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综述
2018-01-24乌英嘎章天
乌英嘎 章天
(1.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98)
较之其他形式的艺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史门类出现的时间较晚,从出现时间来看,至上世纪80年代才有通史类著作面世,这是其一;其二,从研究架构来看,几十年间,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进展很快,通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至今已搭建起相对完善的学科架构。
一、1978年之前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情况
从世界范围来看,独立的工艺美术史研究体系,在西方是缺失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的早期情况类似西方,以美术史当中工艺美术部分的形式为主,独立工艺美术史的形式较少见。前者如191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姜丹书的《美术史》、1935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郑昶的《中国美术史》;后者如1917年许衍灼所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略》。即使是许著,在使用独立史论形式的同时,其本质也依然坚持工艺美术史是美术史组成部分的观点。
蔡元培先生亦持工艺美术史研究属美术史研究范畴的观点。其在《美术的起源》一文中写道:“美术有狭义的,广义的。狭义的,是专指建筑、造像(雕刻)、图画与工艺美术等”。[1](2)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的开设,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的序幕渐渐拉开。1949年,田自秉先生开始在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负责讲授“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并于1954年开始编写《中国工艺美术史》。同在这一时期,王家树、吴山、龙宗鑫三位先生,也分别开展了传统工艺美术历史和理论的研究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科学研究所成立。研究所下设理论研究室、刺绣研究室、服装研究室、家具研究室、陶瓷研究室、金工研究室等机构。这样的科室划分,也决定了王家树、田自秉等诸先生撰写《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对象及架构。
1961年,由全国文科教学会议与艺术院校教材会议联合组建的工艺美术教材编选组编,写出了《中国工艺美术史》,王家树、田自秉两位先生参加了编写。1965年,王家树先生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纲》,以油印稿形式刊印,这是有据可查的建国后最早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史论著作。
1977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教研组,开始组织编写《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于1983年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材。
本世纪初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尚处于初创期。新中国成立后,研究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工艺美术史编纂,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为主要阵地,以服务教学为目的,以通史为成果体现。与此同时,工艺美术史研究,出现了逐步从美术史研究体系中独立出来的倾向。
二、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情况
受1957年“反右”运动及始于1966年“文革”的影响,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其成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方陆续公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也终于完成了从中国美术史研究体系独立出来的愿望。
首先,是通史研究的基本范式已经确立。
1985年,田自秉先生划时代著作《中国工艺美术史》由上海知识出版社出版。以此为标志,中国工艺美术通史研究出现重大突破。
关于指导思想。田先生在酝酿《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写作时,恰逢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进入广泛传播期。这一时段,我国大量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及毛泽东的理论著作。一方面,这属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建设;另一方面,也引领田自秉先生开创了以唯物史观指引工艺美术史研究的先河。田自秉先生的这部著作,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牢牢把握社会物质生产是工艺美术发生发展的唯一根本动因这一论断。以此为出发点,就工艺美术史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二重属性,做了初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工艺美术流变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尤为难得的是,田先生在著作中随处可见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其次,确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田自秉先生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写作,源于其史论教学。如前所述,成立于1956年的中央工艺美术科学研究所,除理论教研室外,还下设了专门的研究刺绣、服装、家具、陶瓷、金工等内容的机构。而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正是以研究对象的面貌,出现在著作中,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雕刻工艺、金属加工工艺、陶瓷工艺、染织工艺、漆器工艺及其他工艺,进行理论描述,并以此服务教学工作。
另外,田先生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在陈述史料的同时,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和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阐释工艺美术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
田先生在著作中多采用时代+出土/发现时间+器物类型整体描述+形制特点+制作工艺/方法的描述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演化历程,这种方式多被后来的研究者所沿用。
总之,田先生的《中国工艺美术史》作为第一部公开的通史性质的个人专著,其确立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指导思想、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体例结构等范式,为后世研究者沿用至今。
自此以后,中国工艺美术通史专著开始不断涌现。这一时期,长期在此领域研究不辍的王家树、吴山、龙宗鑫等几位先生,有关中国工艺美术通史的著作终见公开出版。其中,吴山先生的研究成果以《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的形式面世,颇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段还有卞宗舜等先生所著《中国工艺美术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华梅、要彬先生所著《新编中国工艺美术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祝重寿先生所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纲》(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等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著作问世。
2007年,尚刚先生出版了专著《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是为工艺美术通史研究的又一巅峰。尚先生认为:“一般说来,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做法不外乎门类史和断代史两种。尽管若想切实推进研究,两种做法都必须尽可能全面的占有尽可能原始的资料。”[2]该著作通过对史料在不同侧面分析的新颖方式,提供了考察中国工艺美术的流变的新颖视野:
一方面,该著作牢牢抓住工艺美术作品源流这一主线。无论从哪个方面对工艺美术史进行研究,工艺美术作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史料。然而,作者并没有陷入史料罗列的窠臼,而是努力体现时代、地域和民族特色和科技发展、生产格局对工艺美术品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古代工艺美术流变的脉络。
另一方面,该著作是在厘清流变脉络的基础上,从作品的造型与装饰入手,详细论述了古代社会工艺美术的审美意义、基本风貌和文明价值。
另有其他研究者,从艺术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艺术学特征进行了阐释。
李砚祖所著《工艺美术概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是这方面的代表。该著作对工艺美术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以概论的性质作出了初步回答。
首先,该著作对工艺美术的定义、起源、分类以及科技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工艺美术的设计相关问题、以商品、文化形式存在的工艺美术等该领域的艺术学基本问题做了定性探讨研究,初步解决了工艺美术研究“是什么”的问题。
表3可见,健康教育后对艾滋病患者需公开身份、是否愿意与艾滋病患者共处一室等6项态度均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其次,该著作中涉及到许多现代设计,如包装,商标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否应为工艺美术史研究对象本是有争议的,然而在概论性著作中出现相关探讨,却有助于受众开阔视野,引发思考。此外,李先生在著作中强调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工艺美术发展影响的同时,还大量运用引用西方文学艺术理论的新思想和新成果对工艺美术相关问题进行了阐释。
王荔所著《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也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著作。作者在自序中,清楚地表明了设计思想在设计及工艺美术流变方面的作用:“研究设计史,当然就是为了发现设计者与造物者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设计思想史更是要研究决定设计者与造物者在不同时代所产生的不同时代产生的不同的思想因由,以及不同地域文化对其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所在。”[3](11)
工艺美术演化过程是由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双重属性确立的。从这个角度看,作者通过从思想的变迁出发审视器物变化的全新视角,正是从精神生产动因角度回答了工艺美术史演化趋势的问题。
王琥所著《设计史鉴》系列丛书,是从思想、文化、审美、科技四个维度阐释古代工艺美术发展的动因问题的系列丛书。特别是其第四卷《中国传统设计技术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认为工艺就是设计范围内技术手段的延续和实施,技术是决定设计实施的重要因素;并将技术作为工艺美术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从材料、结构、功能、方法的角度夯实了工艺美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基础。
一大批断代、专题论著的涌现,完善和丰富了工艺美术史理论体系。
在断代和地区工艺美术史方面,有尚刚先生所著的中国工艺美术断代史。以《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元代工艺美术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为代表,分别截取中国古代最强盛的王朝和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王朝时期,就其工艺美术发展情况,在继承中国工艺美术通史研究范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
周恒所著《山西工艺美术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是地区工艺美术史方面的尝试。山西地理位置独特。早期是华夏文明重要源头,中古以后又是华夏文明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通的重要地区。该著作在重视介绍时代背景的同时,力图展现山西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类型、工艺美术的种类以及产生原因,以及这些工艺美术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影响。
另外,我们还看到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史研究方面,亦有拓展与开掘。在这一领域出现的一大批论著,坚持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是中国工艺美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弥补了中国工艺美术通史研究对少数民族工艺美术重视不足的短板。以徐英所著《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工艺美术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阿木尔巴图著《蒙古族工艺美术史》(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为代表的一批著作,以正确民族史观为指引,填补了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研究的空白。
以《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工艺美术史》为例,该书的体例以民族史为主,兼顾朝代史,就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流变情况做了全景式的概括,且具有以下特点:准确地将研究起讫时间定在新石器时代至当代,将研究空间定在蒙古高原及周边;牢固树立北方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是中国工艺美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分析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交往对北方工艺美术的影响;明晰地将研究对象确定在家庭和个人手工制品、官方手工制品和宗教用品。
再以阿木尔巴图著《蒙古族工艺美术史》为例,该著作以少数民族自身的工艺美术的历史沿革为出发点,详细介绍了蒙古族的工艺美术的形成与发展,在使用纵向历史的表达手法的同时,使用横向工艺品类的手法进行介绍,从不同层面阐释了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重要作用和历史价值。
一些工艺美术通史中也设有专门章节,论述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发展情况。在工艺美术通史研究早期,龙宗鑫所著《工艺美术史》(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便具有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研究特色。随后,华梅、要彬所著《新编中国工艺美术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在按朝代史顺序介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情况后,专门开辟章节,就近现代民间工艺美术和近代民族民俗工艺美术发展情况做了举要式概括。2015年,周亚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在以门类史形式对古代工艺美术发展进行了归纳的同时,还在相应章节中对湘西地区工艺美术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加以研究。
以田自秉著《中国纹样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张晓霞著《中国古代植物纹样装饰发展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杭间等著《中国传统工艺》(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版)为代表的一批论著分别从不同侧面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工艺美术专题研究。
首先,纹样史研究方面。作为工艺美术产品重要外在体现之一,纹样的发展既遵从工艺美术史整体发展趋势,又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田自秉先生很早就开展了相关研究,其成果《中国纹样史》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这部《中国纹样史》将中国历代纹样按照时代流行纹样、主要传承纹样、一般纹样等传世和出土纹样以及典籍中体现的纹样做划分,进而通过这样的手段梳理出了中国古代纹样的基本面貌。
2010年,张晓霞《中国古代植物纹样装饰发展史》出版。该书以体例主要参考中国朝代史分期,在介绍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注重不同文化间相互作用对植物纹饰的影响,并对该时代主要纹饰的由来、形态及在各类手工制品上的表现形态做了详细阐述。
其次,传统工艺美术研究方面。杭间、郭秋慧著《中国传统工艺》(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版)。该书以门类史为主线,着重介绍中国传统工艺的起源及发展,一方面,厘清了这一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一方面,也为中国工艺美术通史研究中有关工艺来源于民间又回到民间的趋势研究做了铺垫。
20世纪80年代至今,源自美术史研究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终成独立学科。独立后的工艺美术史,通过田自秉等诸先生的努力,形成了影响至今的通史体例类型,出现了单独完整的断代史和地区史形式,在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史和专题工艺美术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为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的整体架构已初具形态。
然而,由于在工艺美术史的史学理论方面研究不足,当前中国工艺美术史相关研究还存在着研究对象堆叠、研究边界交叉、时间空间边界局限等问题,有待后来的研究者继续努力解决。时代在前进,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还在继续,我们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尚刚.中国工艺美术的史料和史学[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eae3bc0101sehf.html,2014,05.
[3]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