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草堂:一草一木存浩气
2018-01-24□流萦
□流 萦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秋季,在这个“无边落木萧萧下”,总让人感到有些悲伤的季节,一个年过半百的老者,经历了半生的颠沛流离后,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衡山石船山麓隐居著述。
这位老人,一生戎马,学识渊博,原本是大明江山能文能武的栋梁之才,但他的一己之力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车轮,当故国依稀残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志,于他而言可能只剩下了“修身”。
说不清他当时隐居在石船山时是抱着怎样的决心,但从石船山湘西草堂中他亲手题写的一副堂联里,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老人的风骨与傲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在这座由他亲手搭建的草堂里,他“安之若素,终日孜孜不倦,刻苦自励,潜心著述”,最穷的时候,连纸笔都买不起,依然婉拒了清朝官员的资助。孔子曾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形容颜回之“贤”,也定下了中国君子们的主基调:即使在极度贫困中,依然不改初心,保持着浩然之气。我想,这位老者是做到了的。
不仅是他自己,连湘西草堂的一草一木也受老人精神的滋养,有着自己的“精气神”。
当地百姓造房时,曾有“前不栽柏,后不栽柳”的习俗,但草堂庭院的正中门前,却一左一右生长着两棵青翠的柏树,这两棵柏树是老人亲手种下,联想到其“乞活埋”的孤绝之语,草堂种柏或许表达了先生当时一种悲愤的心境罢!
做学问,要有愤怒的一时之气,更要有长久的韧性与坚持。湘西草堂庭前小坪的左前方,就有一处罕见的“胸有成竹”景观:在一株树龄200年、树高10米的女贞树中,12根竹子从它的不同树洞中钻了出来,无论生长的角度如何“刁钻”,竹依然挺直了腰杆。竹,自古就是君子的象征,从树洞中穿过挺立的翠竹,似乎就是先生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改其志的精神象征呢!
湘西草堂右后侧50米外的一处小山坡旁,还生长着一株树龄超过450年,长约100多米,胸围约1.61米,高约15米的紫藤。紫藤盘根错节,缠绕于几株古树之上,形状酷似一条盘旋在东西方向的巨龙。每年3月底至4月初,翠叶浓密的“藤龙”都会开出绚丽的紫色花朵。串串紫花悬挂于绿色藤蔓之间,花与叶相映生辉,甚为壮美。潜龙在渊,哪怕是隐居在偏远的简陋草堂之中,先生的思想光辉依然照亮了大半个中国,正如这株盘旋在古树之上的紫藤,思想之花的光辉永远不会湮灭。
十多年前,湘西草堂左侧20米处原本还有一大奇观——“枫马”。“枫马”是一株古枫,树干粗大而弯曲,形若骏马昂首跃前,深受先生喜爱并亲自取名。遗憾的是,“枫马”已被白蚁噬毁,它的风姿,只能存于人们的想象之中了。
这位老人,就是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王夫之。王夫之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所以他的“气”,也影响了草堂之内一众郁郁葱葱的植物们,尽管先生已离去多年,他的思想也如这些植物们一般,将永远青绿下去。(出自《芳菲湖南》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