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河口瑶族民歌的生态传承
2018-01-24红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雷 嘉(红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河口瑶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东南部,地跨东经103°24′~104°17′ 、 北纬 22° 30′~23°03′之间,总面积1332平方千米,东北部与文山州马关县相连,西隔红河与金平县相望,西北与蒙自市相连,北部与屏边县毗邻;南与越南民主共和国隔河相望,国境线长193千米,是云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河口的瑶族分为4个大支系,分别是蓝靛瑶支系、红头瑶支系、白线瑶支系、沙瑶支系。蓝靛瑶妇女头戴蓝布,主要分布在瑶山乡、老范寨乡、莲花滩乡,自称“候门”,翻译成汉语为瑶人的意思;红头瑶妇女头戴红布,主要分布在坝洒农场、南溪农场、龙堡农场,自称“尤棉”,意为瑶人;白线瑶妇女头帕下缀白线,主要分布在南溪镇和桥头乡,自称“吉门”,意为山人;沙瑶妇女头饰相近壮族(沙人支系)妇女的头饰,主要分布在蚂蝗堡农场漫帕队和龙练队,人陈“胃高门”,意为坪地瑶人。蓝靛瑶对沙瑶有两种称呼:一种是“敬低门”,意为矮山人;另一种是“贵噶门”,意为衣服别在腰里的瑶人。
■河口瑶族民歌的历史传承状态
瑶族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蛮族”的记载,那时的蛮族主要活动在现今的江汉流域。后因战乱,瑶族不断迁徙,支系庞多,足迹遍布湖南、江西、两广、云贵、海南和东南亚、美国等,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南岭无山不无瑶的定居格局。
瑶族在元、明、清时期为了反抗封建王朝的剥削,与封建王朝进行反抗斗争,后被迫男徙,不断迁入广西、广东地区。到了明朝,两广地区成为瑶族的主要居住地。明末清初时期,部分瑶族向贵州和云南迁移。根据河口叙事诗《漂洋过海歌》、瑶族路祖图、家谱的记载,河口瑶族祖先居于湖南洞庭湖一带,瑶族民间有漂洋过海之说,可能是对洞庭湖的追忆。后由湖南迁至广西,若干年后,一部分瑶族才由广西迁入河口,瑶族尊盘瓠为祖先,为纪念盘瓠这位开山鼻祖,直到今日,河口瑶族每年都要举行规模隆重的“盘王节”,以感谢盘王的福佑,还盘王愿。《漂洋过海歌》主要在瑶族的红头瑶支系中流传,在河口县的坝洒、龙堡、南溪龙冬都有传唱,只是名称各异,有的称“漂洋过海歌”,有的称“漂遥过海歌”,有的称“漂洋过海奏反歌”,有的称“盘古王置天地歌”。
瑶族是一个热爱歌唱的民族,他们有传统的“耍歌堂”习俗。瑶族唱歌十分自由,劳动时唱,行路时唱,举行婚礼、款待客人、乐神祭祀都离不开歌,通信也以歌代信,唱词中以历史民歌最为丰富,数量最多,浩如烟海。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瑶族的)历史民歌起初都是通过口头朗诵形式流传,后来才逐渐借用汉字将这些口头文学记录下来,这为今天研究瑶族原始生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一)生活中的民歌
信歌传情:明清之后,随着频繁的迁徙,瑶族逐步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在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为了保持亲友与同族之间的联系,瑶族发挥了以歌代言的特长,以信歌的方式代替书信,互通情况,传递信息,互相帮助。信歌又称“寄歌”“放歌”“传歌”,最初产生于何时不清楚。信歌长短不一,从10余行到数百行不等,句式多为七言体,也有三言或五言。多为叙事长诗,或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一般多用汉字写在纸上或布上,卷起来装入竹筒内,再传递出去,因为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其中夹杂着用汉字记的瑶音,或用汉字结构另造新字。
以歌会客:瑶族好歌,接人待客,常以歌相待。河口瑶族,凡外村客人进寨,本寨的男女便结伴而来邀请客人对歌。吃过晚饭,寨子里的青年男女聚集于客人留宿的主家,男歌手们在主人家的火塘旁唱“起歌堂”,而客人们却赶紧洗脚假装睡觉。经男歌手们以歌相请才肯起来到火塘边坐下,回唱“起歌堂”。先唱赞主人家的板凳、烟、茶、主人、老人、房屋等,请求主家允许对歌,得到主家的同意后才能与寨子里的歌手对歌。虽然都是青年男女对唱,但双方均可邀请老歌手作为参谋,提供歌词。有时歌逢对手者,或者情投意合者,连唱几夜都不散。客人返程时,还要送客人一程,边走边唱送客歌,有时唱到客人的身影都看不到了还在唱。
唱风流:唱风流的说法是蓝靛瑶、白线瑶和沙瑶。唱风流要回避老人,一男一女不能唱,歌的内容多是男女互相称赞,也可夸张地说是我爱你、你爱我之类的意思,有谈情说爱之意。
(二)节日中的民歌
河口瑶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十五家神节、三月三节、端午节、七月半、八月新木节、十月十六盘王节。
节日定歌:瑶族定歌的节日有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三月三、七月半。瑶族“定歌”是一种集体娱乐活动,必须提前15~20天发出定歌函,对方接到函后必须及时反馈。定歌是村与村之间进行,但一般太临近的村寨不举行定歌活动,定歌一般是:甲村的男子在三月三的节日里邀请乙村的女子定歌,那么当年的七月半乙村的女子就必须邀请甲村的男子定歌,这称为“还歌”。三月三这天,乙村的妇女吃过上午饭,就用粽粑叶包三色糯米饭及鸡肉、猪肉等菜肴到歌唱现场对歌,一般双方都于12点到达对歌现场,有的分为若干队歌组,人少的村寨不分组,而是集体对唱,有的旁听。白线瑶还有丢花包的项目。双方到达约定地点时,由邀请方先唱见面歌,被邀请方对答,歌词是现场发挥,没有固定模式。唱完见面歌,就进入对歌场面,一般倡导下午2~3点才告一段落。之后男女双方停止对歌并吃定歌饭,妇女们从绣花包里掏出所备食物与对歌的男子分享,一些未婚的姑娘暗中探准了自己心仪的小伙子,吃定歌饭时姑娘故意接近小伙子并把饭喂给他,小伙子如果不中意那姑娘就把饭吐出去,姑娘就走开了。如小伙子中意那姑娘就把饭吞下去,姑娘就与他一起共餐,边吃边倾吐爱慕之情。所以定歌活动中能促成不少婚姻。
吃过定歌饭,客人被请到村里,全部集中到一户宽敞的人家就餐,用野芭蕉叶在地上铺成长方形,摆成长桌宴,富裕的村子用四方桌连接起来摆成长桌宴,全村各家各户都送来米酒、菜肴。开餐时,若被邀请方是女客,则邀请方的青壮年男子来陪;若被邀请方是男客,则邀请方的青年妇女来陪。客方先唱开筵歌,男女搭配坐,唱毕开餐,席间边吃边唱。宴后继续对歌,一夜歌声不停,一夜不眠,第二天早餐后送客。送客有三项礼节:一是主方送礼;二是交换定情歌信物;三是客方唱感谢歌。
(三)婚嫁之歌
瑶族结婚当天自始至终都要唱歌。蓝靛瑶、白线瑶、沙瑶结婚都在夜间举行,由当天下午5点左右开始进入仪式,先是在村边鸳姑(女方代表)对差郎(男方代表)各唱3首歌,晚上是接客(女方负责接待的人)与媒人(男方送亲代表)对唱,接客与部礼公(男方负责送礼的人)对唱,接客与差郎对唱,接客与部礼公对唱,鸳姑拦礼唱,正堂(女方负责组织唱歌的人)与媒人开筵唱,鸳姑与小差郎对唱,鸳姑与大差郎对唱,鸳姑与部礼公对唱,鸳姑与媒人对唱,媒人辞别正堂唱,鸳姑拦路唱,鸳姑送差郎唱等,一般从下午5点一直唱到第二天中午12点。婚礼的夜晚,歌不停,夜不眠,并且是每唱完一首歌,就互相敬一次酒。正堂、接客、部礼公、大小鸳姑、媒人、大小差郎既要充当歌手更要有个好酒量。
红头瑶婚礼对歌,是从中午开始,新娘来到之前,男女双方的媒人就对歌,边对歌边互相敬酒,对歌的说法称为媒人回信,时间约一小时。唱歌的高潮是在晚餐时,歌的内容有序歌、开筵歌、问候歌、奉承歌、敬酒歌、婚教歌以及感谢吹鼓手、厨师的歌。
(四)渡戒歌
瑶族渡戒是瑶族男人的成年仪式,渡戒只针对瑶族男人,瑶族女人不用渡戒,渡戒也称受戒。蓝靛瑶、白线瑶、沙瑶的受戒大同小异,受戒的全部过程需要三天三夜,从头至尾都跳宗教舞,并击鼓、锣、钹、镲、铜铃等打击乐,同时配有师公伴唱,白线瑶还另有两位女歌手伴唱,伴唱的歌词约有几百行。分为接师唱、迎天庭唱、师入堂唱、立坛唱、师公引教唱、起师唱、动鼓唱、功曹唱等,其他歌曲还有创世歌、历史歌、迁徙歌、苦情歌、丧歌、谜语歌等。
■河口瑶族民歌的传承现状
瑶族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民歌起初都是通过口头朗诵形式流传,后来才逐渐借用汉字将这些口头文学记录下来,这为今天研究瑶族原始生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瑶族历史民歌是瑶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象地再现了瑶族的文化和历史,颇具原生态风味。现如今,不管是日常的民歌或者是节日里的民歌,虽然节日不变,但是唱歌明显减少或简化。
信歌传情:现在的科技发展很快,交通也能方便,人们互通情况、传递消息都非常方便,一个手机、一台电脑就能完成通信,以前的信歌传消息已经不复存在了。因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信中都是用汉字或者是用汉字结构另造新字。信歌中蕴含着瑶族大部分的文化,比如用汉字翻译成瑶话、信歌的曲调等。随着信歌的消失,现在的年轻瑶族人翻译不来瑶族歌曲,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以歌会客:这方面也不似以前,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会客的主角是青年男子和女子,现在很多瑶族寨子里的年轻小伙子和年轻小姑娘都不愿意待在寨子里,大家都向往城市,都陆陆续续地到城里打工或安家。一个是瑶族民歌虽然简单,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只有瑶族老人才会唱,所以说客人到寨子里,大部分都是吃饭招待,而瑶族传统的以歌会客渐渐消失了。
唱风流:唱风流表达的是我爱你、你爱我之类的,现在能听到唱风流是在定歌场合中,原因也与以歌会客的原因相似,瑶族年轻男子和女子不会唱,甚至不懂这些民歌。
节日民歌到现在保留得非常好,定歌、婚嫁、渡戒都做得不错。不过在仪式程序上来说简化了很多,定歌和渡戒的变化不大,但是在婚嫁这方面,已经不通宵达旦地唱歌了,更多的人甚至仿照汉族的婚嫁礼仪,连瑶族婚嫁都不唱瑶歌,婚嫁仪式完全汉化。
■河口瑶族民歌的生态传承
瑶族民歌是瑶族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是瑶族社会的礼乐制度具体体现。通过唱歌达到了学习瑶族历史、提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行礼交友、交流感情、陶冶情操、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传承民族精神的作用,对形成瑶族民族特性和民族文化起到了决定因素,承载着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迁是必然,瑶族地区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多媒体的传播,使得很多流行文化元素迅速传进瑶族地区,并深得瑶族青年的喜爱,加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流动,瑶族青年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很大改变,瑶族民歌失去了应有的自然和人文生存环境,瑶族民歌渐渐失传。据笔者到瑶族村寨走访,发现一个寨子里会作词的人只有4到6人不等,而且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会唱瑶族民歌的人也是40岁以上的人,并且人数不多;红头瑶会唱瑶歌的人在河口县甚至不到10人。造成这一类现象,我分析出了一些原因:
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对自己的语言、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本民族的弱势地位是由文化造成的,产生了对民族耻于认同的心理,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的“母语”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欢的不正常状况,民族语言的危机,对有关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没有任何了解,甚至表现得极为冷漠,多数瑶族小孩很少接触到瑶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歌;现代流行文化、多媒体的快速传播,人与人的交流方式改变,如今的交流已不用再唱瑶歌;节庆仪式礼仪程序的简单化,瑶族民歌已经处在了瑶族小孩不会唱,青年人不愿意学,而会唱的人渐渐老去或死去,上无来者,下无接者,对瑶族传统民歌的生态传承迫在眉睫。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在瑶族传统民歌未来的传承发展中,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充分利用好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争取到政策的最大支持和资金保障,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形成完备的传承人谱系,代代相传,实现瑶族民歌文化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二)节目是民族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场合。利用节日文化,扶持瑶族村寨举办各种形式的节日和串寨对歌活动,在活动中规范活动形式和内容。每年举办盘王节,在盘王节活动中选拔瑶族歌王和歌后,给予民间歌手精神上和物质的鼓励。
(三)村寨是瑶族民歌传承的土壤、是瑶族民歌的根。一是必须向各村寨群众讲清楚举行仪式活动时,一定要唱相关礼仪歌,讲清唱民歌对传承瑶族文化的重要作用。二是规范串寨对歌。现在串寨对歌很不规范,唱歌时间很少,聊天时间很多,有的人只是利用对歌场合做其他不相关的事,逐渐形成了不良和陋习,不利于民歌的传承,需规范其行为。三是扶持村民学习本民族民歌。农村民众是民歌文化的传承者、接受者和欣赏者,既是表演者、也是观众者。瑶族因没有自己民族文字,所写的歌本都是用汉语译瑶音而读,年青一代基本上都受过汉语教育,对学习瑶族民歌有独天优厚的条件。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组织瑶族年轻村民学习民歌文化,对学习成绩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四)任何文化不加以创新都难适应时代的需要,必然被抛弃失传。一是邀请音乐界专家学者对瑶族民歌进行全面调查,并根据瑶族民歌旋律和演唱特点,创作出几首有瑶族音乐元素的瑶族新民歌,推广传唱;二是引进其他地区瑶族民歌唱法丰富河口瑶族民歌曲调;三是培养瑶族民歌演唱歌手及音乐人才,表演瑶族音乐和演唱瑶族民歌。
(五)整理出版本土民歌集。组织文化和民族文化研究部门专家学者对河口县瑶族民歌资源全面普查,抢救挖掘,整理保护瑶族民歌,分类出版相应选集,供读者阅读和了解瑶族民歌文化,供本民族学习之用。
(六)民族民歌进入传习所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河口县是云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成立瑶族传统文化传承所是当务之急。政府要下决心拨付资金在瑶族聚居的乡镇建盖瑶族传统文化传习所,把传习瑶族民歌作为传承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并建立相关传习奖惩制度,依传习所为基地,不断培训新的瑶族民歌人才。
(七)舞台表演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最佳形式。文化部门要精心组织专业人员编排2~3个瑶族民歌节目,作为瑶族文化保留节目和经典节目在舞台上表演,并作为本县民族文化特色节目参加各种文艺演出活动。
(八)以文化促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民族文化以其独特吸引游客,是留住游客的法宝。民歌文化融入旅游将为民歌提供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出路。目前河口急需打造展示民族文化的景点即“瑶族文化生态园”之类的场所,把瑶族民歌文化作为重点表演内容向游客展示,让全国乃至全世界民众了解瑶族传统民歌文化,宣传瑶族民歌文化。
(九)本土民族文化进校园。校园是育人的纯洁土壤、是培育人才必经之路,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歌文化的最佳场所和培养人才最佳年龄段。民族文化不分先进与落后,把民族地区学校教育音乐课部分让给民歌上课堂,是传承瑶族民歌文化的最理想的便捷之路。一是教育部门应在瑶族学生集中的学校,把瑶族民歌作为音乐课程教学生唱瑶族民歌,让瑶族学生从小就了解瑶族民歌,能唱瑶族民歌;二是文化部门要配合教育部门,精心选编内容健康,适合不同年龄阶段本土歌曲校本教材给学校教学使用;三是民歌进校园,在瑶族聚居地的小学和中学,民歌教学内容以用母语唱瑶族民歌为主,达到学生掌握曲调和唱法的目的,从小培养民族文化心理素质和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为传承瑶族民歌培养后备人才。
■结 语
千百年来瑶族人民以歌传情,教育后代,传承历史,通过口传身教延续至今。云南河口瑶族民歌演唱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瑶族的文化与智慧,它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身,是瑶族先民的“大百科全书”、是瑶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云南河口瑶族民歌的传承历史和生态现状,从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构建河口瑶族民歌的生态传承提出科学发展的理论依据,促进瑶族人民对本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延续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