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拓展中不断提升美学品格
——论改革开放以来国产类型片的创作发展
2018-01-24周斌
周 斌
改革开放以来,国产类型片的创作生产有了迅速发展,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不仅类型样式更加丰富多样,而且其创作生产也较好地满足了广大观众审美娱乐的需求,并有效地开拓了电影市场,使之能较迅速地扩容增长。同时,还促进了电影产业较快发展,从而使创作、市场和产业之间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机制。因此,当我们回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创作实绩时,对此当然不应忽略,而应该在认真回顾总结的基础上,较深入地探讨其创作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以促使国产类型片的创作生产得以更好、更快发展。
一
众所周知,类型片是按照不同类型样式的规定要求拍摄制作出来的影片。所谓“类型”,乃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内容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类型片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好莱坞曾占据统治地位,西方其他国家的商业电影也都是以类型观念及其创作技巧作为影片拍摄制作之基础。美国的影片分类学者曾把好莱坞的故事片分为75种类型样式,每一种类型样式又具有大致规定的类型元素和创作技巧。可以说,类型片是电影工业化的产物,具有较明显的商业性特点。其“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它的规定性和对影片创作者的强制力,只有在以制片人专权为特点的大制片厂制度下才有可能发生作用。因此,随着大制片厂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逐渐解体,类型电影也趋于衰落,各种类型之间的严格界线趋于模糊,愈来愈成为一般意义上的样式划分了。”[1]尽管如此,各种类型片的创作生产仍然在不断变化更迭中持续发展,而类型样式的交叉、混搭和杂糅也成为推动类型片创作努力适应时代变化和观众需要的方式与手段。因此,类型片已经成为商业电影最主要的艺术载体、艺术形式和制片方法,各种类型片不断经历着各个时期观众和市场的筛选,在交替更迭中力求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保持其艺术生命力;而一些新的类型片不仅给广大观众带来了审美娱乐的新体验和新享受,而且也丰富了类型片的艺术宝库,并为后来的创作者提供了新的类型样式和制片方法。为此,类型片仍然在电影创作生产领域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位和艺术魅力。
在中国电影史上,国产类型片的创作发展曾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中国电影诞生之初,不少电影公司的老板和投资者因视电影为赚钱牟利的工具,故而非常重视电影的商业性;而绝大多数电影创作者也因为此前从未拍摄过故事片,所以只能模仿借鉴外国影片(特别是美国好莱坞影片),在创作实践中逐步把握其基本规律与技巧手法。另外,作为电影主要观众群体的都市市民,也把看电影作为一种新颖的审美体验和娱乐消遣的方式。为此,美国好莱坞的类型片便成为中国电影创作者最主要的学习借鉴对象。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产类型片在市场需要和创作实践中繁荣发展起来,诸如喜剧片、伦理片、武侠片、历史片、犯罪片、戏曲片、歌舞片、闹剧片、惊悚片、恐怖片、神话片、儿童片等各种类型样式,都曾出品过数量不等的影片,其中也有一些艺术质量较高的作品,初步形成了国产类型片的创作模式。当然,在各个历史阶段,一些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也在各种类型片的创作拍摄中渗透了一些先进的思想意识,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真切看法与评判,使之不但具有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各种商业元素,而且也不同程度地显示了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营电影制片厂成为国产影片的投资方和出品方,其创作生产应符合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与政治需求,故而其商业性要求被极大削弱了,其宣传功能和教育功能则被极大强化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各种类型片的类型元素和审美特征并不是很明显,还有某些类型片因不合时宜而日渐式微。例如,《新局长到来之前》等讽刺喜剧片,就因其对现实弊端的尖锐讽刺而受到了批判。同时,电影界又根据现实需要创作拍摄了诸如《今天我休息》《五朵金花》这样的歌颂型喜剧片。当然,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些类型片因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革需要而有了进一步发展,如战争片、历史片、反特片、传记片、儿童片、体育片、戏曲片等即是如此。
由于战争片既能很好地表现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塑造有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奉献精神的英雄人物形象,有效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所以是该时期创作数量较多,也是最受观众喜爱的一种类型片。诸如《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上甘岭》《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战火中的青春》《万水千山》《英雄儿女》《红色娘子军》等,都曾广受欢迎和好评。至于《地雷战》《地道战》等影片,则在战争片的基础上演变成为军教片,成为一种特殊的类型片。与此同时,如《中华女儿》《赵一曼》《刘胡兰》《董存瑞》《聂耳》等英模人物传记片也曾产生过较大影响。这些战争片和传记片被称为“红色经典”,成为该时期国产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新中国电影传播史上曾产生过很大影响,并具有较独特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
二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新时期之初,较多国产影片以揭批“四人帮”的罪行和反思历史教训作为题材内容,“反特片”是该时期最早复苏的一种类型片,先后出现了《熊迹》《暗礁》《风云岛》《黑三角》《东港谍影》《猎字99号》《斗鲨》等影片。尽管这些影片作为反特片在类型样式和题材内容等方面还缺乏创新突破,却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经历过“文革”岁月以后广大观众对于电影审美娱乐的需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电影工作者的社会观念和电影观念也有了很大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国产电影创作生产的主流大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围绕着伤痕、反思和改革等题材拍摄了不少以此为内容的故事片;二是随着“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倡导和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相继崛起,陆续拍摄了一批在电影语言形式和技巧手法方面有创新突破,具有较明显先锋意识的探索片。虽然此时电影界着重关注和评论的也是这两类影片,但一些类型片的创作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如《保密局的枪声》《405谋杀案》《神秘的大佛》等,均是该时期颇有影响的国产类型片。特别是1982年由内地与香港合作拍摄的《少林寺》在内地公映后,以当时1毛钱的电影票价创下了1.6亿元的票房纪录,使武侠片这一类型片受到了广大观众和电影创作者的青睐,此后又有《少林寺弟子》等一些同类影片相继问世,由此推动了这一类型片的创作和普及。
由于当时电影体制机制的改革还刚刚起步,国产影片的创作生产主体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电影制片厂,所以影片拍摄由国家投资,而生产的影片则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购统销;各制片厂既不用担心拍摄的影片被卖出的拷贝数,也不用担心影片放映后的上座率和票房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各制片厂的领导和创作人员对电影艺术和电影获奖的追求要远远大于对电影市场和电影票房的关注与重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电影创作生产的体制机制也随之进行了改革,国营电影制片厂的生产经营需要自负盈亏,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受到较多观众喜欢的类型片(娱乐片)之创作生产得到了国营电影制片厂等各方面的重视。
此时,中国西部片的倡导及其创作实践成为一种引人瞩目的电影现象。1984年3月6日,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召开的年度创作会议上,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首次倡导“面向大西北,开拓新型的‘西部片’”,鼓励西影厂努力拍摄出“有自己特色的‘西部片’”,并认为“中国也可以拍自己的西部片”。[2]此后,他又在多篇文章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关于创作拍摄中国西部片的一些见解,从而使其倡导的观点更加明确而清晰。自1984年起,中国西部片的创作开始繁荣起来,先后出现了不少特色鲜明且颇具影响的作品,仅80年代就有《人生》《黄土地》《默默的小理河》《猎场札撒》《野山》《盗马贼》《老井》《红高粱》《黄河谣》等影片。从总体上来看,中国西部片的创作虽然借用了美国西部片之名,不少影片也学习借鉴了美国西部片的叙事方法等艺术技巧;但中国西部片并没有完全拘泥于美国西部片的创作模式和类型元素,亦步亦趋地进行照搬和模仿;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本土文化的实际情况,顺应着时代和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在日趋多元化的创作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类型样式、艺术特色和美学规范,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创作流派和电影品牌。
80年代后期,电影理论界也开始重视类型片的创作。1987年,《当代电影》杂志连续数期刊登了“对话:娱乐片”的专题讨论;与此同时,《电影艺术》《中国电影时报》《文艺报》等报刊也陆续刊登了有关探讨娱乐片创作的文章。1989年1月,当时主管电影工作的广电部副部长陈昊苏在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提出了“娱乐片主体论”的观点,虽然这一观点后来受到了高层领导的批评,但关于“娱乐片”的探讨争鸣还是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国产类型片创作生产的繁荣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国产类型片(娱乐片)的创作生产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各电影制片厂都相继拍摄了一批各种样式的类型片,其中也有一些在艺术上较有特点,在电影市场上较有影响的好作品。如喜剧片《少爷的磨难》《绝境逢生》,西部片《秋菊打官司》《陕北大嫂》《一棵树》《一个都不能少》,武侠片《双旗镇刀客》《断喉剑》,警匪片《最后的疯狂》《疯狂的代价》,战争片《大决战》《烈火金刚》,传记片《周恩来》《焦裕禄》《孔繁森》等。其中战争片《大决战》突破了原来的国产战争片模式,注重以纪实手法将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搬上银幕,影片不仅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刻画了众多的各类人物形象,而且还着力于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使之既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也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至于《周恩来》《焦裕禄》《孔繁森》等革命领袖人物和英模人物传记片,也较生动地再现了主人公在特定历史场景中的真情实感,表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凸显了其独具的人格魅力。该时期的战争片和传记片是采用类型片的方式创作的主旋律影片,既凸显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和美学观,也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了影片的艺术观赏性,由此增强了主旋律影片的艺术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90年代初期的国内电影市场仍在不断萎缩,电影票房收入继续滑坡。1992年全国的票房收入为19.9亿元,比1991年的23.6亿元下降了3.7亿元;全年观众人次为105.5亿人次,比1991年的143.9亿人次减少了38.4亿人次;16家国营电影企业有6家亏损,电影市场和电影产业发展的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主管部门颁布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旨在通过推动电影行业体制机制的改革来改变这种状况。然而改革的进程是十分艰难的,其成效也很难立竿见影,需要一个实践过程才能较好地体现出来。
1994年1月,政府主管部门决定每年引进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并以分账方式由中影公司在国内发行,以此来激活国内电影市场,促进创作生产发展。《亡命天涯》《真实的谎言》等美国好莱坞大片以及由成龙主演、香港嘉禾公司出品的《红番区》等一批动作大片相继进入中国国内电影市场,不仅引起了更多观众的观影兴趣,使“看电影”成为他们文化娱乐的一项重要活动,而且也给国内类型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对象。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多出精品佳作,增强国产影片的市场竞争力,政府主管部门于1996年3月在湖南长沙召开了全国电影工作会议,正式启动进一步促进国产电影精品创作的“九五五零”工程,由此,各种类型的主旋律影片创作有了很大进展。这其中,战争片《大进军》《大转折》,历史片《鸦片战争》《我的1919》,灾难片《紧急迫降》,爱情片《爱情麻辣烫》《非常爱情》等均是在艺术上各具特色的有影响的类型片。与此同时,冯小刚以《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影片开创了国产贺岁片的类型样式,使春节档成为竞争最激烈、票房收入最高的档期,由此进一步激活了国内的电影市场。1999年11月,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谈判协议正式签订。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电影市场更加开放了,国产影片面临着与更多以美国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外国影片的激烈竞争。中国电影如何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成为一个十分严峻并急需解决的课题。
三
进入新世纪以后,电影行业的改革持续推进,政府主管部门接连出台和落实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电影产业和电影创作的发展也开始走上了快车道。2004年11月颁布的《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在放开电影制作、发行、放映领域主体准入资格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扩大了投融资主体开放的范围,并用法规形式巩固了电影产业改革的成果。这些促进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政策措施出台后,快速推进并形成了电影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格局,一批民营影视企业迅速崛起。在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民营资本及其他社会资本显示出了越来越强的创作生产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国产影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和拓展市场作出了显著贡献。在这样的形势下,国产类型片的创作也日趋活跃、日渐多样。同时,由于受到内地日趋繁荣发展的电影市场的吸引,再加上中港合拍片数量日益增多,吴思远、陈可辛、徐克、王晶、周星驰、林超贤、刘伟强等一批香港电影导演相继到内地来发展电影事业。他们在类型电影创作方面有较丰富而成熟的经验,给国产类型片的创作带来了新的面貌。
此时在国内电影市场和海外电影市场引起关注并受到重视的,首先是一批国产古装武侠大片和历史大片。2000年由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出品的中美合拍片《卧虎藏龙》在大陆和海外公映以后,产生了很大影响,并荣获了第73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4项大奖,成为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的影片。在李安导演的这部新派武侠片的带动和影响下,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等武侠大片,以及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古装历史大片也相继问世。尽管广大观众和评论界对于上述影片的评价毁誉参半,但这些影片不仅为国产商业类型大片的创作拍摄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教训,而且也有助于进一步激活国内的电影市场,吸引更多的观众进入电影院观赏影片。至于冯小刚导演的战争大片《集结号》和灾难大片《唐山大地震》,则使国产大片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
此后,国产类型大片的创作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艺术质量也有所提高,各种类型样式都陆续创作拍摄了一些有特点、有新意的较好的作品。其中有些样式较新颖的国产类型大片在电影市场上表现十分抢眼,在票房收入等方面堪与美国好莱坞大片媲美。如国产魔幻(奇幻)大片因其能运用各种特技营造视听奇观,观赏性和娱乐性较强,所以颇受青年观众喜爱,相继问世的《画皮》《画皮2》《西游·降魔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捉妖记》《捉妖记2》《西游·伏妖篇》《悟空传》《妖猫传》等影片,票房收入都较高,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这些影片也使国产魔幻(奇幻)大片这一类型样式逐步走向成熟。
2012年2月,中美双方就解决中国加入WTO后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根据《中美电影新协议》的有关规定,中国每年将增加进口14部美国大片,以IMAX和3D影片为主;美方票房分账比例从原来的13%提升至25%等。由此中国的电影市场更加开放了,与美国好莱坞影片的竞争更加激烈了,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创作所受到的冲击和面临的挑战也更加明显了。但是,中国电影经受住了这样的冲击和挑战,在经历了阵痛和挫折之后,通过多题材、多品种、多类型、多风格的创作生产和对电影市场的不断拓展,以及广大观众对国产影片的支持,终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可以说,新世纪以来国产类型片的创作生产在中国电影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有了明显进展,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首先,多数类型片在创作生产中注重突出类型意识,较好地运用了各种类型元素,在艺术质量上有所提高。同时,为了满足电影市场多方面的需求,类型样式也日益多样化,一些新的类型片样式不断出现,其中如公路片《无人区》《心花路放》《后会无期》;惊悚片《笔仙》《京城81号》《绣花鞋》《催眠大师》;探险片《刺陵》《盗墓笔记》《谜巢》;歌舞片《如果﹒爱》《天台爱情》等,都是一些新的类型影片。无疑,这些新的类型样式使国产类型片有效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另外,还有些国产类型片则根据题材内容和艺术表达的需要,在类型交叉、混搭和杂糅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注重发挥多种类型元素的艺术作用,从而获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例如,警匪片与黑色喜剧片杂糅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警匪片与爱情片杂糅的《白日焰火》,警匪片与西部片杂糅的《押解的故事》《西风烈》,动作片与喜剧片杂糅的《让子弹飞》,公路片与喜剧片杂糅的《人在囧途》《人再囧途之泰囧》,“小妞片”与爱情喜剧片杂糅的《失恋33天》《一夜惊喜》《非常幸运》等,均显示出了一定的新意。至于歌舞片《天台爱情》则将青春、爱情、功夫、喜剧等类型元素有机融合在影片中,喜剧片《羞羞的铁拳》也将喜剧、动作、励志、爱情等类型元素巧妙地融为一炉,使影片具有独到的美学风格。
与此同时,各种传统的类型片样式也不断拍摄生产了一些各具艺术特点的影片,它们或艺术创意新颖,或类型意识鲜明,或场面动作引人,或情感心理描写细致,或类型杂糅成功。如传记片《毛泽东与齐白石》《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萧红》,历史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战争片《我不是王毛》《百团大战》《血战湘江》《智取威虎山》,动作片《绝地逃亡》《十二生肖》《侠盗联盟》,悬疑片《我是证人》《特殊嫌疑犯》《心迷宫》《暴裂无声》,青春片《八零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万物生长》《青春派》《乘风破浪》,武侠片《一代宗师》《叶问》《叶问2》《绣春刀》《绣春刀2:修罗战场》《师父》,警匪片《寒战》《寒战2》《烈日灼心》《湄公河行动》,喜剧片《夏洛特烦恼》《一念天堂》《驴得水》,爱情片《北京遇上西雅图》《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七月与安生》《相爱相亲》《后来的我们》等,都曾受到观众欢迎,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上述影片不仅使传统的类型片样式焕发了艺术活力,而且也为国产类型片的创作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施行,从而为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它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政府主管部门从行政管理层面简政放权、减少审批项目、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查标准,通过各种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了电影市场的活力。同时,政府主管部门也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支持影视企业创作拍摄各类优秀国产影片,为电影创作生产提供各种便利和帮助,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用汇等方面对电影产业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电影产业,努力降低运作成本等。《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使国产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发展焕发了新的活力,2017年我国共创作生产故事片798部,动画片32部,科教片68部,纪录片44部,特种电影28部,总计970部;全年电影票房559.11亿元,比2016年的492.83亿元增长了13.5%;其中国产影片票房301.04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84%;观影人次达到了16.2亿,比2016年的13.72亿增长了18.08%;同时,这一年全国新增银幕9597块,银幕总数已达50776块;而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已达42.53亿元,比2016年的38.25亿元增长了11.19%,为促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开拓国产片的海外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国产类型片的创作生产作出了显著贡献。无论是以《战狼2》《功夫瑜伽》《追龙》等为代表的动作片,还是以《羞羞的铁拳》《大闹天竺》《缝纫机乐队》等为代表的喜剧片,无论是以《西游·伏妖篇》《悟空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为代表的魔幻(奇幻)片,还是以《嫌疑人X的献身》《心理罪》《记忆大师》等为代表的悬疑片,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也预示着国产类型片的创作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和电影市场前景。
四
在当下国内电影市场快速扩容,广大观众观赏国产影片的热情不减,国产影片产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国产类型片的拍摄生产已成为电影创作的主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国产类型片的艺术质量,不断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无疑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来看,笔者以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受到投资规模、制作能力、技术水平、创作经验和专业人才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目前国产类型片中科幻片、灾难片、恐怖片、歌舞片等类型样式还缺乏有影响的高质量作品。这些类型片的创作生产尚有待于大胆突破创新,以使国产类型片更加丰富多样,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电影观众审美娱乐之需要。应该看到,电影市场需要更多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好影片,只有在创作生产中始终坚持多元化的方针策略,才能避免单调划一、跟风模仿、陈陈相因、缺乏新意等弊病,才能在“百花齐放”的繁荣发展中满足广大观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审美娱乐需求。为此,上述几种较为匮乏的国产类型片应在创作拍摄中重点突破,力求在创作发展中形成更多有中国特色的类型样式。
第二,在当下全球类型电影数字化、奇观化、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下,3D和IMAX3D正在成为主流制作技术;这种技术不仅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传统二维银幕的三维立体空间,而且在影片的叙述方式、镜头运动、场面调度、合成手段等方面都带来了电影艺术和电影美学的重大变革。这种高技术格式影片受到了越来越多青年观众的喜爱和欢迎。目前我国电影的3D和IMAX3D制作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与美国好莱坞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为此,应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影片的制作水平,使电影创作与电影制作双轮驱动,平衡发展,以确保国产类型片(特别是一些需要运用高技术手段拍摄的类型大片)的艺术质量和美学品质。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弥补优秀技术人才不足的缺陷。
第三,国产类型片的创作生产要坚持在多元拓展中不断提高美学品质,多出精品佳作。创作者既要向美国好莱坞类型片学习借鉴,又要避免简单模仿、生搬硬套;既要注重使影片创作能满足电影市场多方面的需求,又要防止粗制滥造、急功近利;要坚持在创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使国产类型片既能很好地凸显各种类型元素,具有吸引观众观赏的娱乐性;又能避免“庸俗、媚俗、低俗”等弊病,给观众以健康向上的有益启迪。同时,国产类型片的创作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类型样式和类型元素等方面不断强化艺术创新,使之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在这方面,中国西部片的成功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第四,虽然主旋律电影、类型电影和艺术电影在我国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划分,但它们彼此之间的界线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在创作中根据题材内容和艺术表达的需要,可以有所交叉融合。例如,采用类型片创作方式包装的主旋律影片《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在电影市场上颇受欢迎,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由此形成了当下流行的“新主流大片”创作模式,为主旋律电影创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又如,从总体上来说中国西部片属于类型电影,但其中的《黄土地》《一棵树》等影片则属于艺术电影。因此,国产类型片的创作既要强化类型意识,用好各种类型元素,又要根据影片的题材内容和创作的实际情况,大胆突破各种类型模式的束缚,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手法,使影片的思想主旨、剧情内容等得到最充分、理想而精湛的艺术表现。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国产类型片创作生产的迅速发展,既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也有一些应该吸取的教训。只有通过认真总结探讨,才能进一步推动其创作生产更上一层楼,也有助于国产电影的创作生产、营销传播和产业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更好地促进我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