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音乐史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8-01-24

黄河之声 2018年2期
关键词:史论音乐史理论

胡 禹

(钦州学院人文学院,广西 钦州 535000)

伴随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提升和社会各界对于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呼声日益渐涨,现今地方高校所培养的文化艺术方向应届毕业生在技能配备和人才素养教育方面逐渐不适应社会文化高速发展的需求。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趋导下,各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都逐渐调整以往的教学模式思路;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和课程择选,致力于培育应用型艺术人才来适合社会对口事企业单位需要。对于音乐专业教学课程进行调整是提高文化艺术宣传行业队伍和发展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当下高校音乐理论教学之隐疾

(一)课堂教学目的模糊

在现今的高校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中,大部分音乐史论类教师尚未对于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音乐学等史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化定义。对于是以时间维度进行历史音乐大事件的梳理,还是以单个作曲家为代表来表现时代性特征这两者的把握尚未明确。诚然,这也是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症结所在。如若按照历史维度时间轴式的平铺直叙,在强化年代记录感的同时便弱化了音乐家作为作品创作主体的特殊性;又或按照作曲家生平及作品进行着重讲述则将人物作品与时代背景相隔离、作曲家之间的互联关系则无法立体地进行审视勘察。另一方面,教师作为课堂知识的讲述者在教学方式办法和重难点侧重上比较缺乏约束性,常根据教师个人关注热点而进行主观化教学,对于教师知识面相对欠缺的地方进行照本宣科而略加陈述;这种做法不顾及本科艺术生知识面实际视域限制并且也未曾考虑到就音乐专业而言又可分为声乐、器乐、理论等专业方向,不能根据所教授对象来及时调整课程重难点设置和导入方式,其未考虑多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择选导致教师在上大课过程中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灌输和带动学生专业兴趣而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材种类繁杂难于匹配实际需要

就笔者在执教期间所授《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等史论类课程而言,教材种类的繁复成为教师选择教材比较棘手的问题。以《西方音乐史》课程为例,现今各专业音乐院校在面对技能表演类专业学生授课多采用沈旋、陶辛编写的《西方音乐史简编》或格劳特所编著《西方音乐史(第6版)》作为教材,其优点在于言简意赅、整个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品、作曲家都有所涉及;整体写作偏重于音乐体裁的历史发展。而音乐史论方向的学生则选用保罗·亨利·朗的著作《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和《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作为教材,前者注重以社会文化变迁为肌体来讲述文化史中的音乐发展,后者则以音乐风格、体裁、作品作为切入来关注音乐风格上的迁移更迭。从授课实际情况而言,地方高校的教学主旨在于服务地方输出人才为当地中小学音乐文化建设发展所用,其专业程度诚然不能与专业音乐院校一概论之。纯理论性的教材则多关注于宏观文化演变而缺乏对单个人物、作品进行详述,反之纯分析性的教材则对于阅读者的专业知识门槛较高而不宜于地方院校通识艺术教育的普及。现今教材市场上看似种类繁多的教材可供挑选,但就笔者走访文化市场调查来看,对于既能满足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对必备音乐史论知识有一定掌握,又能具有导赏性质激发学生的音乐美感认知力的教材应者寥寥。

(三)课题教学监控较难把握

地方高校音乐史论课程作为专业必修教程采用大课授课方式,与其他文史哲类大班授课形式相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大班授课教学质量监控比较难以把控,音乐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特殊性在于技能表演方向的教学多采用“一对一”小课授课形式;对专业小课而言主课教师在面对单个或小组课学生时可以从容把握课堂节奏且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教师对于授课方式和进度有较强话语权。相反,对于音乐理论大课教学而言,班级人员的出勤情况、课堂气氛、授课节奏、以及学生吸纳新课程内容的进度以及对于以往知识回忆的易变性等都需要理论教师在课堂上综合考虑以便教学继续进行;往往因为少数学生对于课程的生疏而要整体放慢教学进度和说课节奏,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努力的学生觉得大课学不到东西,而懒惰的学生则认为大课太难听不懂。从本质上来剖析这种教学现状,主要是教学监管措施实施不到位的缘故;如何加强督导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和如何吸引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开发其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成为现今音乐理论教学课程中的难言之隐。

二、高校音乐理论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理论阐述与技能指导的多元化

在理论课程实际教学中应该注重音乐风格、概念、术语与表演实践技术互构多元化影响。课堂上不单单只是理论、概念上的构型,而应切合表演实践需要科学规划教学内容才能有效提高表演类专业学生对于声乐、器乐理论知识掌握和将音乐史中学习到的作曲家风格运用到实际演唱、演奏中去。如在面向演唱专业同学讲述古典主义风格特征时,可有选择性的播放莫扎特、格鲁克等剧作家的歌剧咏叹调选段。通过耳熟能详的唱段消解对于枯燥理论讲述的生涩理会,在感性层面对旋律美感认知后继续持续性的启发式教学;进一步的对唱段的曲式结构、阿尔贝蒂伴奏低音使用、主属功能化交替等古典主义概念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于熟悉的唱段采用多维方式进行切入。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在曲目选择中贴入了学生演唱曲目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也从史论层次对歌曲的年代、风格、术语以及情感把握方面进行技术支撑,让表演专业学生不单单会演唱技巧同时也会较准确的把握作品时代风格来进行更精准的演绎。

(二)导赏方式介入增强美感认知

除了理论与技能相互多元融合之外,还可以对于体裁史、风格史采用导赏方式进行讲述。以往课堂讲述是以历史性年代交替为主轴纵观史论类课程始末;但同一年代风格、体裁、审美导向多变且复杂,如何在多元风格交错中把握艺术主体走向成为了学生的知识盲区。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不妨可以在平铺直叙历史脉络之后进行体裁史(如室内乐、歌剧、钢琴器乐作品、唐大曲发展、古琴演奏美学发展等)或者风格史(18世纪古典主义风格、中国唐代诗乐风格、传统戏曲音乐风格)的单项贯穿讲述。这样的好处在于对于某一特定体裁、风格的发展脉络式整理讲述,不单单可以在纵向上了解乐器、声乐等作品的发展历程,同时还可以以单个作品、体裁为支点直接衍生横向的旁系艺术对其影响。通过这种系统化的介绍,让表演类专业同学可以深入了解专业体裁的发展史同时还可以增强知识广度和深度、提高作品演绎中的美感认知,在面对愈来愈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就业前景中未雨绸缪的进行知识量的储备。

(三)高校音乐理论多元化教学改革的实践

理论课程特色与表演艺术并重的多元发展:转型为应用型技术大学是地方各高校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培养一专多能且实践知识丰厚的学生成为了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宗旨;通过专业理论与表演艺术结合授课可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得到理论联系实际得到多元化发展。这种培养模式不仅仅是为了打造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通过知识传递对教师因材施教的教学技能进行提高。在理论基础上应该侧重技能专业特性和学生群体认知,以培养地方音乐人才所需的实际需求作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进行授课。

对于教学大纲和教学过程进行多元化拓展:除了教学方式办法革新之外,还应该调整教学大纲的内容设置。现今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已经不单单将歌曲、合唱列入教学内容,还在课本中适当的加入了20世纪音乐以及相关的作品欣赏,造成了中小学教材的内容逐步贴近于音乐时代的潮流。所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大纲内容上应该参考现今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实际需要进行重难点的划分,这就避免了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小学教材内容上的脱节;也便于学生在就业面试中出现信息不对等的囧境。

对于服务地方教学实际需要多元化发展:在各个地区高校彰显地方办学特色的宏观背景下,音乐史论课程也应该考虑到地区性文化的实际需要;在民族音乐学等传统音乐理论课程授课中,结合所处高校地区山歌、小调、说唱、戏曲的特性元素加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体现出本学科办学的人文特色,另一方面还可以将本土戏曲音乐请入课程教学为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

[参考文献]

[1]蔡良玉.对音乐学教学的三点建议[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02.

[2]凌宪初.浅议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的空间扩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04.

猜你喜欢

史论音乐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神秘的混沌理论
曲海词山慰平生——我与戏曲志史论的结缘
基于中国音乐史的百年发展历程探索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