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文艺的科技审美*

2018-01-24

未来传播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艺受众创作

赵 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1]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网络文艺是互联网与数字技术普及化在文艺领域的产物,是当前信息化时代必然出现的文艺形态。网络文艺的概念和边界在理论界一直处于争论状态,本文认为,网络文艺是基于数字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传播为第一或主导传播形式,以网络多媒体为接受载体的文艺形态,从表现形式角度可分为视听类与文字类两大类。视听类文艺形态包括网络电影、网络综艺节目、网络电视剧、网络音乐、网络动画与动漫、网络纪录片、网络微视频等;文字类主要指网络小说、网络短文、网络诗歌等以文字为主的网络文艺形态。

与传统文艺形态相比,网络文艺通过其“个性化”“互动化”与“泛娱乐化”的特点为网络受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感受。从审美角度而言,笔者认为,科技审美是网络文艺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贯穿在网络文艺的形式、内容、传播方式等各个环节。也正是基于“科技审美”的内在支撑,网络文艺“个性化”“互动化”与“泛娱乐化”的显性特征能够得以彰显,并表现出区别于传统文艺形态的重大不同。

一、科技审美是网络文艺独具特色的审美特征

科技审美是指文艺作品中由科技元素带给受众的审美愉悦。具体到网络文艺,科技审美主要体现在网络文艺的接受载体、内容创作和传播方式等方面,是区别于传统文艺形式的重要体现。

从接受载体角度而言,网络文艺内容呈现必然依赖于一定的硬件设备与内容发布平台。无论视听类网络文艺还是文字类网络文艺,受众均需通过互联网终端进行网络文艺的审美活动,包括手机、电脑、平板电脑或互联网电视等,其接受过程基于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互联网终端越来越注重受众的体验性与审美感受,在终端界面的美感、便捷和创意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升级。通过“科技创新+美化创意”使得受众在欣赏网络文艺内容的同时,在使用互联网终端的过程中也能够体会到特有的“操控愉悦感”,比如苹果手机每一代的技术更新均会有操纵层面的创新与创意,注重的是用户操纵过程中的体验愉悦,这种“操控愉悦感”是“科技审美”特有的体验感受,也是网络文艺特有的审美感受。网络文艺科技审美在接受载体方面主要表现在载体本身的工业美学设计带来的审美感受以及用户在审美过程中的“操控愉悦感”两个方面。

从网络文艺的内容创作角度来看,相当比例的网络文艺内容创作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并通过现代科技强化其审美感受。首先,网络文艺重特技效果大量运用,特别是在视听类网络文艺作品中,特技、特效运用非常普遍,如舞台类节目中多媒体舞台的技术效果、电影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特技场景等,带给受众绚烂夺目、眼花缭乱的视觉审美效果;其次,很多内容题材与科技相关,如科技类的综艺节目、科幻网络小说、科幻电视剧中的高科技装备与应用过程等等,高科技运用带给受众的惊异、惊叹之感也是科技审美独特的审美感受。

从传播方式角度分析,基于海量存储的个性化选择与“时时互动”是网络文艺传播的突出特点,均以科学技术为实现前提。特别是网络文艺的“时时互动”,如网络小说的评论,网络影视剧中的“弹幕”,网络综艺节目或真人秀节目中场景内外的互动环节等。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催生了多种多样的互动方式,受众在欣赏网络文艺作品的同时,同步进行观点的探讨、情绪的发泄,直接进行审美反馈,是网络文艺特有的审美方式,同时这些评论与互动也构成了网络文艺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网络文艺的趣味性很大程度上在“时时互动”环节生成。在当前的网络文艺创作中,“互动”对创作过程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创作者会直接将互动方式与互动内容的可能性在创作之中进行设计,“时时互动”成为网络文艺的内容之一,这一过程,技术思维与创作思维必然互相交织;另一方面,网络小说中受众、粉丝对故事中人物和事件进展的心理期待、对更新时间与更新周期的期待等等会通过互动环节和创作者进行直接交流,会对网络文艺的创作内容产生重要影响。网络影视剧、网络综艺节目“季播”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创作方式,观众的时时反馈(评论、弹幕等)与事后反馈成为主创者进行内容创作的重要参考。这些基于科技创新的审美接受与审美反馈的方式创新,大大缩短了审美反馈对内容创作的影响周期,成为网络文艺创作环节的特征之一。

总体来说,“科技审美”基于科学技术,体现于网络文艺的形式、内容和传播方式等方面。网络文艺是综合性的文艺样态,探讨其特殊的创作规律与审美特征,不能离开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仅仅从内容层面研究、理解网络文艺,难免会一叶障目,忽视其与传统文艺形式最为重要的差别与特点。科技创新是网络文艺诞生、发展、繁荣的基础条件。网络文艺在当前科技时代成为与受众联系最为紧密、最为普遍的文艺形式,科技创新是最为核心的推动力。因此,提出并深入探讨科技审美概念,以及科技审美与网络文艺的关系,对于研究网络文艺的本质特征、创作特点,引导网络文艺的创作走向和价值形成将大有裨益。在未来的网络文艺创作中,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提高,科技与美学必然联姻。把握网络文艺的审美发展方向,深入理解和发挥“科技审美”的独特魅力,才能创作出适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网络文艺佳作。

二、网络文艺“科技审美”的特点分析

网络文艺的“科技审美”有哪些特殊的审美感受呢?笔者认为“科技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功用之美”与“超感之美”两大审美体验之中。

(一)网络文艺科技审美的“功用之美”

科技审美有其明显的独特之处,从网络文艺的载体形式和传播方式角度来说,科技审美主要体现在其“功用之美”上。正如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桑塔耶纳所说:“我们对某些形式产生审美欣赏是因为这些形式具有实用价值。”[2]我国东汉哲学家、文学批评家王充也有艺术作品应“为世用”的文学主张。网络文艺科技审美的“功用之美”,相比传统艺术作品有其特殊的意义。从形式角度看,网络文艺的海量存储、审美选择过程较大的自由度和超越性是其他文艺形式无可比拟的。在网络文艺的审美过程中,由科技带来的多种功能与功用价值是科技审美特有的“功用之美”的体现。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与网络提速降费使得网络文艺的欣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播载体时时伴随成为可能,并依然在不断开拓更多的传播载体,满足受众在“无限时间”与“无限空间”中对网络文艺的欣赏需求。这种“满足欣赏”功用是网络文艺科技审美“功用之美”的首要具体表现。其次,通过更加便捷、便利的技术创新,使得受众的操作、选择更为方便。选择按键越来越少,用于审美鉴赏的屏幕越来越大;技术环节越来越简单,审美触及的速度越来越快;屏幕越来越清晰,3D、4D等技术不断进步更新,审美体验越来越真实等等。每一次科技功能的提高与增强都可带来网络文艺审美体验的升华。网络文艺是综合艺术,除了视听类,文字类网络文艺同样依靠于各类技术载体(手机、平板电脑等),其阅读中的操控功能不断完善,如画重点、书签、时时分享、评论等。

网络连线也是网络文艺的基本要素,其时时的“互动交流”也是区别于传统文艺形态的“新功能”。观众沉溺于网络文艺除了对于网络文艺内容的鉴赏外,互动过程中的愉悦也是重要的审美体验,而这种互动愉悦依赖的也是“科技”,可以说这种互动愉悦表面是由“互动”带来的,其实是“科技功能”带来的时时互动这一“功能”产生的愉悦。文艺欣赏和审美过程中的“交流”和“互动”愉悦并非当前科技时代的新产物。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大量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感受以“注解”的形式出现并流传,成为文学审美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学中的各种“注解”除了帮助后人理解原文外,也成为后代欣赏原著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是当前网络文艺“评论”的雏形。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文人张潮所著的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幽梦影》,每篇后面都有张潮友人的评说,趣味丛生、精彩绝伦,共同构成了《幽梦影》的传世价值。杨复吉在《幽梦影》跋中评述说:“诗言隽旨,前於后喁,令读者如入真长座中,与诸客周旋,聆其馨欬,不禁色舞眉飞,洵翰墨中奇观也。”[3]因此《幽梦影》也被戏谑为“古人的朋友圈”“穿越的微博”。当前网络文艺的评论、弹幕等同样成为网络文艺内容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是,基于科技进步和网络链接,使得这种“交流”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达到了“时时互动”的效果,“互动”更为迅速有效,“交流感”更强。从这一角度看,网络文艺的“互动”带来的审美愉悦并非仅仅是“互动形式”带来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技实现了“时时互动”这一跨越,因此,这种体现在“互动审美”表象深层的是“科技性”带来的“功用之美”。

(二)网络文艺科技审美的“超感之美”

网络文艺科技审美的“超感之美”表现在网络文艺的形式、内容、传播方式的各个方面。超感之美,主要指科技通过网络文艺形式、内容、传播方式等各个层面,超越人的自然感官和想象力而带来的审美愉悦。网络文艺形式和传播方式上的“超感之美”除了“功用之美”带来的部分共同审美体验外,还表现在基于人感官体验技术在网络文艺形式上的应用,如立体呈像技术、移动观影技术、动感影院、5D影院等等,这些基于网络与现代科技的网络文艺鉴赏,通过形式创新结合相应的内容(如快速追逐、自由落体、深海与地心活动等),可大大突破人的身体极限的超感体验,进而超越人的想象力,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与身体体验刺激。这种形式上的“超感之美”是网络文艺特有的审美体验。

从内容角度分析,网络文艺科技审美的“超感之美”能带来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审美体验。无论文字类网络文艺还是视听类网络文艺,科幻、高科技应用都是重要的题材,创作中的无限想象力是网络文艺独具魅力之处,笔者认为,科技审美的“超感之美”可成为网络文艺深化其内容创作的重要角度,值得进一步引导与鼓励。这一点特别表现在视听类网络文艺之中。视听艺术自诞生发展以来,理论界通常认为视听艺术的“直观性”大大减少了受众审美过程中的想象空间,减弱了受众的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电视无法延伸或扩展文字文化,相反,电视只能攻击文字文化。”[4]视听艺术通过最为直观的形式——图像与声音来刺激人最为直接的感官——眼、耳,受众不用做更多的思考便可以理解视听艺术表达的意义,如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商业电视为了追求更高的收视率,总是难免要去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不论它是用庸俗的太平景象粉饰现实,还是用丑恶的内容满足人们的感官刺激,归根结底是一种‘媚俗’,都是一种文化污染。”[5]视听艺术通常被贴上浅薄文化的标签。当前网络文艺中“低俗”“媚俗”现象同样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网络文艺可通过增加科技内容,特别是具有“超感审美”的科技内容提升网络文艺内容创作的质量、深度与层级。如当前较为流行的科技类综艺节目,以及网络电视剧中表现出的诸多“超感”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受众对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想象力,如眼纹识别、步态识别、鹰眼追踪技术在各类网络文艺中的展现等,这些科技内容提高了受众对现代科技的认知以及对“超感审美”的体验。而科幻类视听内容基于科技和网络技术为受众展示出超乎想象之外的未来生活。这些具有“超感审美”的网络文艺内容,不但打破了视听艺术过于“直观”,减弱人的想象力常规认知,反而能够极大拓展受众的想象空间,带来超越人的自然感官的审美体验,带领受众进入更为智慧、深邃而又神秘的审美境界。这样的视听内容,因网络文艺更靠近于科技前沿而更具备创作和传播的可能性。

三、“科技+审美”是未来网络文艺创作的方向

网络文艺创作引导,一直是理论界探讨的重要话题。暴力、色情、娱乐充斥网络,一度让网络文艺充满诟病,我国先后出台了《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内容自审管理办法》等多项规定与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与引导。笔者认为,从网络文艺的本质特征出发,应抓住科技与审美两大特征,发挥好网络文艺的独特魅力。

科技是网络文艺的本质特征,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传播方式上,网络文艺在科技背景之下诞生、发展,技术创新与应用伴随着网络文艺策划、创作与接受的全过程。因此,科技进步与应用在网络文艺领域的不断创新与突破,是未来网络文艺发展的方向之一。无论何种类型的网络文艺策划与创作者必须了解、掌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未来,才能创作出适合未来发展方向、能够得到受众喜爱的网络文艺作品。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之处,科学遵循和追求的秩序、平衡、韵律能够与文艺创作进行完美的结合,可带来更为奇特的审美愉悦,也可大大丰富网络文艺的内容创作灵感。同时,科技与科学本身也可成为网络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科技时代对科学技术与应用的展现,对科学思维的诠释将对受众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也是拓展网络文艺内容领域、增强网络文艺内容深度的重要途径。

“审美”则是贯穿网络文艺各个环节、各个类型的核心要求,网络文艺在形式、内容、传播方式上都应遵循审美规律。网络文艺具有科技审美的独特审美特点,其“功用之美”和“超感之美”是其特有的审美感受。同时,也应秉承作为文艺作品“真、善、美”的内在审美要求。这种“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也表现在形式与内容两大方面。从形式上看,科技创新应秉承“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网络文艺在形式上的创新不能以其科技的“功用”与“超感”凌驾于人的身心健康之上,否则就突破了“美”的界限,这一理念也体现在我国古代科技伦理之中,“功致为上”“毋作淫巧”“以礼制器”“兴天下之利”“天人合一”都体现出科技不能凌驾于“人本”“人伦”之上的理念。从内容上看,网络文艺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代科技创新与现实应用、科技发展的未来趋势以及当代科技思维,但是,展现科技进步的同时,也要关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这也是“科技审美”在内容与文化价值层面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是科学,更是人学,体现了更为高级的人与自然的“融合之道”。人类所有科学创造活动,既体现了人类对“限制”的超越,又蕴含着人们对人生命意义的反观与确证。因此,对科学的反思,由此带来的“科技哲学”与科技发展相伴相生。在网络文艺科技类内容的创作过程中,“科技哲学”理念应进行体现与反思,英国著名的电视剧《黑镜子》系列,深刻展示与反思了网络科技时代,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的交锋与碰撞,展现了科技之于人性的重构、破坏与回归,通过视听艺术形式展示了科技的无限可能,同时又反思了人类在科技环境下的生存状态,慧心巧思又发人深思,是网络文艺科技审美的优秀代表作品。

总之,“审美化”的把握“网络文艺”既要注重网络文艺的科技审美特征,以及科技审美“功用之美”和“超感之美”的审美感受,迎合受众的审美需求,创作适合于当前时代需要的网络文艺作品。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文艺作品“审美”本质。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将现代的科学思维和更为高远的人文情怀交相辉映,融入当前网络文艺的策划与创作过程,引导我国网络文艺的健康发展与持续繁荣。

猜你喜欢

文艺受众创作
1942,文艺之春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一墙之隔》创作谈
□文艺范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