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鸣:博弈深海,踏浪伶仃洋

2018-01-24陈全忠

时代邮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林鸣珠海大桥

□本刊特约记者 陈全忠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宣布正式通车。55公里跨海大桥加上6.7公里的海底隧道,从动工到通车,总工程师林鸣带领着4000人的铁血军团“九年磨一剑”,终于将这份杰作摆到了世人面前。这是人类建设史上迄今为止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设计使用寿命最长的跨海公路桥梁,堪称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巅峰之作。英国《卫报》将其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林鸣,是那个创造奇迹的人。

三下珠海

林鸣1957年出生,江苏兴化人,当过三年农民、四年工人。1977年,他在小县城里的一家国营化肥厂工作时,被送到西安交通大学进行化工方面的培训。培训结束时,学校组织学员游北京,从天安门广场上的广播里,他听到了全面恢复高考的消息。回到厂里,林鸣一边工作一边复习。1978年,他考入了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并入东南大学)。

1981年,林鸣毕业后来到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简称二航局)。上世纪90年代初,二航局以工程分包商的身份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珠海经济特区,参与珠海大桥的建设。在职业生涯里,林鸣第一次担任项目经理负责的工程就是珠海大桥。为了完成水下2.2米的桩基,局长带着全局10位教授级高工到现场开了三四次研究会议……在一边摸索一边学习中,林鸣的团队完成了这项珠海人民至今仍引以为傲的工程,创造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辉煌。

珠海大桥首战告捷,让二航局在珠海迅速赢得了声誉。1992年年底,珠海淇澳大桥设计施工总承包招标时,在政府有关方面的支持下,二航局变成了总承包联合体牵头人,并一举中标。林鸣作为项目总经理二下珠海,壮志满怀。

但淇澳大桥工程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受当时跨海大桥施工经验缺乏、技术装备落后、资金短缺等因素的影响,工程整整持续了8年时间。作为这个项目的第一任总经理,林鸣一生都感到内疚。

知耻后勇,之后的林鸣卧薪尝胆,在担任武汉三桥项目经理期间,带着团队骨干到江苏考察学习,并主动向德国专家请教,成功完成了任务。

2005年,林鸣担任中国路桥集团总工程师,那一年建设港珠澳大桥计划刚刚提出。林鸣承担了岛隧工程总工程师这一重任,再次和珠海结下缘分。

港珠澳大桥是桥、岛、隧一体化的世界级交通集群工程,东接香港,西连珠海、澳门,总长近50公里,设计使用寿命120年,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是我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京沪高铁之后的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堪称“世界级工程”。其中,岛隧工程中5.6公里的深埋沉管隧道,是整个项目中实施难度最大的部分。这条隧道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沉管隧道,由33节沉管对接而成,每节沉管重达8万吨,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在海底深处对接,误差还要控制在几厘米,其费用之高、难度之大、风险之大,吓退了无数前来应标的公司。

虽然林鸣是桥梁专家,但在隧道工程方面,他从未涉足过,而港珠澳大桥中他负责的恰恰是最具挑战性的“岛隧项目”。

项目一开始,林鸣就把家从北京搬到了珠海,他要啃下这根“硬骨头”。

知难而进

林鸣遇到的难度有多大?“33节沉管,装上去,对接好,比连续33次考上清华的难度还要大。”在港珠澳大桥之前,我国的沉管工程加在一起还不足4公里。

当时世界只有两条超过3公里的海底隧道,一条是欧洲的厄勒海峡隧道,还有一条是韩国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桥。2006年,林鸣前往韩国釜山,希望学习类似工程的建设经验。然而,在林鸣诚恳地向接待方提出能否到附近去看一看他们的装备时,却被对方一口回绝。

接下来,林鸣找到了当时世界上海底隧道技术最顶尖的一家荷兰公司合作,但对方抛出了天价:1.5亿欧元!当时约合15亿人民币。谈判过程异常艰难,最后一次谈判时,林鸣提出希望花3亿人民币只换一个项目框架。荷兰人戏谑地笑了笑:“我给你们唱首歌,唱首祈祷歌!”一句话将林鸣团队的尊严碾压殆尽。

林鸣和他的团队只剩下最后一条路:自主攻关!他要用中国人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在“唯一”中创造出“第一”。

没日没夜的论证、成百上千次的试验、一项项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林鸣就这样率领团队“摸着石头过河”,先后研发出“快速成岛工艺、半刚性沉管结构、复合地基处理、深水深槽沉管安装施工”四项核心技术,直面“顶级难度”,开启了踏浪伶仃洋的逐梦之路。

组成隧道的33节沉管,林鸣给它们一一标上了序号。从E1到E33,每一节都有自己的故事。沉管的安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要从工厂把这个重达8万吨的“大家伙”由船舶运到施工地点,然后再精准沉放到指定位置,与前面的沉管对接。每一次都需要几百人共同上阵。林鸣和他的团队,在海上连续奋战了整整96个小时,2013年5月1日,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终于安装成功。

然而,第一节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后面32节的安装都可以简单复制,严苛的外海环境和地质条件,使得施工风险不可预知。

2013年年底,在筹备E8沉管安装的关键时刻,林鸣因劳累过度鼻腔大出血,4天内做了两次全麻手术。醒来后,他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沉管安装的准备情况。未等身体恢复,他又匆匆回到工地。医院无奈地派遣了一位“随船医生”,随时为林鸣这位重症病人提供医疗保障。等沉管顺利沉放对接后,林鸣才下船复查身体。

大国工匠

在林鸣看来,命运最曲折的是安装E15。2014年10月第一次按计划起航,一切准备工作妥当,在进行沉放前的潜水检查时,发现沉管基床遭遇了异常回淤。林鸣与现场决策组成员经过6个多小时的紧急会商,果断决定中止沉放,返航回坞。把已经出坞的巨型沉管运回,全世界还没有先例,和沉管运送相比,返航更加困难。一旦出现意外,不仅价值上亿的沉管报废,还将危及航道安全。此时海上风力已近7级,海浪有一米多高,工人都被海浪拍倒在沉管顶上。尽管如此,工人还是毫发无损地把沉管运回了坞内。

第二次安装是在2015年大年初六,为了准备这次安装,几百个人的团队春节期间一天也没休息,但是当大家再一次出发,现场又出现了回淤,船队只能再一次撤回。当时大家的压力很大,还有18节沉管要装,这样下去这个工程还能完工吗?许多人都哭了。

10年来,几乎每到关键和危险的时刻,林鸣都会像“钉子”一样,几小时、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地“钉”在工地。他瘦了整整40斤。终于,3月26日,E15管节成功下水,安装质量良好。在E15管节三次沉放的背后,是林鸣带领团队167天不舍昼夜的坚守。

2017年5月2日日出时分,最后一节沉管终于安装完成,船上一片欢呼,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中国乃至世界各大媒体,都在为这项超级工程的完美落幕欢呼,而此时的林鸣,却在焦急地等待最后的偏差测量结果。

偏差16厘米,这于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中国的设计师、工程师、包括瑞士、荷兰的顾问……大多数人也认为滴水不漏,没问题。但林鸣却说:“不行,重来!”

茫茫大海,暗流汹涌,把一个已经固定在深海基槽内、重达6000多吨的大家伙重新吊起、对接,一旦出现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几乎所有人都想说服林鸣罢手,但他心意已决,把已经买了机票准备回家的外方工程师,又“抓”了回来。经过42小时的重新精调,偏差从16厘米缩小到2.5毫米,缩小了几十倍的差距!那一夜,他睡了10年来的第一个安稳觉。

2018年10月23日通车的前一天,习惯晨跑的林鸣穿上他喜爱的跑鞋,再次从港珠澳大桥的桥头出发,跑了29.81公里,向他迎面而来的是“最美工程”“最美隧道”的标语。蓝天为卷,碧海为诗,他陶醉了。

猜你喜欢

林鸣珠海大桥
花开挫折中
一图看懂藏木大桥
珠海开放大学
数鸭子
这条鱼今日在珠海掀起热浪!7.7亿诠释珠海水产业发展新态势
上天入地——港珠澳大桥
林鸣:在伶仃洋上建造中国梦
珠海之旅
林鸣:创造新的“中国奇迹”
不可不知道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