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名称与学科架构的反思及其发展设想
——论钢琴教育学的学科内涵构成与课程建设
2018-01-24赵小红
赵小红
内容提要:在中国当前“钢琴热”的文化大背景中,有必要在音乐院校与综合性高校建设科学、规范的钢琴教育学学科。作者参照国内外的发展经验,重点论述了钢琴教育学的学科称谓与定位,该学科构成中具有骨干地位的六个核心课程与研究领域;同时也对该学科中的五个辅助性课程与研究领域进行了简明论述。
近来,在中国的钢琴界和音乐教育界,人们对钢琴教育和教学的兴趣与关注持续增长。2016年秋,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学法学科团队发起组织了“首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活动,得到了来自国内各音乐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音乐系科同仁们的热切响应,与会代表热烈地进行了学术讨论。①大家都认为,在中国当前“钢琴热”的氛围中,吸收国外有益经验,同时考虑中国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高校的学科建设以科学、规范的态度在中国建立钢琴教育学科,这是大势所趋,也是钢琴教育事业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急迫需要。我在题为《钢琴教学法学科在中国的建立》的论文中也已谈到中国当前钢琴热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国外钢琴教学法学科的发展现状,以及钢琴教学法的学科体系初步设想。②这篇文章在最后提出了钢琴教学法学科大致的内涵构成和一些重要的课程科目与研究领域。我以为,结合国内外的学科发展经验,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钢琴教学法可以先着重发展作为学科骨干的六个核心课程与领域,以及作为学科支撑补充的五个辅助课程与领域。③现在,我想就这一话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展开,希望抛砖引玉,提供给同行们进行讨论和商榷。
一、学科名称的反思及学科内涵构成的框架
如想建立和建设一门学科,首先需要明确,这门学科的称谓概念是什么,其内涵构成与研究领域又有哪些内容。学科的名称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定位和建设主旨,而内涵构成与研究领域则决定着我们今后进行学科建设的努力方向。
“钢琴教学法”是近年来大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学科称谓——上海音乐学院在2015年筹建钢琴教学法团队时也采用了这一学科名称。这个名称可被看作是对英美国家高等院校中的学科项目“piano pedagogy”的中译名称。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发展后,我们越来越觉得,这个名称还不能完全反映该学科的真正实质和定位。故我们建议,这个学科更科学、更合理的名称应该是“钢琴教育学”。
将这个学科命名为“钢琴教育学”的主要原因是,它是一门具有丰富内容的综合性、交叉性的教育学科,它不仅涉及具体的钢琴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而且也包含大量理论性的、史论性的学科内容,甚至还涉及普通教育学、音乐心理学的学科分支内容。而“钢琴教学法”的名称则比较狭窄,容易将大家的注意力局限在更为具体的钢琴教学方法、方式上(尽管这方面的内容也很重要),无法涵盖更为丰富的学科内涵。在中文的环境中,“教育学”的内涵与外延要比“教学法”的内涵与外延丰富许多。李小莹在《当代美国高等钢琴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一书中指出:“对‘piano pedagogy’的解释从早期钢琴教学方法的阐述,到当今作为钢琴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解读,钢琴教育的观念在以往‘钢琴教学法’或‘钢琴教学论’的基础上有了更为系统的建构与发展,开始成为更具独立体系的课程项目与专业学位课程。”④如果说在美国,“piano pedagogy”的内涵已经从单一的教学法和教学论转向了更为系统和综合的建构,那么在中国,在建立这门学科的开始便称之为“钢琴教育学”而不是“钢琴教学法”,就更有助于突出这门学科的综合性和体系化特征,也更有助于这门学科今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在确定了这门学科的科学称谓之后,我们就应该“立足于钢琴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从合格的钢琴教师的全面素养出发,关注钢琴教学和教育的所有方面”⑤,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充实,最终建立健全完整而科学的钢琴教育学的学科系统和课程体系。在这其中,“核心领域与课程”即是钢琴教育学中最重要的内涵组成,它们是合格的钢琴教师除钢琴弹奏与表演之外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并从一开始就尽可能发动各方力量投入建设,群策群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从而使之得到充实和完善。需要指出,我们所提出的这些“核心课程与领域”(以及在本文第八部分将要涉及的“辅助课程与领域”)并非铁板一块,每个课程与领域也不是明晰切割、界限分明的“一门课”或一个科目,各个课程与领域之间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合,各个院校和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作灵活的调整和修正。我们在此提出的方案和设想仅是一家之言,欢迎各位同仁和师生提出批评指正。下面我想对钢琴教育学学科的六个核心课程与领域进行比较充分的论述,随后再对辅助性的五个课程与领域进行简要阐述。
二、钢琴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概论
如要建设系统的钢琴教育学学科,首先做的即是开设一门概论性、对于钢琴教学具有基础意义的课程——《钢琴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概论》,并围绕这一课程展开相应的研究。这门基础性的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应该是钢琴教育和教学中一些基本原理、原则和实践的要点,并在一些基本教学问题上给予钢琴教师以总括性的指导。据我所知,目前不少音乐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已经开始开设这方面的课程,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我们设想,在这门课程(及相关的研究领域)中,应该结合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和研究进展与思路,提倡具有全面视野、系统考量的钢琴教育与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与乐感着手,强调从一开始就将技术、表现和乐感联系在一起。
具体到实际的教学方面,上海音乐学院的周薇教授在她的钢琴教学法课程上提出了“同心圆理论”,可供同行们参照和思考。她认为应从听觉、音色、识谱(视谱)、背谱、技术训练、节奏、结构(曲式)、和声、旋律(声部)、踏板、风格、表情这十二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音乐方面入手,强调在钢琴教学中,这十二个方面应该从初学钢琴一开始到高级程度都要尽量全面覆盖,齐头并进,让教师和学生都尽早养成良好、全面的音乐观,提倡通过钢琴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并热爱音乐,而不是将钢琴学习简单地作为技能学习和训练。
以我个人的体会,可以在钢琴教学中贯穿“人体八元素”的教学策略——通过人的身体的全部器官来理解音乐、学习钢琴。所谓“人体八元素”,指的是“大脑、耳朵、嘴、眼睛、手、脚、身体、心”这八种器官,它们在学习音乐和钢琴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发挥着或隐或显、各不相同的复杂作用。当然,如何认识这其中的机制和原理,并将这些机理灵活而有效地运用于具体的钢琴教学实践中,真正达到让学生“全身心”地与钢琴和音乐融为一体,这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和总结。
我们还可以参考美国钢琴教学法的权威性教材《训练有素的键盘教师》的教学安排,⑥在《钢琴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的教授中,针对钢琴的初学者、中级学生和高程度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以及针对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等不同类型的教学组织类型,实施不同的教学方略并提出教材使用的指导。还可以在这门课的具体教学中贯穿“工作坊”的实践课模式,让学生直接接触不同的学生类型,从中体验和掌握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钢琴学生与课堂组织的方法。
随着学科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建议,在《钢琴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概论》这门课中还可以纳入我们在下面所谈的其他核心课程与研究领域的部分内容,这样就可以使这门概论课既有充实的内容,也与其他课程和领域之间具有更紧密的联系。
三、钢琴演奏与表演教学的实践与总结
上述《钢琴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概论》这门课程(以及相关的课题)的重点是将钢琴教学的一些基础原则和基本原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让钢琴教学的实践具有科学可行的规范和章法。而《钢琴演奏与表演教学的实践与总结》这个领域或许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它是指钢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相关原则、原理和规范,根据各种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情况,对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深化,并最终形成具有学术性的总结。实际上,作为钢琴教师,我们总是面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学生在实施教学。包括音乐院校中钢琴专业的主课教学,非钢琴专业的基础课副科教学,以及社会上的业余普及教学,这些都是钢琴演奏与表演的教学实践。然而,这些已经存在的教学实践如要真正具有学科意义,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的教和学,而应该不断提高和升华。真正有责任心的优秀钢琴教师会不断在具体的教学中总结经验,用心琢磨,进一步就会诉诸文字,形成自己的教学心得甚至理论。
古往今来很多著名的钢琴教育家都为后人留下了自己精彩的教学总结、思想和笔录。而这些上升为理论的文献又会反哺钢琴教育和教学,成为钢琴教育学学科的重要支撑,与教育和教学实践形成良性循环。例如我国著名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老师就将自己多年的丰富教学经验整理成文、成书,对中国的钢琴教育事业作出了除培养杰出人才之外的另一种贡献。⑦另外,长期以来,出版社和有关的期刊上也出版和发表了很多著名钢琴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访谈、记录和研究,这都为我们对钢琴演奏与表演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参考,也为今后的进一步的学术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就出版了有关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著名的“四大教授”的纪念文集,其中有诸多文章就回忆和总结了各位前辈教授的教学心得。⑧我国重要的杂志《钢琴艺术》上也登载了很多有关国内外钢琴教育和教学的访谈、总结和研究。⑨另外,很多有关钢琴家的访谈和著作中也有很多钢琴教育和教学方面的内容,有兴趣的老师学生可以从中挖掘不少有益的养料,用于自己的教学,也可以进一步展开相关的研究。如美国著名音乐评论家哈罗德·勋伯格所写的名著《不朽的钢琴家》⑩一书中就涉及诸多著名历史上闻名的钢琴家的学习和教学经历,很有参考价值。又如中国台湾青年音乐评论家焦元溥的钢琴家采访录《游艺黑白》⑪,通过对一些活跃在世界上的钢琴家的实际采访,透露了这些钢琴名家的成长与学习的体会。我们在此也呼吁,有心的钢琴教师们除了积极投身教学之外,也应将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及时总结和梳理,并与同行们分享,这也是钢琴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一环。
四、钢琴教学曲目文献研究
钢琴教育学的学科如要得到科学的发展,还应注意发展《钢琴教学曲目文献研究》这一课程科目,并开发相关的研究工作。钢琴教育和教学中,必定涉及大量的古今中外曲目文献。而如何在教学中安排、使用和教授这些曲目,就必须有系统地思考和研究。应该指出,这类曲目文献的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品分析研究,而是针对钢琴教育和教学,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钢琴曲目文献的分类、梳理、安排和研究。尤其是初、中级程度的作品文献,更需要作进一步地整理和研究。相比较而言,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成果,可以引进、参考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相应调整。如笔者手边就有的两本英语世界的重要参考书目:一本是简·马格拉斯编著的《钢琴家标准教学与演奏曲目文献指南》⑫,作者对演奏难度由低至高的大量西方钢琴乐曲进行了富有成效地分级、说明和指导,这对于具体教学运用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另一本是阿尔贝戈、亚历山大合著的《钢琴曲目指南:中级与高级文献》⑬,此书的编写也非常有针对性,两位作者将注意力集中于钢琴教学中最实用的、覆盖面很广的中级至高级程度的曲目,对从巴洛克至20世纪以来的现当代的独奏曲目以及合奏曲目(包括四手、八手联弹等)进行了相当详尽地说明和介绍。这都是很实际有用的教学辅助研究和材料,如果实际运用到钢琴教育和教学中,会对各位钢琴教师有切实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除上述这种对教学曲目的分类、分级性的整理与介绍之外,我们建议,在高等院校的钢琴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中,还应系统地开设一些最核心的必弹曲目文献的教学指导课。特别如针对巴赫的简易钢琴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六首帕蒂塔》《平均律键盘曲集》等都应有专门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在课上应讲授这些曲目如何应用于教学,以及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音乐风格和表现的处理意见,以及技巧难点的分析等)。其他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肖邦夜曲、肖邦练习曲、李斯特练习曲、德彪西练习曲等在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的作品都可以开设专门的教学文献课并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我们尤其要提出一个重要的呼吁:应对中国的钢琴作品进行教学文献研究意义上的分类、分级和梳理。众所周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发展历史,这一百年来也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曲目和经典作品。最近,有两套展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百年发展成就的曲集出版。一套是由李名强、杨韵琳、巢志珏、姚世真四位教授按照年代顺序编订的《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1913-2013)》⑭;另外一套是由蒲方、童道锦两位老师按照体裁类别编选《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⑮。这两套中国钢琴音乐总集是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钢琴音乐(独奏曲目)的总括和概览,它们对于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是,这些曲目(还包括其他未被收入这两部曲集的作品,特别是中低程度的曲目)究竟在技术程度上如何分层、分级,如何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渗入,以及在表现内容和技术难点上如何教学和讲授,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笔者与自己的研究生已经将这一项工作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计划中。
五、钢琴教学方法与教材体系研究
在钢琴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中,对钢琴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梳理、分析与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应有专门的课程来进行讲授。多年来,钢琴的教学方法演化和教材编写与使用有比较深厚的传统,教材种类的积累也比较多,例如,有比较“老套的”车尔尼练习曲教学系列和《汤姆森简易钢琴教程》,还有近期引入中国的《巴斯蒂安钢琴教程》《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等。这些教材的特点是什么,编选者的教学思想和用意又是什么,以及各种不同教材的不同优势与长处以及各自的问题,它们的相互比较、借鉴以及在具体教学中如何使用等这些课题,均值得在学术研究中予以澄清,在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中传授给钢琴系科和教育系科的学生,并在钢琴教师的培训中给予指导。我们看到,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⑯甚至有硕士学位论文在触及这方面的课题。⑰但是,这方面的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以及进入高等院校课堂的谋划和准备都仍显得非常不够。
与这一领域的课题紧密相关的即是中国钢琴教材系统的建设。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钢琴这门西方键盘乐器进入中国已经多年,我们也应该积极开发和应用中国人自己的教材系统。在这方面很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但昭义老师已经出版发行了他主编的《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⑱随着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继续发展,中国钢琴教材的编写以及相关研究一定会显得愈发重要。目前这方面的一个难题是,能够用于中低级程度的中国钢琴作品和教学用曲(包括练习曲、复调乐曲等)数量不够,而且也没有经过比较系统和认真的梳理。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科团队于2018年下半年开展征集“中国钢琴教学曲目”的活动,想从一个侧面来推动中国钢琴教材的发展。
六、钢琴教育和教学的史论研究
在所有的音乐表演门类中,钢琴教育和教学的发展最具系统性和学术性。因而,了解、认识并研究这门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学术进程就非常有必要,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学术积累和研究还比较薄弱,还需要在认真翻译引介后进一步消化和研究。⑲钢琴的教育和教学的理论探讨早在17、18世纪时便已经开始萌芽。第一个里程碑是德国的C.P.E.巴赫(1714-1788)所写作的《论演奏键盘乐器的真正艺术》(第一卷1753,第二卷1762)。⑳随后诸如意大利的克列门蒂(1752-1832)、奥地利的胡梅尔(1778-1837)等人都有很多有关钢琴演奏和教学的论著出版,如克列门蒂的重要著作是《演奏钢琴艺术的导论》(1803)㉑,胡梅尔在1828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按照当时的习惯有一个非常长的标题——《钢琴演奏艺术的完全理论与实践课程:从最简单的基础原则开始,包括最完美的演奏风格的每一个要求》㉒。卡尔·车尔尼(1791-1857)至今因他的钢琴练习曲系列教材而闻名,但他其实是一位当时著名的钢琴教育家。由于他师承贝多芬,后又教出了李斯特、莱谢蒂斯基这样的大钢琴家,所以他在钢琴教育史上的地位无与伦比。车尔尼除了写作了大量技术难度不一的练习曲之外,在钢琴教育和教学历史中的贡献还有一部三卷本的重要著作《钢琴学习的完整理论与实践:从最初级的演奏到最高级和最完美的教化境界:带有为本书特地新创作的、富有表情的多个必需的例证》㉓。匈牙利的李斯特没有专门写过钢琴教学方面的著作,但他开设过很多大师班,后人和学生对其丰富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系统的记录。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钢琴教育和教学理论的建设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尤其是德国的钢琴教育专家布莱特豪普特(1873-1945)和英国的马泰伊(1858-1945),他们的理论和重要著述对钢琴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建立与成熟居功至伟。布莱特豪普特最主要的著作是三卷本的《自然的钢琴技巧》,㉔他是当时在德国风靡一时的“重量学派”的理论集大成者,影响很大。马泰伊的钢琴教学在当时的英国引起众人关注,有很多著名的学生出自他门下,他也通过自己的教学、争论、著述等成为英国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钢琴教育家。㉕马泰伊的著作非常多,最重要的是《各种变化的触键艺术:钢琴声音塑造的分析与综合》㉖,《音乐诠释:其规律和原则及在教学和演奏中的运用》㉗,《钢琴技巧的可见与不可见因素:对作者至今为止技巧教学的消化整理》㉘等。其他一些专家如美国的奥特曼(Otto Rudolf Ortmann,1899-1979)、舒 尔 茨(Arnold Schultz,1903-1972)等人则从更加科学和严谨的角度来讨论钢琴的音色和技巧问题,但上述这些人的代表性著作至今仍未见中译本,也很少见到对他们理论的客观介绍与研究。当然,必须提到,我们已经引进和翻译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钢琴教学理论著作,比如苏联钢琴教育家涅高兹的《论钢琴表演艺术》这部极为优秀的论著中译本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钢琴教学,几乎成为钢琴师生每人必备的“圣经”式的参考书。㉙又比如美国钢琴家班诺维茨有关钢琴踏板的著作《钢琴踏板法指导》也是一部资料极其翔实、论述非常权威的钢琴教育学专题论著。㉚
同时,中国的钢琴家和钢琴教育家也撰写了一批具有见地、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教育学论著,其中有代表性包括应包括赵晓生的《钢琴演奏之道》㉛,应诗真的《钢琴教学法》㉜,樊禾心的《钢琴教学论》㉝;,等等。我认为,中国的钢琴教育和教学的史论研究可以利用已经具备的一些基础,进一步加强对西方经典著述的翻译和消化,进一步吸收20世纪中后叶以来西方当代的钢琴教学理论的新进展,同时也注意“洋为中用”,针对中国当前和今后的实际进行系统、全面地梳理和研究。并且,研究的成果和经验也应及时进入高等院校的课堂,使钢琴教育学的师生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和知识储备。
七、钢琴教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研究
钢琴教育学从学科属性来看,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内涵中必然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和原理。而教育学和心理学,均是综合性大学中高度成熟发达的学科,综合性大学与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系专业也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运用于更广泛的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依靠这两门已经高度发展的成熟学科的成果和思想,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为我所用,并将这些思想和原则贯彻到具体的钢琴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如学龄前的幼儿、叛逆期的青少年和成熟的成人学习者,针对这些不同人群的年龄差异与心理特征,我们在钢琴教学中所采用的对策、方法、教材和要求一定是不同的。而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人群的心理特征并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钢琴教育学这门学科就应该和教育学、心理学进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课题合作,并在高校的课程中开设面对本科生、研究生的相关课程,让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规律和普遍原理从一开始就贯彻到钢琴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这不仅是钢琴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钢琴教学实践中所迫切需要的。此外,音乐教育学中也有一些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享誉全球、影响深远的教学方法,如著名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㉞其中的很多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钢琴教育和教学,也完全可以把相关内容纳入到钢琴教育学的学科内容中。如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对音乐感受中身体反应的高度重视,对视唱和即兴能力的培养,都会对钢琴学生有直接的益处。而奥尔夫教学法中对探索与体验的强调,柯达伊教学法中对自身本民族音乐语言和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中对所有音乐能力(包括表演、听赏、分析、评价、作曲、即兴等)综合协同发展的肯定,这些做法和方法中都有很多内容值得钢琴教育学从中汲取养料和补充。我觉得,这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八、有关钢琴教育学的学科辅助课程的思考
上面我们论述了钢琴教育学学科的六个主要“核心课程与领域”的内容和课题。因篇幅所限,这些论述仅仅是粗浅的浏览和审视,而我们已经可以察觉其间所涉及内容的丰富。这更说明,钢琴教育学确实是一门有自足意义的、有丰富内涵的独立学科,它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我们再次指出,这些课程和领域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具备有机的联系,可以根据情况在具体的教学安排和实施中灵活打通、合并,也可以在具体的研究中有各种不同的侧重。
除了上述六个核心领域与课程的内容之外,钢琴教育学还包括一些其他辅助性的、补充性的部类和内容,它们虽然不是钢琴教育学的学科中心,但对于构成完整意义上的钢琴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限于篇幅,我将这些辅助性课程与领域的五个方面的内容作简要的论述。
可以把钢琴乐器的发展和制造研究作为辅助性课程与领域的第一个内容。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应该对钢琴这件乐器有比较透彻的了解。而钢琴这件乐器与西方文化的理性化、机械化思维有紧密的关联,又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进程的直接影响,它的形制、机制和性能在十八九世纪中有巨大的改变,钢琴厂家的各种品牌也层出不穷。至20世纪,以“斯坦威”为代表的顶尖级品牌钢琴在音乐舞台上占据统治地位。随后,又出现了许多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创新与改革(如自动演奏、自动录音等),现在又与互联网发生了关联,今后的科技发展也会进一步影响钢琴这件乐器。了解这件乐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会极大地帮助钢琴师生学习、认识和理解钢琴。
辅助性课程与领域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钢琴作曲家和作品的研究与分析。钢琴之所以成为乐器之王,得益于众多作曲家笔下的无数杰作。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和著述,音乐历史学和音乐作品分析的很多学者都有大量成果,成绩斐然,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应该鼓励和支持开设《钢琴艺术史》这样的课程和其他更专门化的专题课,这样,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对钢琴教育学的学科内容予以充实和补充。西方的经典钢琴作曲家如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德彪西、拉威尔、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利盖蒂等,他们每个人的钢琴作品都值得深入研究。而中国的丁善德、桑桐、江文也、汪立三、王建中、储望华、崔世光、黄安伦等作曲家的优秀钢琴作品也值得进行分析和研究。很可喜的是,中国一些具有理论头脑的钢琴家或钢琴水平很高的作曲家、理论家已经在这方面为钢琴教育学的学科做出了贡献。如赵晓生的《钢琴经典导读》㉟和《时空重组: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新解》㊱,林华的《我爱巴赫:巴赫钢琴弹奏导读》㊲和《我爱肖斯塔科维奇:肖氏钢琴作品弹奏导读》㊳,谢承峰的《漫游黑白键——西方钢琴作品解析与诠释》㊴等,这些著作都由很懂钢琴的作曲理论家或认真研习作品的钢琴家所著,因而可以帮助钢琴教师和钢琴学生深入、全面地观察和理解作品。我们欢迎有更多的作曲家、学者和钢琴家来推动这方面的研究。
接下来的第三个领域即是对于钢琴演奏表演的研究。这其中包括对演奏家、演奏流派、演奏风格的研究和比较。进入20世纪之后,一个非常有利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得益于可以保存演奏家实际声音的录音和录像技术的发展,留下了众多著名钢琴家的音响和音像资料。钢琴表演的研究就可以建筑在丰富而可靠的材料基础上。很多已经过世的知名大钢琴家,如拉赫玛尼诺夫、科尔托、霍洛维茨、米开朗吉利、李赫特尔、吉列尔斯、古尔德等人等留下了丰富录音和录像资料,这都值得进行专门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实际的钢琴教学。例如格伦·古尔德这位后期只灌制录音而从不举行音乐会的加拿大钢琴家,他留下的丰富录音和录像成为国内外诸多专门研究的对象。如杨燕迪就出版了古尔德在中文世界的第一部传记㊵,而英语世界中有关古尔德的严肃研究早已非常深入,除了通常的传记类和思想类研究之外,甚至出现了一部以扎实的博士论文为基础的对古尔德演奏风格的透彻研究专著《格伦·古尔德:工作中的演奏家——表演实践中的研究》㊶。特别应引起注意的是,21世纪以来,国外已经兴起了专门的表演研究(performance study)的热潮,音乐学理论的研究中也越来越重视表演。这都为钢琴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支持和帮助。
第四个辅助性的课程领域是钢琴演奏与教学的生理、技能和运动学原理研究。钢琴演奏既然涉及人体的肢体和身体运动,也就必然涉及生理和运动学方面的内容与课题。在这方面,近来在国外风行的一种“亚历山大技巧”被介绍到国内,据了解对包括钢琴演奏在内的音乐表演者的放松、呼吸等均有明显的帮助。㊷另外,如德国的西蒙·伯恩斯坦的《钢琴演奏运动原理——钢琴演奏自然动作基础教程20课》㊸这样的著作和教材也让我们对钢琴演奏和教学中的运动学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这个领域目前还是比较新颖的研究领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学习并走向深入。
钢琴教育学的辅助性领域的最后一个方面即是钢琴教育和教学的社会联络与实践。这个方面更多不是在琴房和书斋中的研究,而是要走出去,与社会广泛接触,并通过社会活动和实践来组织和深化钢琴教育和教学。作为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除对钢琴教学、钢琴演奏等有直接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之外,还应对钢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业如何运作有相当的理解和知识,并积极参与其中。我建议,应该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际参与,让钢琴教师认识、参与、组织演奏会、家庭沙龙、钢琴比赛、考级活动、钢琴大师班、钢琴培训班、个人工作室管理、钢琴学校管理、音乐节活动、夏令营活动等不同类型的社会音乐活动和事件,并在其中发挥才干,培养学生,获得乐趣。比如钢琴老师应该懂得参加钢琴比赛,其意义不仅仅在追求名次,更积极的意义在于发展学生舞台经验,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培养学生强大的表演欲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等等。
上面我们对钢琴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命名称谓、六个核心课程领域与五个辅助课程领域做了粗浅的论证、设想和描述。在进行论述的过程中,我一方面参考前人的成果和国际上的通常做法,同时也立足中国的当前实际,在此提出一些或许还不成熟的设想与呼吁。毫无疑问,这门学科的内涵和外延都极其丰富,如果投入建设并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与教学体系中发挥作用,就必将会对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长久、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我相信,钢琴教育学这门学科在中国当前“钢琴热”的推动下,在中国文化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和今后,一定会在中国扎根发芽,并取得可喜的成绩。
注释:
①参见代百生:《钢琴教育学科的勃兴——“首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述评及其他》,载《人民音乐》,2018年第4期。
②赵小红:《钢琴教学法学科在中国的建立——挑战、呼吁与设想》,载《钢琴艺术》,2017年第12期。
③同②,第24页。
④李小莹:《当代美国高等钢琴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第3-4页。
⑤同②,第24页。
⑥参见Marienne Uszler,Stewart Gordon,Scott Mcbride Smith,The Well-Tempered Keyboard Teacher,Wadsworth,2000.关于此书的书评请参见杨丹赫、赵小红:《钢琴教学法学科的必备参考书——评<训练有素的键盘教师>》,载《钢琴艺术》,2016年第6期。
⑦参见但昭义:《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⑧朱雅芬、巢志珏、盛一奇主编:《琴韵流长——李翠贞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吴誌顺主编:《生命的主旋律——李嘉禄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徐嘉生主编:《奉献的一生——范继森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据悉,吴乐懿先生的纪念文集的编辑和出版工作正在进行中。
⑨例如,《钢琴艺术》2018年第8期就登载了朱昊冰关于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女教授卞和京的教学理念研究文章《“要用心去聆听”——钢琴家卞和京教学理念及其启示》,此文深入回顾和分析了这位韩裔美国钢琴家的教学理念。
⑩[美]哈罗德·勋伯格著,顾连理、吴佩华译:《不朽的钢琴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⑪焦元溥:《游艺黑白》(上、下),北京三联书店,2010。
⑫ Jane Magrath,The Pianist’s Guide to Standard Teaching and Performance Literature,Alfred,1995.
⑬Cathy Albergo and Reid Alexander,Piano Repertoire Guide: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Literature,Stipes,2011.
⑭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收录7卷乐谱和14张CD唱片。
⑮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共5卷10册乐谱。
⑯如李艺扬:《浅谈关于钢琴教材的选择》,载《黄河之声》,2017年第22期。
⑰如上海音乐学院叶盈的硕士论文《<快乐钢琴基础教程>和<巴斯蒂安钢琴教程>的教材分析》(导师:杨燕宜),2013年6月;贵州师范大学张晶晶的硕士论文《钢琴教材<巴斯蒂安钢琴教程>和<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的比较研究》(导师:刘柱教授),2016年11月。
⑱这套教材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16年推出,包括四册教程和六册配套曲集。关于这套教材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武汉音乐学院黄庆紫的硕士论文《但昭义<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与现行其他常用教程的比较研究》(导师:孙伟、叶朝晖),2018年4月。
⑲周薇教授最早在我国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请参见她的论文《西方钢琴教学理论的历史回顾与反思》,载《音乐艺术》1996年第4期,以及她的系列论文《钢琴教学的历史与现状》,载《钢琴艺术》,2005年第1期至2006年第5期。
⑳标准的英译本是,Carl Philipp Emanuel,Essay on the True Art of Playing Keyboard Instruments,由William J.Mitchell编订和翻译,New York,1949。
㉑现代版本请参见Muzio Clementi,Introduction to the Art of Playing the Pianoforte,New York,1973.
㉒ Johann Hummel,A Complet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urse of Instructions on the Art of Playing the Piano Forte Commencing with the Simplest Elementary Principles and Including Every Information Requisite to the Most Finished Style of Performance,London,1830.
㉓ Carl Czerny,Complet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iano Forte School,from the First Rudiments of Playing to the Highest and Most Refined State of Cultivation:With the Requisite Numerous Examples,Newly and Ex pressly Composed for the Occasion,op.500,London,1839.
㉔ Rudolf Breithaupt,Die naturlische Klaviertechnik,Leipzig,1905-1909.
㉕目前国内对马泰伊研究较为成型的成果是周薇《钢琴教学的历史与现状》系列论文中的第八篇《19至20世纪之交的钢琴教学研究》,载《钢琴艺术》,2005年第9期(这篇文章中也对布莱特豪普特的钢琴教学理论做了介绍);以及天津音乐学院樊华的硕士论文《马太钢琴演奏理论初探》(导师:陈云仙),2003年11月。
㉖ Tobias Matthay,The Art of Touch in All Its Diversity:A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Pianoforte Tone-Production,London,1903.
㉗ Tobias Matthay,Musical Interpretation,Its Laws and Principles,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and Performing,London,1913.
㉘ The Visible and Invisible in Pianoforte Technique,Being a Digest of the Author’s Technical Teaching Up to Date,London,1932.
㉙[苏]涅高兹著,汪启璋、吴佩华译:《论钢琴表演艺术——一个教师的随笔》,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
㉚[美]约瑟夫·班诺维茨著,朱雅芬译:《钢琴踏板法指导》,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修订译本于2010年出版)。
㉛此书第一次出版为1991年,修订版出版为1999年,最新再次修订的新版是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㉜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㉝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㉞请参见[加]洛伊丝·乔克希等著、许洪帅译:《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这本书中对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的原则和优点都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和梳理。
㉟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㊱上册,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中册,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三册共150万字。
㊲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㊳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㊴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㊵杨燕迪编著:《孤独与超越:钢琴怪杰古尔德传》,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㊶ Kevin Bazzana,Glenn Gould:the Performer in the Work:A Study in Performance Practice,Oxford,1997.
㊷参见解静娴:《“亚历山大技巧”与钢琴演奏结合之研究》,载《钢琴艺术》,2016年第11期。
㊸[德]西蒙·伯恩斯坦著、黄烁编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