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哭之笑之
——八大山人传奇》的多维探索
2018-01-24林翰刘凤
林 翰 刘 凤
话剧《哭之笑之——八大山人传奇》作为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由江西文化演艺发展集团、江西省话剧团倾力打造,于2018年5月1日在南昌上演。该剧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传统文化,在题材挖掘、舞台表演、话剧民族化等方面进行了多维探索。
一、题材的本土化挖掘
江西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为人熟知的,古有庐陵、临川等古色文化,近代有井冈山、苏区等红色文化;既有风度翩翩的才子佳人,也不乏叱咤风云的将军英雄。数十年来,尤其是江西文化发展与繁荣工程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有关本土的精彩故事和人物,跃然于江西舞台上。如话剧《生如夏花》、赣南采茶戏《永远的歌谣》《八子参军》、现代采茶戏《将军还乡》等。江西丰富的人文资源是写不完、演不尽的,其中瑰丽的家园和神奇的故事、文化凝重、人杰灵秀仍有许多的挖掘空间。例如,八大山人(名朱耷,南昌人)。早在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八大山人”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之一,并以太空星座命名。而就是这样一位被国际认可的一代国画宗师,作为江西的重要文化名片,现在已被国人民众,甚至江西本地人越来越淡忘和漠视。八大山人的传奇人生却鲜见舞台作品,较为主要的原因是他丰富坎坷的个人经历、似癫非癫的精神状态、登峰造极的艺术水准、亦道亦僧的人生境界,让众多文艺工作者在对其事迹进行改编创作时望而却步,难以通过“小而美”的舞台成功的进行人物塑造。江西文化演艺发展集团、江西省话剧团本着讲好身边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理念和解读江西历史文化名人,体现中国文化自信的创作目的而进行了大胆尝试。根据八大山人的生平故事,剧作家汪浩、导演李伯男、主演林翰、舞美设计戴延年、灯光设计周正平等人联袂打造了话剧《哭之笑之》。该剧贯穿八大山人的命运及情感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挖掘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及艺术价值,弘扬中华民族内敛精深的传统文化,树立历经磨难、坚守理想、开拓创新的一代国画宗师的形象。
二、富有特色的舞台表演
剧本的创排过程即是对剧本的二度创作。该剧在创排过程中进行了富有特色的处理。
首先,运用间离表现手法,注重演员与观众的交流。间离是德国戏剧革新家布莱希特所倡导的舞台表现方法,指让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提倡演员必须将事件当成历史事件来表演。剧中,对观众陌生的人物及信息进行了穿越式的解说,剧内剧外两个空间并存,时刻保持着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同时实现剧情的巧妙过渡和对接。如第一幕中八大山人的三位好友饶宇朴、彭文亮、蔡受,跳出剧情充当了解说员的角色“想必这刚剃了头,各位看官都不认得我们了……下面,就由我们三个为大家介绍一幅八大山人的作品《传綮写生册》……不单皇帝,那些当官的也都喜欢他的画。咱们这里正说着,你看,这不就来了一个”。接着剧中人物裘琏上场,裘琏即是日后走上官场,且仰慕八大山人画作的历史人物之一,他在此时出现即是替身为临川县令的岳父寻访雪个(八大山人年轻时的名号之一)画作的。
其次,对剧情的幽默化处理,吸引观众、活跃气氛。对比编剧汪浩先生的剧本,舞台作品《哭之笑之》增加了诸多较为诙谐幽默的情节。如第一幕剧中人物蔡受冷不丁冒出数句方言俚语,拉近了该人物与本土观众的距离,让其忍俊不禁;第五幕富甲一方的画商苦苦追求八大山人的画作而不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店小二有缘获得八大山人画作七八十幅,却不知珍惜用以糊墙,以致于把画商气昏;同幕,八大山人和画商一起学狗叫,刻画了八大山人似疯非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等等,这些情节的设置从多个侧面丰富了八大山人的形象,有利于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
再者,梁上君子穿针引线,形成独特的切入点。该剧以梁上君子慕名盗画开场,告知世人八大山人在当时已是声名显著,一画难求;当八大山人发现梁上君子时,不仅未驱赶,而是将其作为难得的倾听者,将其生平故事娓娓道来,足见八大山人开阔包容、亦僧亦道的精神境界已非常人所能及;八大山人立誓不伺候官,不跟官打交道,不为其作画,官场权贵久慕其画而不得,但他却可以将画赠与梁山君子,可见他浓厚的平民情怀。同时,编剧王浩先生坦言,梁上君子的跳进跳出,有意无意中流露出他的艺术追求——伟大的艺术属于普通百姓。
三、话剧民族化的有益尝试
话剧作为一种移植而来的外来戏剧形式,其民族化发展一直是众多业内文艺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尝试的方向。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中国话剧民族化的过程正是借鉴、利用传统文学和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华,与西方话剧精髓融会贯通的过程。昆曲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文化价值及艺术魅力已得到国内外一致认可。该剧数次将昆曲插入其中,并贯穿全剧,正是话剧民族化的又一次尝试。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峰之作,该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认为是我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在《100部剧本:世界最著名剧本排行榜》中名列第32位,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剧本。话剧《哭之笑之》对戏曲的运用并非生硬照搬,编剧精选江西本土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摘其经典唱段【皂罗袍】,借用杜丽娘游园时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体现八大山人不同时期的情感体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绿娘扮于两人情意绵绵时,唱出了朱耷情感中的美好春天与无奈;丹娘演于朱耷即将癫狂之际,传达了他对绿娘愧疚、苦寻无果的失落与苦闷;丑娘唱于八大山人似疯非疯放浪无形的晚年,唱出了他对绿娘的无限思念及相认不得的痛楚。此唱段由绿娘、单娘、丑娘在不同时期唱出,简单而不露神色的勾勒出了八大山人的情感线索。这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话剧与“以歌舞演故事”为重要特征的戏曲的有效结合,也是话剧民族化的具体体现。
现代舞台呈现传统意向,是话剧民族化的另一路径。该剧充分运用“个山小像”“荷花水鸟图”、袈裟、寺院、茶、酒等传统意向,推动剧中情感及命运两条线索的不断发展,为塑造人物形成添枝加叶,同时给现代样式的话剧《哭之笑之》注入了中国书画、佛教、茶、酒等传统文化,为观者带来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