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档案构成与分类研究
2018-01-24周慧娟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档案馆
周慧娟/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档案馆
2011年6月24日第三十五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通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21个成员国代表组成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保护与申遗过程中,形成了数量庞大且具有重要凭证与参考价值的档案,包括文字材料、影像材料、实物材料等,即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档案(以下简称申遗档案)。要对申遗档案进行规范整理,应当明确档案构成并设计科学的分类大纲,因此有必要研究申遗档案的构成与分类。下面笔者以西湖申遗档案为例,对申遗档案的构成与分类进行探讨。
1 申遗档案的构成
1.1 申遗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一是申报筹划文件,如注明申遗工作相关要求的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国家文物局重设的《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等;二是反映申遗工作机构设置、职能、人员配备等的文件;三是资金类文件,如反映国家和地方对申遗点投入资金进行保护的资料、说明申遗点各项经营性收入的文件;四是联合国《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要求提供的申报材料,格式包括遗产的辨认、遗产描述、列入理由、保护状况和影响因素、保护和管理、监测、文件、负责机构的联系信息、缔约国代表签名;五是申遗大事记及申遗专项会议纪要等文件材料。
1.2 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如西湖文化遗产在历年保养维护过程中形成的材料;监测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主要有文化遗产周边的环境监测及现状评价材料;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周边建筑物等监测数据;反映文化遗产沉降、变形等情况的监测数据及相关视频、照片等记录。
1.3“四有”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四有”档案反映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志、保护记录 、保管机构等方面的情况,是申遗过程中国际专家需要现场检查的重要材料。
1.4 关于文化遗产管理的规划与规章。如,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工作规章制度等。
2 申遗档案的分类
一是按照档案形成单位的职能区分出大类。申遗档案是各申遗参与单位在承担某一职能过程中形成的,在对档案进行分类时,应该按档案形成单位的职能进行分类并设置一级类目,如将档案分为考古类、监测类、文物类、展示类等。其中综合性很强的档案,如反映政府部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经费投入、相关协调工作的档案,可以归为行政管理类档案。如西湖申遗档案一级类目划分为申遗工作、遗产保护、环境整治、规划建设、遗产管理、测绘工作、监测数据、公众参与、特种载体。
二是在专业大类下遵循逻辑关系划分子类、小类,构成具有隶属关系的树枝状档案类目等级体系。如申遗工作下设申报文本、组织机构、经费管理、法律法规、宣传报道、培训教育、领导关怀、接待工作、大事记9个小类;特种载体下设照片、光盘、实物3个小类。
三是既要确保分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还要保证分类具有扩展性。确保分类的稳定性很重要,不能采用暂时的、偶然的、不稳定的要素作为分类标准或设立类目的依据;保证分类的扩展性是为了满足今后档案扩展的需要,如申遗成功后世界遗产委员会会形成相关的决议,这部分内容也是申遗档案的组成部分,在类目设置上预留扩展空间,能够将决议等材料及时收集进来。
四是兼顾保管便利与查阅调用便捷。如西湖申遗档案中的照片档案反映了西湖的自然环境及周边的人文景观等,既能用于学术研究也能作为宣传资料,利用频率较高,而照片档案本身也不宜与纸质档案一起装订保管,因此设立特种载体一级类目,将照片档案归入该类目,采用相应方法进行妥善保管,并建立专题目录提供精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