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器刍议
——《成器思论——〈考工记〉设计思想寻微》自序
2018-01-24谢玮
谢 玮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江苏 南京210013)
“成器”不止于单纯的技艺,它是一个广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系统,作为综合人文因素的文化现象,其关照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及至一般价值观和世界观背景。小书以上篇“成器之思”与下篇“成器之论”两部分组成,从探索《考工记》的设计伦理思想入手,拓展到个案设计思想分析,看似联系性微弱,实则下篇是对上篇内容的拓延,研究设计历史学术的价值是在设计历史之上的,从理论到实践,它不仅关注于过去,还将联系于当前和未来。成器实践的作为似乎就是在时而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意向中间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礼”作为中国人自古生产、生活中最深刻的范式。在其规范下,物的体系得以形成,成器之人各属其职、各尽其责,所成之器各就其位,观念与制度、本体与现象、直觉与逻辑多元统一,中国自古存在的这一框架本就是中国思辨的本质。因古人制度建设心理的稳定,设计伦理观念自然呈现社会历史传承最稳定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中国设计伦理,也是对跨文化之设计存在的思考,若将设计视为一种谋略,视为天、地、人、物各类资源体系的总体思辨与价值整合,则中国设计伦理产生之初就包含了一种融于社会结构的理性谋划。
这意味着,我们在努力寻找的设计伦理,在古人有意识地言行书写之初,就完整地内嵌于设计,并在关涉中国古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行为中,得到了最大程度地释放。先秦时期成书的《考工记》,以设计实践为导向,以指导设计为目标,务求实效。可以说,《考工记》是原始系统思想指导下的杰作,是一个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社会系统。其设计价值直接与社会结构与设计伦理、设计秩序连接,从中可以感受到各种逻辑关联即系统设计思想的框定。
《考工记》的魔力在于其似乎传递了曾经生活、生产经验的精粹,然而,传统的科技史陈说在对待这个丰富的意义世界时却是极其枯燥且简化的。古往今来,人们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居所、服饰、食物、交通和其他器物的系统,这是一个物质性经验的范畴,通常用语言、手工制品、图像加以丰富和多样性地证明。从如此材料中,我们能连缀起一个记录社会架构之伦理模式的历史文本。我们尝试重新获取成器实践及器物所传递的信息,去理解社会角色如何通过最强有力的规训形式、生活习惯、生产方式而使人归化。我们能将这些物质实践与经验的体系对照于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旨意,以斟酌意识形态与世俗信念的互渗。而造物活动初期就已缔结起来的成器经验与生活语境之间的基本关联性一直伴随人类成器历程而得以持续、演化和兴盛。如此,人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成器活动无不是该时期技术状况、生产组织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乃至伦理观、价值观等生活语境中各个因素错综相连的综合呈现。
可见,“成器”之制承当了迥殊的社会功能,成器的过程所涉材料、工艺、制造及后续的使用均默示着各种社会秩序与生活制度。中国设计伦理结构初成之时,也正是“礼”“乐”由制度向观念转化之时,《考工记》作为设计伦理的真实载体,有意无意间留给人们一个稳定的生活空间。
《周礼》之于《考工记》,可以视为补足了《考工记》的完整性,使之更易于在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联想中展开“考工”的叙述。如此,设计伦理“隐藏”在设计本体论及方法论的思考中,设计伦理本身就意味着设计行为的全部文化态度、立场和方法。伦理,广义的解释便是人与人交往的规范。伦理一词涵义宽泛,包含着规矩、准则、习俗等多种含义。设计伦理并非一个单一概念或定义,而是一个概念群,它隐藏于造物原则之中,失去了直接面对我们的机会。可以说,设计伦理本身是一个关联体系。这本小书将设计会意成一种价值整合与思辨逻辑,设计伦理亦是心理模式与行为规范的两种约定,设计伦理实则呈现出成器先后心理模式的认同、承传及行为规范的认同与承传,此处言及的模式与规范是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成器过程中积淀的范式、工艺技法、情感考量及其批判。如此,其和中国古代设计文献中映现的设计伦理体系相符。
设计伦理意味着对设计的认识、承传进行整合与反思。这种伦理恰恰是在等级秩序严苛的封建社会中得到了最大程度地推行,在朝代更迭中,设计伦理的细则进行了持续调整并发生着各种变化,但其基本思想并没有动摇,通过对“成器”的经营达到各个阶层的等级和谐,这正是中国设计伦理的本质。设计伦理体系作为一个完备的系统与彼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特定语境中的文化以及秩序等级相关联,故而也势必被构筑为庇护彼时生活、生产方式及文化,尤其秩序等级的形态。在手工艺时代,它曾经以种种显而易见的限制性规范着人类的成器活动,而在当今这样一个人的主体性远远扬弃了种种限定性因素,并且演变为控制意识的科技时代,此种被动性仍然借着某些更为隐蔽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在场的必然性。
成器活动的主体所呈现的创造性与使命感投射到成器行为的伦理学进程,进而解决彼时生活、生产中际遇的困境和难题。伦理不仅是成器活动的一种方式,成器活动本身也是某种形式的伦理。中国传统成器的特有功绩在于将人的人文理想具体化、道德观物化,通过具体而微的设计思想浸染人的生产生活。
可见,中国设计伦理首先表现为稳定地作用于中国人心理的设计创造、设计应用、设计交流等领域的规范、习俗与原则。自先秦始,造物的主要执行者虽然是“工”,制定造物规则、制度的却是“公共意识”的代言,即“述而不作”的“君子”或“士”。其综合地显露出统治阶层的政治理想与设计理想,与此同时也作用、反作用于更为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在中国古代有明确的划分,他们各行其是,各自在设计伦理的标准、推衍、实施中发挥功用,并呈现出日常生活与精英思想共存形态下设计价值的多元统一。换言之,设计伦理是在造物前后形成的思辨传统和价值整合的基本模式,其中,中国思辨传统集中于“礼”,而价值整合的基本模式正是《考工记》里常人难以成全的“良”。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涉及了知者、巧者、圣人、创、述、守。“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涉及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合、良。这些关键词在今天的设计研究中常被提及,倘若对这些看似庞杂的词语进行分类,兴许可窥见其中用意:“知者”“巧者”“圣人”申说了体现“智慧”的设计者;“天时”“地气”强调自然环境的规律;“材美”“工巧”着重体现设计法则;“创”“述”“守”“合”申述设计行为方式;继而以人与自然融合呈现出“良”。这本是为了建构一种长盛不衰的造物可能,但其自有秩序与限制。“良”常被理解为遵照自然规律行事,不应置否,“良”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良”,“良”呈现出一种理想状态的设计追求,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秉承各自对于“良”的理解,即便达不到“合”,也未必不及“良”。由此可见,“合”是设计的驱策。而“合”的过程即是思辨传统与价值整合的统一。
考量《考工记》通篇文字,除做动词“制造”之意,在“匠人”里较集中出现有“王宫门阿之制”“宫隅之制”“城隅之制”“诸侯之城制”,所言之“制”意指规范,即所谓的伦理。此外,还有可解释为等级的伦理观念,见“桃人”“弓人”中出现的“上制”“中制”“下制”。值得注意的是,《考工记》记录着很多言简意赅的设计原则,虽不以设计伦理的表述出现,却成为日后创造活动事实中的伦理规范、营造法式、匠作则例、成做标准、系统设计。而这些不过是为了缓解有着稳固心理基础的审美追求与同样根生蒂固的成器意识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找到的一个解决办法,设计行为背后还存在着某种试图以社会理性去规范人心之所欲的努力。
我们进行设计伦理探究的价值兴许正在于开启更多与设计问题、社会问题相关的话题。设计伦理本事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为研究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体系:首先,从伦理研究的视角观照设计,解析设计伦理的要素与形态,例如设计规范、设计秩序、设计组织等是作为显性设计伦理呈现,而设计理想、设计竞技等却是作为隐性设计伦理呈现。其次,从设计学的视角关照伦理,可见历史上与设计相关的伦理研究都在于此。
围绕具体成器的观念来研究从古至今所谓的“产品”,作为资料的共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梳理与归纳,建构新的设计资源。成器可以近距离地对现实产品设计回应,同时也可以对远古事物进行分析,它完全是建立在对人类文化史和生活史的双重认识中,从人的生活、生产方式展开,延续自身文脉。之后,我们试图强化设计分析,从古代传统器具到今天的产品,围绕占社会绝大多数人群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进行设计学角度的综合分析,以“人”为中心,探索其生活状态、谋生方式变迁下“器”所呈现的现象。并辅以具体个案的实证性研究为补充。每一历史时期的成器活动及其特征的形成都可以对变化了的社会条件做出适应和调整的过程来加以领会。
《考工记》文本中遍布着古人理想中的社会秩序,作为对未来生活的信念,它们将生产、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各种规范与伦理有机融合,这是一种真实的动机,也是社会智力的表达。
本书的写作思路在一开始,就是希望透过某种途径来思考设计学研究的可能性,并期望能够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有所助益。以上,笔者对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探微从“成器”始然,对“成器”的解读,正是寻找中国设计思想的一次尝试,围绕“成器”展开的具象范式与抽象原则如何使中国古代宫室、舆车、器用的区分得以整合,单一地看其材料、形态、工艺、色彩、技术,无法支撑起一个物的系统,人为地选择与决策才使这些元素有了列定秩序的意义,并赋予“成器”以设计定式、设计规范、设计伦理的可能。从设计传承的角度看,设计秩序的明晰首先在于“成器”之定夺——透过成器细节规范着古式层次,这也正是本小书选取的独立于造物、文化的设计话语,以独特的视角关照自古至今的成器活动,学习构建“大历史观”的思考方式,并沿着“阶段性突破推进”的设计史运行理论,对中国的设计艺术发展建设添砖加瓦,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更希望小书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吾虽力所不及,但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