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北京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的研究
——基于对北京21所高校3类群体的专题调研
2018-01-24
(1.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 100083;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办公室,北京 100083)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开启了党的建设新常态,也对新时期高等学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博士生党建工作作为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博士生党建工作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当前,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除了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之外,受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博士生群体自身特点等因素不断发展变化的影响,更面临着日益突出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专题调研概况
为了客观了解北京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寻求改进和加强博士生党建工作的对策,“北京高校博士生党建问题与对策”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在2014—2016年期间对地处北京的21所高校开展了专题调查研究。课题组选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21所高校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集体座谈、个人访谈等方式,针对博士生党建工作的3类主体即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博士生群体(包括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和研究生党建工作主管教师进行了分类调查。其中,面向博士生党支部书记群体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0%;面向博士生群体发放问卷1 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07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4%;面向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主管教师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0%。
二、专题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一)北京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的整体情况
通过专题调研,课题组认为,从北京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的整体情况上看,各高校党委充分重视博士生党建工作,相关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较好地发挥了龙头作用,实效性得到了各方的认可;且博士生党员群体的思想整体上呈积极、健康向上态势。
1.高校党委普遍重视博士生党建工作,基本落实了各项管理措施
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在调研对象中,有78.30%的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主管教师和91.46%的博士生党支部书记都表示“所在高校(院系)党委非常或比较重视博士生党建工作”,有73.6%的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主管教师和86.00%的博士生党支部书记表示“所在高校(院系)党委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并对博士生党建工作进行指导”,有72.30%的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主管教师表示“目前学校基层党建工作者的配备比较到位”,有74.39%的博士生党支部书记表示“所在院系对博士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非常严格或比较严格”。此外,有73.74%的高校(院系)党委每年都会对博士生党支部书记进行培训,有21.72%的高校在博士生党支部书记新任职时会对其进行培训。
2.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整体开展情况较好,支部各项建设普遍有序开展
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在调研对象中,有80.1%的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主管教师认为博士生党支部落实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的情况“很好”或“较好”,60.6%的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主管教师对博士生党支部开展活动的情况表示“非常满意”或“较为满意”;有83.70%的博士生党支部书记表示所在支部建立了理论学习制度,67.68%的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对支部党建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或“较为满意”;有60%以上的博士生群体认为党支部在思想引领、活动号召、开展服务和党员示范等方面均发挥了“非常大”或“较大”的作用,88.03%的博士生群体对支部党建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或“较为满意”,88.14%的博士生群体对支部支委的工作开展情况表示“非常满意”或“较为满意”;有90.95%的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和90.31%的博士生群体认为所在支部发展党员程序规范,支部在发展党员时能够充分并优先考虑发展对象的政治素质、学术道德和群众基础。此外,有79.5%的博士生党支部至少每个季度召开1次组织生活会,80.1%的博士生党支部至少每学期开展1次有关科学道德及党风廉政教育的活动,83.20%的博士生党支部会定期开展评优评先和党员述责测评工作;而且参与专题调研的博士生党支部一年内开展社会实践或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均次数达到2.47次。
3.高校博士生党员群体的思想状态整体稳定,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在调研对象中,有92.03%的博士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表示“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85.29%的博士生群体认为开展反腐和加强法制教育“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94.59%的博士生群体表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会主动了解党的最新路线、方针和政策;有64.04%的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和78.54%的博士生群体表示所在支部的积极分子入党积极性“很高”或“较高”,而且入党积极分子在入党动机的调查中将“追求理想和信念”排在第一位;有67.33%的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和62.73%的博士生群体认为支部成员参与支部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或“较高”;有61.65%的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主管教师、80.00%的博士党支部书记和83.69%的博士生群体认为支部的博士生党员能够“很好”或“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北京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专题调研,课题组认为,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目前北京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在制度建设、工作落实、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创新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
1.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的支持保障工作有待加强
(1)基层党务工作队伍的配备有待加强
在专题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在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配备方面,有25.6%的学校“配备到位”,46.6%的学校“配备比较到位”,27.8%的学校“配备不足”;在组织员的配备比例方面,有46.1%的学校组织员与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能够达到1∶200,30.6%的学校不能达到1∶200,11.1%的学校则没有配备;此外,有12.2%的调研对象不清楚高校的组织员配备情况。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基层党委对博士生党建工作的指导力度。
(2)支部党建经费的支持标准有待提高
在专题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在博士生党建工作经费支持标准方面,有19.7%的高校(院系)的人均标准≥100元,28.1%的高校(院系)的人均标准在50~100元之间,24.7%的高校(院系)的人均标准≤50元,而7.3%的高校(院系)对博士生党建工作没有经费支持。这与北京市教工委提出的党建工作经费支持标准的差距显然较大。经费支持明显不足对博士生党支部开展活动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3)支部制度建设的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
理论学习制度是保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制度保障。然而,专题调研结果显示,有16.30%的调研对象表示所在支部还没有建立理论学习制度,30%左右的调研对象表示所在支部理论学习制度的执行情况“一般”或“不好”;同时,有44.17%的受访博士生党支部书记表示所在支部没有建立起理论学习导师制度;此外,即便一些博士生党支部建立了理论学习导师制度,但执行情况也不尽如人意。
2.高校博士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1)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出现缺失
目前,高校延期毕业的博士生人数普遍增加,有的学校甚至接近50%。在专题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对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党员,有44.90%的高校将其并入其他博士生党支部进行管理,26.10%的高校会保留原博士生党支部进行管理,13.10%的高校成立了单独的博士生党支部进行管理;此外,有15%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学校并未对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党员进行统一管理或不清楚相关的管理措施。课题组在对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党员开展进一步调研后发现,由于原博士生党支部解体或人员发生变动,许多高校对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党员存在疏于管理或放松要求的情况,在管理松散的状态下许多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党员基本不参与所在党支部组织的活动。
(2)流动状态的博士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盲区
在专题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发现,一方面,博士生教育具有特殊性,部分博士生进入课题研究阶段后要经常到校外进行课题调研或外业实验,在外时间短则1个月,长则半年甚至1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博士生党支部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随着博士生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博士生党员出国进行联合培养或参加短期学术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对这部分博士生党员群体,目前各高校无法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对其在国外期间的思想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且在其回国后也缺乏相应的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应引起高校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
3.高校博士生党支部建设工作有待加强
(1)支部的凝聚力有待加强
在党支部凝聚力的评价方面,面向博士生群体的专题调研结果显示,有29.18%的受访者表示凝聚力“一般”,2.76%的受访者表示凝聚力“较弱”,0.62%的受访者表示凝聚力“很弱”;面向党建工作主管教师的专题调研结果显示,有35.60%的受访者认为凝聚力“一般”,13.90%的受访者认为凝聚力“较弱”。由此可见,高校博士生党支部的凝聚力有待加强。
从目前情况看,影响高校博士生党支部凝聚力的因素主要有2个:一是党支部设置的模式,二是博士生教育的特殊性(上文已有论述)。例如,课题组在专题调研中发现,有55.28%的高校博士生党支部是以“按年级划分的完全博士生党支部”模式设置的,即博士生党支部是由同年级但不同学科的博士生党员组成的。这样,一方面,博士生普遍面临的较大的科研压力导致支部活动的开展困难重重;另一方面,以导师负责制为主的博士生培养模式造成不同学科领域的博士生之间相对独立、交流沟通较少,从而导致博士生党员对集体的认同感不强,博士生党支部的凝聚力不够。
(2)博士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有待提高
(6)与家长产生陌生感。由于寄宿原因,学生和家长交流更少,导致许多学生和自己父母之间的共同语言日渐减少,产生代沟。
课题组在专题调研中发现,博士生党员群体在党性修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理想信念模糊和理论水平不高,其次是原则性不强、功利主义严重、集体观念淡漠、组织纪律涣散等。例如,在日常工作中,少数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的先锋模范意识和责任意识较弱,主动工作和主动服务的意识欠缺,对党支部的各项活动应付了事,缺乏深入思考和规划设计,从而导致支部工作流于形式。再如,部分博士生党员对自身党员身份的意识较弱,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甚至还有少数博士生党员出现学术不端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普通群众对博士生党员的认可度。
(3)支部的理论学习有待加强
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在“博士生党员了解国家新政策的途径”方面,支部集体学习是博士生党员了解国家政策、方针的最主要途径;然而,虽然有89%的调查对象表示所在支部能定期开展理论学习活动,但理论学习活动的开展频率不高,能够坚持每月开展1次理论学习活动的支部仅占35.41%,而每学期开展1次活动的支部占50.86%,每年开展1次活动的支部占9.60%。由此可见,高校博士生党支部的理论学习活动严重不足。这不仅制约了博士生党员群体理论水平的稳定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士生党员群体理想信念的确立。
4.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的创新不足
(1)支部活动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专题调研结果显示:按照选择比例由高到低排序,高校博士生党支部开展活动的主要形式依次为集体学习、参观交流、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其他;然而,在最受欢迎的党支部活动形式的选择方面,按照选择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专题讲座(占比33.93%)、社会实践(占比28.21%)、志愿服务(占比13.61%)、参观交流(占比12.33%)和集体学习(占比11.44%)。由此可见,高校博士生党支部实际采取的活动形式与博士生群体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之间存在偏差。由于目前采取的以传统的集体学习、参观交流为主的支部活动形式与博士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所以导致支部活动缺乏吸引力,内容单调,流于形式。
专题调研结果还显示:结合专业特长和实践需求的支部活动最受博士生群体欢迎,但是仅有38.59%的调查对象认为支部活动与博士生群体特点和学科专业的特点结合紧密,51.45%的调查对象认为支部活动仅与博士生群体特点和学科专业特点中的单个特点结合,9.96%的调查对象认为支部活动与2个特点都没有结合。这种情况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博士生党员参加支部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对提高博士生党支部的整体活力产生负面影响。
(2)博士生导师的参与度不够
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在博士生党支部活动的参加情况方面,有15.93%的博士生导师“经常参加”,43.06%的博士生导师“偶尔参加”,41.02%的博士生导师“从不参与”;在导师参加博士生党支部活动的作用方面,有19.53%的调查对象认为“作用非常大”,37.73%的调查对象认为“作用较大”,27.06%的调查对象则认为“作用一般”,而认为“作用较小”和“作用非常小”的调查对象分别占9.68%和6.00%。由此可见,作为博士生培养第一负责人的导师参与博士生党支部活动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但是,博士生导师参与支部活动的比例却较低,在博士生党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基于专题调研的建议措施
(一)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做好博士生党建工作的顶层设计
1.进一步提高对博士生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党委应严格对照《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把博士生党建工作放在学生党建工作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加大对博士生党建工作的指导力度,做好博士生党建工作的顶层设计,明确工作目标,明晰工作定位[1]。
2.进一步统一高校各级研究生党建工作队伍的思想认识
高校应积极开展研究生党建工作相关政策文件的学习活动,确保各级研究生党建工作队伍准确理解上级文件精神,在纵向上达到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坚决杜绝思想认识逐级递减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博士生党建工作的整体思路以及具体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与此同时,高校各级研究生党建工作者应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当代博士生党员群体的特点,了解博士生党员个体的成长需求,及时做好相关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为推进博士生党员的精准化培养夯实基础。
3.进一步增强博士生党建工作部门与教育培养部门的协同意识
高校的博士生党建工作不能脱离博士生培养而独立存在。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的,党委组织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与研究生教育培养部门有效配合的,各院系分党委和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贯彻落实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党建工作部门与教育培养部门对博士生党员的协同管理和培养,完善博士生党建工作与博士生教育培养有效衔接的工作体系,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博士生党建工作格局。
(二)进一步强化保障力度,提升博士生党建工作的整体质量
1.建立健全分类指导的博士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
高校党委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相关要求,科学制定博士生党建工作方案,构建分类型、分层次、分学科施教的博士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对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博士生党员群体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着力打造多样化的思想教育模式,明确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创新工作思路,明晰工作流程。
2.加强流动党员和延期毕业党员的教育管理
随着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流动性以及延期毕业人数的不断上升,高校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流动的和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党员的有效管理方式,保证博士生党员无论在空间还是在时间上如何流动都能被纳入组织管理体系。一是对外出学习、实习的博士生党员,学校党组织既要在其外出前进行组织教育并提出要求,又要在其外出期间及时向其通报党内重要情况,并配合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教育管理工作[2]。二是对出国(境)的博士生党员,学校党组织要通过完善出国(境)博士生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制度以及组织关系管理制度等加强管理。三是对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党员,学校党组织要对其进行归口管理,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切实承担起教育管理责任[3]。
3.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党建工作队伍的选拔培训机制
高校应选拔业务能力强、作风过硬的优秀党员教师兼任党建辅导员和支部理论学习指导教师,充实党建工作主管教师队伍,加强对博士生党支部的科学指导和建议;应按照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和工作能力强的标准,选拔合适的博士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在支部建设中的核心模范作用;应建立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和支委定期培训机制,使其对党的各项规章制度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从而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党支部得到充分落实。
(三)进一步健全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博士生党建工作落实落细
1.建立四层级考核的博士生党建目标责任制
针对专题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课题组建议,高校应建立博士生党建目标责任制,在校党委、学院党委(党总支)、博士生党支部、博士生党员4个层次分别制定工作目标,并进行定期考核,以确保博士生党建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实落细;特别是高校党委要严格落实博士生党建工作考核制度,明确考核周期,确保至少按照每年1次的标准定期开展博士生党建工作的专项考核。此外,建议北京市教工委定期组织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专项考核,全面考核高校学生党建尤其是博士生党建的相关工作,以促进高校各级基层党组织提升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
2.完善博士生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专题调研的成果,课题组建议,高校党委应进一步完善博士生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多维度纳入“组织凝聚力”“党员发展质量”“群众评价”“支部建设情况”等评价内容,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博士生党建工作成效;此外,还可以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考核办法,对博士生党支部和党员开展360度考核,即在综合考量上级主管部门意见的同时,积极听取博士生群体以及基层党外人士的建议和意见,从而真正做到以评促建。
3.健全博士生党建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
针对专题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课题组建议,高校应定期开展先进博士生党支部、优秀博士生党员等评选活动,促进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同时,将博士生群体在党支部中的综合表现作为优秀学生党员评选、党员发展乃至奖学金评定等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全方位地约束和规范博士生群体的各种行为,调动博士生群体参与党支部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要建立党员发展工作责任追究制,及时发现问题,对不坚持党员发展标准、不履行发展程序以及考察失职、审查把关不严的基层党组织及其负责人以及直接责任人等进行批评教育,对情节严重者给予纪律处分,以提升博士生党建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4]。
(四)进一步探索党建工作的创新,切实提升博士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促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结合,提升博士生党支部活动的吸引力
针对专题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课题组建议,高校应结合博士生群体的特点、专业特色以及个人成长需求,积极推进博士生党建工作的内容创新,不断提升博士生党支部的凝聚力。
首先,要加强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以博士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为依托,以促进博士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目标,搭建博士生党员自我成长的平台;同时,通过学术论坛等博士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博士生党员提供学习交流和思想碰撞的空间,激发博士生党员参加支部活动的自主性,推动博士生群体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双提升。
其次,在将博士生的社会实践列为研究生培养必修环节的基础上,要多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结合时政热点和博士生的专业优势,通过红色“1+1”、挂职锻炼、基层宣讲、科技服务等社会实践形式,为博士生党员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提供更多机会,使其在实践中进一步明晰使命和责任。
2.注重载体创新,提高博士生党支部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基于专题调研的成果,课题组建议,高校应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及“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信息传播新载体的鲜活、高效等优势,不断开辟新的党建阵地,通过建设“网上党校”“红色微博”“党建小微”等,加强与博士生党员的互动交流,拓展博士生党支部组织活动的空间,增强党性教育的生动性和活泼性,从而切实提高博士生党支部理论学习的实效性。例如,针对博士生群体科研压力大、外业实验多、出国交流多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党建慕课”的形式,积极探索建设网络思想教育系列课程。
3.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博士生导师在党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针对专题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课题组建议,高校应进一步提升博士生导师的首要责任人意识,不断强化导师参与博士生党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首先,可以通过设立导师奖励基金、评选导师德育标兵等,激发导师参与博士生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强化导师在博士生党员发展考察、评奖评优等工作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引导导师主动参与到博士生党建工作中。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探索建立师生联合党支部,将党员导师和博士生党员归入同一支部,以强化导师在博士生党员发展和党支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根据新时期博士生党建工作的发展需要,结合专题调研的成果,高校党委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博士生党建工作,建立健全博士生党建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将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不断夯实博士党支部的各项基础建设,凸显博士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博士生党员的学习教育,强化博士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地位和博士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博士生党支部的考核和评价体系,提升支部成员参与支部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博士生党支部活动方式和内容,通过开展凝心聚力的支部活动,把更多的优秀博士生凝聚到党的队伍中来,从而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