选择具体的工作岗位时所表现出来较为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观念的集合。价值取向在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居于中心地位。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对高职生的就业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片面的职业价值观对高职生未来的职业选择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二、我国高职生就业问题分析
(一)现状分析
社会不断变迁,来自各方的精神鸦片不断扩散。特别是对于高职生来讲,这些影响都制约着他们的职业选择。新问题不断浮现,这也使得高职生在就业问题上呈现出新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职生在职业选择时具有较强地域倾向性。选择家乡或大学所在城市工作的毕业生不在少数。尤其是当前高职毕业生中以95后为主。独生子女较多,大多数人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工作地点,都不愿意离家太远,尤其是不愿意去落后和偏远地区工作。2.从事技工职业仍然是高职生的主要选择,但不少高职生选择就业不再从事技工岗位,一部分高职生选择进入其他行业工作。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毕业生就业过去偏重职业稳定的观念已不断发生变化。3.看发展求长远,特别是高职生“有业不就”现象突出,个人无就业意愿、有业不就。以上便是当前高职生就业问题中所集中体现的现实特点。除了传统择业观念影响力的削弱,我们更需要明确形成这些问题背后的新的深层次的原因。
(二)成因分析
高职生存在上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层次的,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1、客观原因
(1)高职生人数增多,毕业生就业难。由于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扶植,大量的生源造成高职生人数不断增加。更多的高职生就意味着更多的竞争,高职生录取门槛的放低,无形中为高职生就业难的问题,预留了潜在影响。
(2)院校专业设置滞后。学校在进行市场调研后发现市场缺什么专业、热门什么,专业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等学生毕业时才发现专业已经饱和。由于学校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往往新专业开办后又不能立刻停招,只好继续招生,导致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其次高校间专业设置太相近,缺乏特色专业。例如旅游管理专业文科、理科、工科院校都在开设,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肯定优先选择有特色的旅游院校的学生。因此高职学校专业设置滞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没有特色专业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
2、主观原因
在客观原因之外,我们更加不能忽视的是存在于高职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作为价值实践的主体,主体所具有职业价值观也必将影响实践的结果和效应。当前高职生在就业上存在许多新的问题,内在的原因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价值观念自我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自由程度不断提高,高职生的自我意识也随之不断强化。这一点在高职生择业时,表现为他们开始更多地考虑自己的个人兴趣和自我抱负方面的因素。这种选择实际上说明高职生在择业时既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又注重经济利益,积极寻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
(2)职业价值判断标准趋向现实化和具体化。目前在高校就读的高职生,大多数人从小都没经历过什么磨砺,生活安逸,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不足,对于技工行业的要求具备的职业价值观难以领悟其精髓。这使得他们在进行职业评价时,更多的考虑自身能力能否得到发挥,自我价值是否可以实现。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高职生会选择收入更高的工作,而不注重职业在社会上的名声。功利主义思想越发严重,功利性和个体化倾向正是当前高职生职业评价标准的主要特点。
(3)职业价值取向复杂化。职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对人生各种需求的重视程度的反映。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的职业价值出现偏差。我国高职生的职业选择多处于自我主体性和外在社会的客观性的矛盾冲突之中。他们一边确立了个体的主体地位与重视物质利益的职业价值观,一边又不愿意完全摒弃传统职业价值观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与无私奉献精神。这种职业价值观的困惑和矛盾在当代高职生身上体现的十分突出。
(4)职业价值目标的短期化、功利化。在当前社会发展变动阶段,人们的价值观也在经历改变。高职生也不例外,特别是在职业价值观上,他们开始过多的注重利益,缺少奉献意识。比如说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受利益驱动诱惑,更愿意选择经济效益好,收入高的岗位,高级、集体利益正在逐渐给个人利益让位,注重实惠和物质享受倾向逐渐取代奉献的理想主义,倾向于贡献和索取并重。这种倾向将会使得高职生在从事职业时,过分在乎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功利主义在社会上泛滥开来。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将主客观原因加以比较,不难得看出内因才是造成高职生在就业问题多重困难的主要因素。而客观因素多为外因,我们很难从微观层面着手加以解决。因此我们重点关注和解决的仍是造成高职生就业难的内在原因,从高职生自身着眼,以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三、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借鉴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作为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对高职生就业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从源头抓起,防微杜渐。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可以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借鉴,我们应该在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做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借此确保高等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正确方向,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在具体方面来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导高职生加深对职业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思想要求“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发展不仅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发展,还包括人的才能、兴趣和道德品质多方面的发展。高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方式除了开展传统课堂教学外,还应当借助各种平台让高职生走出校园,强化职业实践教学,真正做到注重职业观教育的多样性。让学生能通过参与体验,培养职业兴趣,在实践中感悟职业的神圣,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人生态度,增强职业道德意识,真正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导大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职业待遇观。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更是人的存在属性之所在。人们在就业时,不应该只把职业劳动当做谋生的手段,更应该学会把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做就业的科学标准。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决定了人同时拥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只有同时满足,方能实现人生圆满。很多高职生把职业待遇定的过高,单纯追求物质,很容易陷入拜金主义的误区。我们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帮助高职生克服错误思想,树立起正确的职业待遇观,理性看待个人的得与失。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导高职生树立客观的职业地位观。职业地位观是人们对某一职业的收入水平、工作条件、发展前景等因素综合评价后,形成的对职业地位等级的认识。在马克思看来,理性的择业应该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而不是求得一个满足虚荣心,用来去炫耀的职业。针对高职生就业时具有功利主义倾向,高职院校应当引导他们认识到“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技工行业是神圣的行业,使其可以正确看待每一个职业在社会中独有的地位。借助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提升境界,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正确职业观念,充分地认识社会发展和自我实现之间的联系。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助力高职生形成崇高的职业理想观。当前,不少高职生认为技工行业工作强度大,薪资低,总希望寻求安逸的工作。这种趋势并不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所期望的看到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充分地肯定人的价值,倡导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因此,我们在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时,应当结合各高职院校的具体特色,开展先进典型教育活动,借此鼓舞和激励学生,提高高职生学生的职业理想观。
最后,我们在尽力做到这些方面的同时,还要谨记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去发展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应重在建设,贵在落实,以求实效,如此方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注 释:
①《辞海》(上)[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