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的思维过程
2018-01-24苏正文
苏正文
一、艺术批评的形成
近年来,艺术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与哲学、文学、理学、工学等相关学科门类同属于一个逻辑层次。艺术学学科门类下属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其中艺术学理论又是这五个一级学科中的一个理论学科,它下属四个二级学科:艺术原理、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管理。
对于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人来说,目前看来,涉及艺术批评的还比较少,有的课堂虽然也在开设艺术批评课程,有的专家、学者也出版了相关专著,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是不及其他二级学科。究其原因,一是艺术批评不太规范;二是对艺术批评认识不够。记得古罗马贺拉斯有个比喻:文艺批评是磨刀石。确实从这个比喻可以看到艺术批评在整个艺术学科领域的重要性。
那么,究竟什么是艺术批评?虽然古今中外从事艺术批评的实例很多,但是相关教科书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可以从相关专家的论文中得到一些启示:“艺术批评是对个别的、现实存在的艺术作品及其作者的评价,是一种‘判断的'批评。它侧重于现在时,而不是过去时,是对批评家同时代的艺术作品的批评;旨在确定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具有强烈的论辩的、情感的色彩。”从引文中可以看出几点:一、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以及艺术家的一种评价,有一种价值判断的批评;二、批评的是和批评者同时代的艺术作品或者艺术家,而不是批评过去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如果批评过去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家,那应该是艺术史论解决的问题;三、艺术批评的目的在于确定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由此,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艺术批评的概念、范围与作用,也可以领略到它在整个艺术系统中的地位,古罗马贺拉斯把批评与创作比喻为磨刀石与钢刀的关系是恰当的。磨刀石虽然切不了东西,但它可以使钢刀更锋利。
艺术批评是伴随着艺术作品的出现而出现的,西方的古希腊时代,如果没有艺术批评,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精彩的艺术作品与那么多优秀的艺术家;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如果没有艺术批评的出现,同样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艺术作品问世。但是,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在远古时代,都没有专门的批评家,他们往往是集创作与批评于一体的,其批评言论散见于相关论著,或者作为经验传授,或者发表零星的个人见解,或者记录艺术家生平的传记。尤其是以人物传记形式出现的艺术批评,在西方有瓦萨里《意大利艺苑名人传》,在中国有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但是通过公开发表文章对同时代艺术作品加以评价的是在18世纪才开始出现。“狄德罗是法国启蒙运动美学最重要的美学家,他还是哲学家、戏剧家、诗人、作家和艺术批评家。”真正艺术批评家的出现,在西方,大概是18世纪法国的狄德罗,当时他为法国艺术界每两年一届的画展写的相关画评即《沙龙随笔》就是最早的艺术批评论文集,“它是艺术批评的范例,把对具体绘画作品的评价与艺术家的个性以及美学理论结合起来”。由此,在西方被称为艺术批评家的始于狄德罗,艺术批评开始以正式的著作出现。在中国,艺术批评思想散见于各个时代的相关著作中,内容庞杂,不在此一一举出,然而中国艺术批评也是实际存在的。
二、艺术批评的理论呈现
在理论上以明确的形式来阐述艺术批评,还是随着现象学哲学的出现而出现的。艺术学的独立摆脱了其美学附庸的地位。“如果说鲍姆嘉通于18世纪中期使美学脱离哲学而独立,那么,德苏瓦尔于20世纪初期使艺术学脱离美学而独立。”艺术学成为一门学科是晚近的事情,艺术学诞生的标志通常认为就是马克斯·德苏瓦尔1906年出版的《美学与一般艺术学》。虽然美学、艺术学都要研究艺术,但是研究方法不同,美学的方法是从哲学的原则来研究艺术;艺术学的方法是从艺术的真凭实感中对艺术的学科认识。
艺术批评属于艺术的一般理论,随着现象学的出现,很多时候,把艺术当作一种现象去研究,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现象学美学家是法国的米·杜夫海纳,他的《审美经验现象学》为后来的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现象学方法,最关键的是“杜夫海纳认为文学批评的只能有三,即:说明、解释和判断”。虽然他在谈论文学批评,但我们姑且认为这也对艺术批评有一点启发。受他这种思维方式影响而研究艺术批评的是V.C.奥尔德里奇在他的著作《艺术哲学》第四章艺术谈论的逻辑中,明确地把艺术批评的逻辑层次分为艺术描述、艺术解释与艺术评价。
要彻底搞清楚艺术批评或者要懂得怎样去进行艺术批评,理解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中的艺术描述、艺术解释与艺术评价的逻辑层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搞清楚了这三者的关系,也才会做一个真正的艺术批评者,从而去进行相关的艺术批评。艺术描述、艺术解释与艺术评价,既是艺术批评的逻辑层次,也是艺术批评的方法,更可以是艺术批评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应该怎样去进行艺术批评,在思维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要先描述一件艺术作品的形态,再加以相关的解释,最后做出相应的评价。
在理解奥尔德里奇的艺术批评逻辑层次之前,首先要明确他所说的批评对象即艺术作品。关于艺术作品是什么的问题,他在《艺术哲学》中专门作了相关论述,在分析其他三种不同的观点后,奥尔德里奇觉得“艺术作品是这样一类现象:它能够满足对一致性和综合性的某些需要。因此,它并不就是任何一种知觉客体,而是一种特殊的知觉客体即审美客体”。可见,他把艺术作品界定为一种审美客体,从而论述了这种审美客体的构成要素:材料、媒介、形式、内容、风格、种类等,在最后,奥尔德里奇觉得“艺术作品是一种为了让人们把它作为审美客体来领悟而创作出来的物质性事物”。艺术只有以审美客体的形式呈现出这样的物质性事物,艺术批评家才能对其进行欣赏与批评。
艺术作品只是艺术批评的主要对象,艺术批评当然还应该包括其他批评对象,诸如艺术家等。那么,艺术批评家应该如何对艺术作品进行批评呢?尽管以前的相关著作也谈到很多批评方法,但是从“一般艺术学”的批评层面来看,奥尔德里奇的“艺术描述、艺术解释、艺术评价”应该更为实用。他的这个“艺术描述、艺术解释、艺术评价”不仅可以看作一种逻辑层次,也可以看作一种方法,还可以看作一种思维过程。关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其他艺术批评家那里也可以看出:“对一件作品的任何有根据的介绍,一般地说就是对艺术本质的揭示,但只有在能够传达出作品的伟大感时才是如此。不同的艺术作品会向不同的人传达这种感觉。因此,解释者必须使他本人的决策以这种希望为出发点:他在自己的例子中加以描述的那些准则,其他人在他们所偏爱的别的艺术品当中也能够觉察到。”上述鲁·阿恩海姆的论述可以看作是很好的艺术批评,他的内容就包括了艺术描述、艺术解释、艺术评价,并且指出了艺术描述的目的在于揭示艺术本质。同时,阿恩海姆这篇关于一幅朝圣画的论述也是一篇很好的艺术批评文章。
首先,在艺术批评的整个过程中,艺术批评家要做的是对作为审美客体的艺术作品做出相关艺术描述。无论音乐作品还是美术作品,或者是其他什么作品以及该作品的构成,它所表现的什么内容,总之,艺术描述是对艺术批评的准备。艺术描述的目的是要讲出艺术作品的内容以及相关艺术特性,为下一步艺术解释做好准备。艺术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现象学美学家把它确立为一种艺术现象,这种艺术现象是通过艺术作品即审美客体表现出来的。审美客体就是一种物理事实了,不同的艺术种类,它的这种物理事实的表现形态不同,如:美术作品,要通过色彩、空间、笔墨等来表现;音乐作品,要通过具体的旋律、节奏等相关要素来表现;舞蹈作品,要通过特殊的表现形式即人体的表演来呈现。在做艺术描述时,要根据不同的艺术种类,按照它们各自的特性做出相关的艺术描述,让各种艺术作品以可见可感的形式呈现在批评家面前。
其次,在艺术描述的基础上再根据具体情况将所描述的内容做出相关解释。同一件艺术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角度,为了解释一般艺术的需要,有三种类型“即心理学的、形而上学的和神学的”。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同的情况下再去选择不同的解释角度。无论是对艺术作品还是对艺术家或者对其他艺术现象的解释,都需要艺术批评家作为批评主体,选择适当的解释角度。
关于艺术解释,有两种区分。“人们应该对解释一般艺术的需要和解释特殊艺术作品的需要作出区分,尽管在实际上,这两种考察常常是不可分离的。前者不仅包括艺术作品,而且也包括审美经验及其各种含义。”很显然,艺术解释更多的是趋向于前者,在解释艺术作品的同时,还要解释相关的审美经验以及各种含义,只有这样才是对艺术作品的全面解释。当然,这也就更需要艺术批评家对审美经验的把握。
最后,在艺术描述与艺术解释的基础上再做出相应的艺术评价。这样,艺术批评作为一个过程基本已经完成。如果说艺术描述是艺术批评家向观众呈现艺术作品的相关要素及其内容即表达的主题思想的话,艺术解释就是艺术批评家向观众呈现的这个艺术作品的意义,任何艺术作品必定要表达一定的意义,就像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所举的梵高的那双农鞋,它要呈现出农妇那个生活世界一样,其他艺术作品也是一样,需要呈现出艺术家通过艺术水平所表达出的意义,这不仅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的作用所在。通过这种意义的呈现,艺术批评家可以对这个艺术作品做出相应的评价。
“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东西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这些东西是如何被表现出来的。”这也是艺术本质以及功能所在,只有通过艺术描述、艺术解释与艺术批评,艺术的这种本质与功能才会突显。
总之,艺术批评是艺术家针对与自己同时代的某一艺术作品的艺术描述、艺术解释与艺术评价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去领会艺术的本质的功能。
结语
艺术批评的思维过程,也就是如何进行艺术批评的问题。通过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中相关章节的论述,可以得到一个启示:艺术描述、艺术解释、艺术评价,不仅是艺术批评的逻辑层次,它还是艺术批评的方法,更是艺术批评的一种思维过程。这三个层次把握恰当了,对于艺术批评家如何进行艺术批评有相当大的帮助作用。这个艺术批评的逻辑层次、思维特性,虽然有待完善,但是基本上可以让批评家脑子里有一个初步的棱角,明白艺术批评该做什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