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课程结构 加强课程建设
——对天津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018-01-24尹丽丽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作曲硕士

尹丽丽

研究生教育是大学本科或同等学力教育后进行的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学历教育,为高等教育的更高级阶段。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是很重要的环节,发挥好课程学习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在教研[2013]1号文件《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到:“加强课程建设,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建立完善培养单位课程体系改进、优化机制,规范课程设置审查,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增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前沿性,通过高质量课程学习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①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当下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在教研[2014]5号《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

见》中进一步指出:“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②参见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412/t20141205_182992.html 查阅时间:2018年1月5日。总体而言,课程学习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以达到专业特定培养与教学目标所开设的各类课程所构成的课程体系是构建研究生知识结构与技能的基本框架。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这对于音乐院校作曲系来说亦不例外,因此对作曲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对课程建设等相关内容的研究与探讨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结构建设现状

宏观层面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这方面的讨论和实践在探索中不断前行,相关研究也取得了大量成果。具体到专业音乐院校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建设,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目前能够查获的相关研究还很少,目前音乐院校作曲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基本都是各自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具体培养实施方案,除了主科和公共课外,其它课程的设置不尽相同,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

天津音乐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天津市唯一的一所高等音乐艺术院校,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半个世纪的学科建设和近40年研究生教育实践,学院已经具备了高级艺术人才培养管理条件,形成了自身特色与优势。同时,良好的学术积累为研究生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创作与理论研究基础,使天津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逐渐形成了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

目前,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课程设置除了各专业主科教学与公共课外,还开设有《作品分析与研讨》、《音乐批评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音乐作品综合分析》、《学位论文写作》、《英语音乐原著导读》等必修课程,相关选修课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分析》、《古代乐论》、《琴学概论》、《音乐文献翻译》、《音乐文献检索》、《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等。但从作曲系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来看,毕业生应具有从事音乐研究、音乐创作、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研修期间需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还应具有独立从事理论研究以及专业教学研究的能力。从课程设置对照培养目标来看,当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往往更多的注重以论文为标志的“研究能力”,而忽视了研究生未来所要具备的适应能力与动手能力,这两种能力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丰富的实践积累,而这种研究生具体方向的“个性”课程只有在导师的主科教学中才能获得解决。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没有针对综合素质必修课方面的教学方案会产生对“学科”教学内容设置的认识偏差,从而影响学生未来职业规划。根据作曲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目前作曲系研究生的各类课程主要根据“天津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及教师的专业方向及个人研究兴趣与专长进行设置和安排,具体表现如下:

1.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始终强调和重视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的充分训练和掌握,目前本科阶段主科教学的内容主要以西方共性写作时期传统的技法为基础,同时开设20世纪音乐作品分析、民族室内乐创作以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分析等多门选修课程。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为与本科阶段的衔接,课程教学上应具有延续性与纵深性,即对20世纪现代音乐作曲技术理论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与研究,但目前作曲系虽然开设了与现代音乐相关的课程,但依然缺乏有分量、系统化的课程。

2.中国民歌、戏曲、说唱等民族民间音乐中蕴含着大量的创作素材,但音乐院校的作曲系从本科开始,所学的课程内容更偏重西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涉猎较少,认知与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有部分院校在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开设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课程,但缺乏体系化的课程建设仍然是这类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3.缺少作品音乐会等相关创作实践机会。据了解,目前国内各音乐院校作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往往都是提交不同编制的音乐作品和学位论文,很少有举办作品音乐会的要求,平时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有限,其作品演出的机会甚少,使得学生的创作始终停留在“纸上谈兵”层面而不能付诸于实际音响,直接影响着学生创作水平的提升,也远未达到学院培养优秀作曲人才的基本目标。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建议

20世纪以来的现代作曲理论课程没有形成体系、民族民间音乐相关课程缺乏系统化,主要因为目前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主要依靠培养单位的主体作用,多数音乐院校课程设置基本延续旧的课程体系来实施,缺少改革创新。此外,作曲专业研究生毕业只提交作品,无法举办作品音乐会,究其原因,主要是筹备一场作品音乐会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牵涉到寻找演奏/演唱员、作品排练、场地租用、演出统筹等等事务,一般单位都不能为举办学生音乐会提供便利条件。在多年从事作曲系教学秘书以及科研与研究生处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切身的观察与思考,提出如下建议:

1.关于20世纪以来的现代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建设。首先,关于20世纪现代作曲技术理论系统课程的内容,建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对20世纪以来重要的创作技法与写作思路进行课程安排,或者以作曲家为单位进行专题性讲授,比如巴托克(Béla Bartók)、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欣德米特(Paue Hindemith)、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等等。当然,多数学院都缺少能够承担全面性、综合性教学的师资,这就需要作曲系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由相关专业教师形成课程团队,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研究特长与学术优势,或者在合理的整体规划下,教师各自分工负责。同时,教学团队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其中,或由外聘专家独立承担授课等。例如,上海音乐学院高峰高原作曲理论课程团队、作曲理论学科教学团队、西方音乐分析研究团队等,这些科研团队均汇聚了上音本院以及国内外知名的作曲技术理论学者、专家,团队的工作内容涵盖引进世界具有前瞻性、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作曲理论研究生课程建设,作曲理论学科建设,举办高峰论坛、系列讲座、工作坊等。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也曾由多位教授共同承担一门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或聘请知名专家为研究生开设专业选修课。2011年至2017年间,著名华裔作曲家陈怡、周龙教授以天津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和天津市千人计划专家的身份定期到我院进行讲学,通过举办多场高质量的专题研讨会、工作坊、大师班与学术讲座,使作曲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提升,然而,受时间和空间所限,这些精彩的教学内容无法真正实现体系化。此外,笔者认为,在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配器研究生的主科教学中也相应增加20世纪以来的现代作曲技术理论内容,从而使作曲系各专业方向的学生对所在领域20世纪之后的技术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

2.关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系统课程建设。近现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音乐院校作曲系不重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建设,从本科阶段开始,基本都是按照俄罗斯课程体系或者吸取西欧教学体系进行课程设置,忽视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系统课程的建设,使得很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匮乏。首先,在作曲系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从内容上应该有中国民歌、中国戏曲、中国曲艺、中国民族器乐曲几个课程模块。其次,从师资建设以及可行性来看,第一依然是现有师资的团队建设,加大师资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编写适合作曲系学生使用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第二是整合校内资源,联系音乐学系、民乐系等其它院系进行合作,建设更广泛的教学团队,以系统化思维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相关课程进行建设。

3.拓展作曲创作感性面的课程设计。首先,研究生作为辅助教师进入课堂参与主科改题工作,通过教学相长,积累教学工作经验,增加创作技术实践的积累;其次,每学期聘请校内、校外具有资深教学与实践经验的作曲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作品综合分析,并对研究生近期作品进行点评。此外,可以定期举办校内教师的学术论坛和工作坊,或邀请校外专家举办学术讲座。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每学年会定期举办“作曲工作坊”和学术讲座,以分享老师们的音乐创作与学术研究成果,同时,外出参加学术活动的教师需要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汇报”,与全系师生分享最新的学术成果、学术前沿信息与资源。

4.实践类课程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是当代艺术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作曲系作曲专业更不能“纸上谈兵”,需要将作品付诸于音响,因此学生的期末作品音乐会或者毕业作品音乐会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甚至和声专业、复调专业等技术理论专业也需要有相关的创作实践。另一方面,很多艺术院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发挥其教学实践的功能和作用,比如,天津音乐学院签约的天津交响乐团、天津歌舞剧院等教学实践基地,作曲系基本没有开展实质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这需要学院加强与实践基地的合作,比如观摩乐团排练、举办作曲系教学实践音乐会等活动,与此同时,作曲专业学生的作品可由专业乐团进行视奏和排练,研究生作品音乐会可与专业乐团合作演出,优秀硕士论文也可公开出版等等。然而,以上的设想与建议若得以顺利实施,必须倚仗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建立,并经过预算提供专项资金的支持与保障,使教学实践基地切实、有效、全面地发挥作用。除此之外,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应增强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学术性、专业性的基础上,提升实用性,从而更加有效地适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

总之,作曲系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完成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科研与研究生处应加强对作曲系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完善教学课程内容,将20世纪作曲技术理论内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等相关内容加以调查研究,拓展作曲创作感性面的课程设计,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和完善教学实践课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研究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与知识结构,为学院、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专业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尧成:《我国高校硕士生课程设置与实施:调查分析与改革建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第7期。

[2]陈新忠、董泽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探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11期。

[3]张杰、王滨松、杨洪一、张国财:《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主要问题与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44期。

[4]李茵:《综合性大学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之研究》,《音乐创作》2013年第4期。

[5]彭志敏:《关于中国当代专业音乐教育和教学内容更新的趋向性思考》,《人民音乐》2007年第1期。

[6]王非:《我国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之我见》,《中国音乐学》2009年第1期。

[7]瞿小松:《虚幻的“主流”》,《中国音乐》2011年第2期。

[8]梁雷:《创造一个现代音乐的绿洲: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的研究生作曲教学》,《音乐艺术》2014年第1期。

[9]周勤如:《面向未来的中国作曲人才培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作曲硕士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作品精选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逐梦
高职音乐教育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邀你来我家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George Gersh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